“数九”寒冬养生有道

360影视 2024-12-27 08:00 2

摘要:“冬至阳始生,‘数九’过寒冬”,从冬至之日起就进入了“数九”寒天,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到了。随着冬至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万物进入闭藏状态。这一时期也是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重要时期。

记者 魏 濛

“冬至阳始生,‘数九’过寒冬”,从冬至之日起就进入了“数九”寒天,这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到了。随着冬至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万物进入闭藏状态。这一时期也是调养身体、预防疾病的重要时期。

最近几天,我市的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伴随着丝丝冷风,体感上更是寒冷。这个时节,如何科学养生、防病于未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盐湖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贾慧芬围绕时令节气与健康,为大家怎样在“数九”寒冬养护好身体提供了建议和指导。

这些部位别受风寒

中医认为,寒生百病,人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的温煦运化正常,寒凉之物最大的危害在于损耗人体内的阳气,引起脏腑功能的弱化,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病症。因此,数九寒天保暖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医所讲的‘冬藏’,就是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进行身心的调养。”贾慧芬说,“数九”寒冬里,人体的防御功能濒临最低点,人体的一些部位一旦受寒,便意味着疾病将至。只有身体暖和,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发生。对此,在“数九”寒冬中尤其别让身体这些部位受寒。

头部。从中医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汇”,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易引起头痛、感冒不适等。尤其对于心脑血管基础病的患者,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因为天气突然变得寒冷,人的血压波动变大,心脏、血管的负担增加,脑出血、脑血管爆裂都易出现。此外,受冷空气刺激,心血管病人的冠状动脉容易收缩、痉挛,同时寒冷会增加心脏工作负荷,导致供血不足,出现栓塞。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弹性本身比年轻人差,甚至还存在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的问题,如遇寒冷刺激,出现意外的几率更高。

关节。有研究发现,空气湿度和气温变化与关节疼痛有关,突然降温容易诱发关节疼痛。对于一些原本就有骨关节病的人来说,寒冷易导致肌肉和血管收缩,从而引起关节疼痛,使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复发。

肠胃。寒冷的天气对人的肠胃会造成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消化功能变弱、新陈代谢变慢,自然增加了肠胃的负担。此时,抗病能力变差的肠胃,如果吃一些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极易引发胃肠道疾病。

肺部。冬季的风寒、燥气,一不小心就会“溜进”人的身体里,导致肺功能失调。加之,冷空气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细菌便乘虚而入。老年人、小孩和一些体质较差者,一不注意,便出现咳嗽、感冒,严重时甚至可能转变为肺炎。

脚部。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此时病毒、细菌容易乘虚而入。

背部。“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贾慧芬表示,背部受凉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还能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引起各种不适,因此,寒冷时节背部保暖也很重要。

养生避开这些“坑”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数九”天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阳气内藏,阴气盛极,此时人们会通过饮食进补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冬。

“‘数九’寒天养生进补有讲究。”贾慧芬说,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冬季养生保健观念上仍存在不少误区,要及时加以纠正,否则不但不利于身体健康,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伤害。那么,在寒冬养生要避开哪些误区?

吃得越荤越滋补。母鸡汤、排骨汤、牛肉汤……“入九”后,不少家庭隔三岔五会安排大荤的汤,有时还要放黄芪、枸杞、党参等中药材一同炖煮。对此,贾慧芬表示,寒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肉类菜肴,适当吃肉可以增强御寒能力,但也不能忘记蔬菜、水果。而且吃肉要注意适量,如果一味地吃肉容易引起体内燥火旺盛,营养不均衡,微量元素缺乏,也无法发挥高热量食物的抗寒效果。

