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洞穴隐喻,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只能看见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而无法窥见事物的真相。那些执着于“上岸”的人,会发现人生总有“上不完的岸”。
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原文标题:《知识分子的思维陷阱》,题图来源:AI生成
人类的意识虽然历经了千百年的哲学思辨与社会重塑,却依然保留着“一劳永逸”的基因本能。
这注定人类不会像飞蛾扑火、鲑鱼洄游那般,在单一行为中倾尽所有。为了基因的延续和文明的传承,祖先们经历过无数次艰难的抉择。
因而我们骨子里始终渴望找到一条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就能够抵达某个“乌托邦终点”的理想路径。
这种思维映射在现实生活中,便是那一连串的“考上名校就‘上岸’了、有份稳定的工作就‘上岸’了、买了房就‘上岸’了、结完婚生完孩子就‘上岸’了……”
但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洞穴隐喻,我们绝大多数人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中,只能看见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而无法窥见事物的真相。那些执着于“上岸”的人,会发现人生总有“上不完的岸”。
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可以求安稳的时代,变化太多太快,信息太乱太急,人们身处其中,很难不感到焦虑和迷茫。而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曾说过:
“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或许是因为他们一边知晓“茴”字的四种写法,一边又衣衫褴褛得付不起酒钱,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不知所措,又沉浸在固有的思维陷阱里无法自拔,最终活成了社会中最不快乐的群体。
线性地看待事物发展
最近一两年,我们时常提及“历史的垃圾时期”这个名词。在中国的古代史上,也曾有一些学者把相对混乱的魏晋南北朝称为“历史的垃圾时期”。
因为在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安定统一的局面仅存在了几十年,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于割据的状态,先是三国鼎立,后是八王之乱,紧接着又迎来了永嘉之乱,政权更替的速度极其频繁。
与此同时,士族门阀政治兴盛,垄断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他们通过联姻、世袭的方式,牢牢把控着科举和做官的上升之路,导致寒门出身的人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参与到政权,这个时期的百姓,生活得极其艰难。
倘若我们只是用线性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就是在忽略事物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从而误以为历史是沿着直线在前进,结果不过是简单的循环往复。
实际上,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无比动乱,但那个时期的人文艺术却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有王羲之、钟繇的书法,陶渊明、谢灵运的诗歌,顾恺之、陆探微的绘画,而祖冲之的天文学研究、刘徽对《九章算术》的注解以及贾思勰的农业巨著《齐民要术》,也标志着科学领域也取得了进步。此外,鸠摩罗什将大量佛教经典从梵文翻译成中文,东晋高僧慧远大师广泛传播佛教,这些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生时代,我们就已经习惯了用线性思维来看待问题。比如要考多少分,到什么位次,读什么样的大学,目标通常很明确。一个题型、一类实验,只要吃透了,无外乎就是想办法凑齐必要条件,最终肯定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但真正走向社会以后,会发现所有的任务都完成了,但结果依然达不到预期;又或者是过去用这个方法成功了,但在新问题上又不起作用。那么这个时候,线性思维很容易让人走向片面。
比如,我们在复盘一场失败的面试时,看到被录用的人是硕士毕业,就觉得一定是因为我的学历不行,得继续升学历;看到别人能够侃侃而谈,就认定是自己的某一个观点没表达清晰……很简单粗暴地将问题进行归因。
但是不是也有可能只是因为面试官想要一个做过某个特定项目的人选?或者说这个岗位被老板塞进来了一个熟人?
