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一座祠堂、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济南市长清区的孝堂山,这座承载着深厚孝道文化的名山,见证了无数世代的更迭,每一片山石都镌刻着关于“孝”的动人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堂山也经历了风雨侵蚀、自然灾害和人
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一座祠堂、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济南市长清区的孝堂山,这座承载着深厚孝道文化的名山,见证了无数世代的更迭,每一片山石都镌刻着关于“孝”的动人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孝堂山也经历了风雨侵蚀、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存在着设施老旧失修、展示方式简陋、展陈硬件简陋、数字化传播推广方面薄弱、缺乏有效的线上宣传窗口等问题。日前,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改造提升项目已完工,用全新的面貌迎接各地游客。
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做强数字化体验厅等“硬件”
走进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综合数字化互动体验厅,巨大的影像扑面而来,游客仿佛穿越回了2200多年前。科技感十足的三维特效展示,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诸多的“中国之最”都在游客眼前依次展开,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石祠画像、马车人物……这些场景呈现在展厅内,仿佛触手可及。
长清区孝里街道文化旅游办公室主任李玲告诉记者,为了推进数字化展陈手段的建设,今年4月到10月,长清区投资改造提升了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内设主祠堂、西厢房、东厢房、孝堂书院。其中,孝堂书院内设数字化展示中心,真实再现“孝堂山汉石室”。
资料显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早期,旧讹传为西汉孝子郭巨祠。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为全石结构,单檐悬山式,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车骑出行、庖饮宴、狩猎、百戏等36组画像,祠内、外壁面有历代留下的大量刻字和墨书题记。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迄今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画像石祠堂,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为研究汉代画像艺术、房屋建筑史及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等提供了珍贵资料。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推出博物馆“云展览”,数字化赋能文物衍生项目做“加法”
历史遗迹数字化能将线下文物和线上科技巧妙结合,推动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赋予文物更多衍生项目的可能性。
在孝堂书院数字化展示中心,借助透明屏结合投影+镜面装置,对石祠画像的内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风俗通过影像媒体的方式进行解读。设置阵列55英寸OLED透明屏,屏中特制的石祠画像释读画面悬浮在空中。原石祠画像为阴刻的线图,图底对比不鲜明。
短片中,采用发光的金边,在石画像中动态勾勒出画像细节,配合语音阐释,清晰呈现画像及其内涵,在展厅周边,沿墙设置镜面,延伸空间,反射数字画面,形成奇幻的石壁画像世界。
此外,此次改造提升利用院内东厢房、西厢房设置数字屏,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壁画中的战争庖厨、祭祀等场景,让游客参与互动。重点对汉代石画像和传统孝文化进行宣传展示。
加快历史文物管理系统数字化建设,促进文物与文化融合发展
从最初的大屏幕介绍到如今的数字化展陈中心,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运用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兴趣,也创新了志愿者的讲解方式。随着数字化发展,志愿者也可以在家里通过直播或微信学习文物的新知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长清区完成辖区内汉济北王墓、齐长城等20余处田野重点文保单位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了辖区内文物安全技防水平。开展灵岩寺、汉济北王墓、长清莲花洞石窟造像等文物保护规划及保护修缮方案编制工作,国保文物单位保护启动率已达100%。实施完成灵岩寺、明德王墓地、汉济北王墓、齐长城遗址、大峰山古建筑群、史元厚烈士纪念堂、五峰山洞真观、县学文庙大成殿、靳庄真武阁等保护修缮工程20余项,修复馆藏不可移动文物400余件。同时,长清区博物馆率先在全市完成首批58件馆藏文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通过网络推介宣传,让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户了解长清的历史文化,成为永不闭馆的“数字博物馆”,促进文物与文化融合发展。
“在未来,祠堂将持续推动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建设,全力用好前沿的数字技术赋能,用数字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孝堂故事,让更多的游客了解汉文化、孝文化。”李玲表示。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长清区孝里街道将积极探索尝试新技术,不断推进历史文物数字化建设,让更多游客亲近历史,了解中国文化。
摄影:李焜染 摄像:徐超 剪辑:徐超 编辑:韩璐莹 校对:杨荷放
本文来自【新黄河】,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