长待室内不感冒。冬季是流感等传染性疾病高发期。不少市民特别是家有老人和小孩的,他们尽可能不外出,待在有空调或有暖气的温暖房间里。贾慧芬说,“数九”天特别是气温较低的早晚,确实要尽量待在室内来保暖。但很多市民一待在室内就是一整天。特别是有的人睡觉紧闭门窗,睡醒后又嫌室外太冷也不开窗通风,长时间待在密闭环境中不利于呼吸健康,比如会引起人的免疫功能和呼吸系统抵抗力下降,出现鼻咽干燥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以及烦躁不安、皮肤发紧、胸闷、头晕眼花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暖气病”。

睡眠越多越养生。寒冷的冬天,温暖的被窝是让人最难割舍的。到了双休日,尤其是忙碌的年轻人会睡得昏天黑地,经常赖床。还认为睡觉也是一种“藏”,睡得越多越好。贾慧芬表示,在寒冬,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尤为重要,冬季适当地增加睡眠时间,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冬天的睡眠时间增加,也不应过度延长睡眠时间。过多的睡眠可能导致身体代谢减慢,肌肉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营养供应,进而经常感到软弱无力和容易疲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睡得很多却依然感觉疲劳的原因。

穿得越多越保暖。“虽说冬季要注重防寒,但并不代表穿衣越多越好。”贾慧芬说,人体有自身的抗寒能力,过分保暖会削弱机体保护屏障。最怕的是,衣服穿多了更容易出汗,结果反而更易感冒。有人怕冷,睡觉的时候甚至会穿着厚衣服入眠,这样反而影响了血液循环,降低了抵抗力,增加患病的几率。

酒后发热可御寒。冬季气候寒冷,不少朋友喜欢三五好友,一起饮酒吃喝,感觉这样暖和了很多,其实不然。饮酒御寒,酒气上攻,浑身发热,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加速了机体代谢、促使人体散发原有热能的结果。这种发热只是短暂的,随着血管扩张,热量发散太过,致卫阳不足,人体反而会感到寒冷。老话常说,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姜的性味辛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喝点姜茶代替酒来暖身。

皮肤发痒多洗澡。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冬天皮肤干燥瘙痒,这是因为风邪克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微热,或是由于血虚风燥,内生虚热而发。浑身发痒时,频繁洗澡,不仅没有止痒作用,而且容易损伤皮肤屏障,加重瘙痒症状。正确防治措施是多饮水,多吃新鲜蔬果,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也可以使用百合、枸杞、银耳、沙参、麦冬等滋阴药煲汤、熬粥,或玫瑰花、金银花等泡水做代茶饮来辅助改善皮肤干燥情况。

合理养生保健康

冬至之后,自然界的阳气逐渐收敛,万物进入闭藏状态。中医所讲的“冬藏”,就是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进行身心的调养。贾慧芬说,趁这个时机,祛除寒邪,改善体质,可以很好地防病治病。

早睡晚起,劳逸结合。为了避免寒风的侵袭,理应做到早睡晚起,劳逸结合。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同时,在寒冷的天气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睡前泡脚,畅通血脉。“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热水或药汤泡脚,以达到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尤其是对那些经常在夜间看书、久坐到深夜的人,临睡前更应坚持热水泡脚。

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在寒冬,适当的运动锻炼是养生的精髓所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在“数九”寒天,气候冷热交替频繁,很容易感冒。所以如果要运动的话,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进行户外锻炼。由于户外气温比室内低,人的韧带弹性和关节柔韧性都没有之前的灵活,为避免造成运动损伤,在运动前最好做一些热身准备。

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数九”寒天,人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饮食调养,阴阳平衡。冬季为进补好时节,同时也是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医学五行理论来说,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因此冬天的饮食应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同时,为了逐渐适应来年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可适当吃些白菜、油菜、胡萝卜、菜花等味甘的蔬菜。

“数九”寒冬虽然寒冷,但只要人们的养生保健方法得当,整个冬天都会变得温暖而和煦。正如冬至那天的阳光,虽然微弱,却预示着春天的希望正在悄然萌芽。

本文来自【运城日报-运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