再比如,一个职场白领进到一个不错的公司之后,觉得只要自己能够不断地精进技能,搞好人际关系,就能够三年当经理,五年当总监,然后一直在这个公司待下去……但结果往往是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在35岁被裁员,最后发现,离开平台之后自己什么也不会。
所以,无论是一段历史还是个体的一生,其发展轨迹都并非单一的循环或直线。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不断地出现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但每一次危机和变革之后,势必会产生新的发展和进步。
只是它的影响并不总是立刻就显现,可能需要时间来发酵和成熟,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形态。
财富认知的偏差
我们现在日子一过得不好、一迷茫,就会想到一个“葵花宝典”——要去学习、提升认知、提升自我。
从表面上来看这并没有错,认知的确可以拓宽人的思维边界。而知识分子也是最沉迷学习的一个群体,从经济学、社会学,到战略定位、商务社交、品味调性,各个领域,面面俱到;学PPT、学英语、学AI一刻也没停过,同时还不忘提升自己的情商,毕竟人们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但后来发现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掌握了这么多的技能,实际生活好像并没有得到改善,工资也没上涨,于是开始宣扬“读书无用论”。
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逻辑误区,就是人们默认只要我的认知和能力提升了,我的财富也应该自然而然地跟着增加。但真相是认知不等同于财富,文凭和考证并不能让人发财,只有解决某个群体的具体问题才能赚到真金白银。
比如很多高校里的教授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了几十年,专业知识积累和认知程度远超过普通人,论文也是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从复杂的理论模型到最前沿的科研动态无一不晓。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拿的只是一份相对稳定但谈不上丰厚的工资,依然需要为房贷、子女教育的问题操心,财富增长速度跟他们的认知高度远不成正比。
而这些年很多靠流量变现实现了月入百万的网红,也许原本是一个学历不高的小镇青年,真要出去找工作,一个月说不定赚五千块钱都很难,但就是因为有才华、个性,或者是创作的内容能够引起一些人的情感共鸣,抓住了特定群体想要娱乐、情感交流、自我认同的需求,所以赚了个盆满钵满。
当然,如今想要在自媒体这条路上拿到结果(一是能赚到钱,二是能持续地赚到钱),其背后的运营逻辑远比常人想象中的要难上加难。你可能只是当做副业来做,但别人可是当做事业在拼,结果注定是不一样的。
但知识分子往往又看不上这样的赚钱方式,感叹生不逢时,于是更加郁郁寡欢,这也算是一种财富认知的不正确。
追求确定性结果
人类天生自带“风险厌恶”的基因,因为只有保证“生存安全”,基因的延续才有了土壤。
而知识分子往往因为读过很多书,所以会执着于寻找人生的最优解,试图追求完美主义,倾向规避风险,选择更确定的人生。但在当下这个时代里,一心求稳的人,注定会活得非常痛苦。
因为一条有确定性结果的路,就意味着逃不掉要“卷”。只有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路,才不会人满为患。
一味地迷信权威的言论,固守既定的思维模式,预先设定一个预期,认为这就是世界的真相。根本不去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潜在的可能,单纯地把学业、职业都圈定在一个特定的选择范围内,比如扎堆去学计算机专业、挤破头考公,认定只有在单一领域死磕到底才是正途。
而一旦遇到了困难或挑战,立马能搜罗到一堆信息来佐证自己的结论就是真理,不愿意调整想法,从而陷入到自我设限的认知陷阱里去,整个人逐渐变得偏执起来。将原本就是困难底色的人生,置于愈发艰难的处境。
但知识分子的人生认知,并不该如此的局限和单一。还记得前段时间的虎嗅FM活动上,曹丰泽老师的一段演讲,让我很有感触,他说:
衷心祝愿每位朋友在满足了基本温饱的基础上,可以不再被东亚所谓的成功秩序规训,把所谓的成功当作人生唯一的目标,在单一的无聊游戏中白白消耗了自己。
你是医生,但不是只能做医生,而是都能够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能够换尿布,策划战争、杀猪、开船、设计房子、写十四行诗、结算账户、砌墙、接脱臼的骨头,安慰濒死的人,服从命令,发布命令,携手合作,做独立行动,写数学方程分析新问题成份,电脑编程,做出可口的饭,善于打架。最后勇敢地死去……
昆虫才专业化,记住我的朋友们,只有昆虫才专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来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