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博系的突围之路:从传统文科到“高科技文科”

360影视 2024-12-28 00:45 3

摘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用10年时间完成了这道题。这个1984年成立的传统学科曾经是学校文科中的“弱势”学科,也是招生中的“冷门”学科,如今它是复旦大学拥有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最多的“高科技文科”,11个实验室和9个研究平台与生命科学、核技术、医学、影像学等硬核高

一个传统的人文学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实现新文科的转型?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用10年时间完成了这道题。这个1984年成立的传统学科曾经是学校文科中的“弱势”学科,也是招生中的“冷门”学科,如今它是复旦大学拥有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最多的“高科技文科”,11个实验室和9个研究平台与生命科学、核技术、医学、影像学等硬核高科技密切相关,拥有全国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的科技考古研究院。去年复旦大学发表21篇CNS(《科学》《自然》《细胞》)的期刊论文中,同样有来自文博专业的。

当下,全球不少知名高校的人文学科都面临生存危机,国内高校人文学科也面临转型挑战。但是复旦大学文博考古学科的科研项目经费在2023年复旦大学文科中位列第一。用今年7月刚刚卸任的前系主任陆建松教授的话说:“文物学与博物馆学承担着探源中华文明,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支持的重要责任,而只有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定势,与理工医艺科交融,才可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实现发展的目标。”

据了解,由文博系牵头的中华文明溯源展等三个重量级展览明年将在复旦大学开展,一批全国一级文物都将齐聚校园,而配套的文物一级风险防范标准的周转库也已经在建设中。

为传统学科寻找新增长点

今年3月,1500年前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长相被复原,他的死因也被揭示——与长期服用丹药寻求长生不老有关,这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的容貌,也为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生活风貌补上了一块拼图。这一由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团队完成的项目,实现了生命科学与文博考古学科的交融。而多学科交融正是文博考古学科实现转型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文博考古学科实现转型的契机。

文少卿和他的实验材料(本报资料图)

陆建松是在2012年接手文博系的,当时全国文博考古专业发展正处低谷,更不用说上海。“考古学是资源型专业,但上海最缺的是考古资源,最不缺的是硬核科技。”陆建松告诉记者,而且,传统考古重发掘,轻整合研究和传播利用,如果走传统文博考古专业发展的老路,很难“有出头之日”。

同时,考古是为了复原历史,探索人类文明,这就需要揭示考古遗址的人地关系、社会生活形态,这些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更不用说让文物“活”起来,实现以史育人的功能了。也正是因此,当时他接手文博系后就选择了拥抱科技,用科技推动文博考古学科发展,并在2017年成立了科技考古研究院,通过多学科手段解决考古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手段提取信息并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破格引人打破学科传统

转型发展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传统的文博考古研究更重视文本研究和田野发掘,要转型需要打破这些传统约束。“关键在人。”陆建松告诉记者。

也正是从2012年开始,文博系开始引进大批“另类”领军人才。他们不是来自传统的文博学或者历史学研究机构,而是来自不同学科和文博保护研究的实践一线,比如,袁靖教授是著名的动物考古学家;胡耀武教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同位素考古专家;王金华教授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是岩土文物保护修复专家;杜晓帆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有大量一线实践经验;文少卿是生命科学院博士,研究古DNA和人类学;董宁宁副教授是剑桥大学动物考古博士……

有了人还得有一套公平公正、竞争向上的制度,让这些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真正能够被“激活”。

“激活人才的指挥棒无非就是绩效分配和职称晋升。”陆建松举了个例子,文博系的职称晋升规则有一套完整的客观量化标准,70%由获奖、课题、著作、论文等客观分组成,谁优谁上,而且这些指标也直接决定了绩效分配的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的职称评定、绩效收入都有据可依,完全可以自由拓展自己想做的研究”。

联手博物馆、考古和文物保护基地开展实践育人

不论是科技考古、博物馆学还是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都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以博物馆学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博有备案博物馆6833,数量比20年前翻了四倍,每年有4万个展览,但是博物馆学研究、策展人才都远远跟不上需求,以某航海博物馆为例,140个在编人员中,只有几个是专业出身,更不用说展示教育和文化创意型人才,全国自然科技类的博物馆也有千余家,既懂自然科学又懂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学的人才那就更稀缺了。

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现场研究(受访者供图)

而科技考古更是包括遥感考古、环境考古、土壤微结构、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同位素分析、古 DNA 研究、古蛋白、陶瓷科技考古等,“这些都需要培养大量的跨学科人才。”科技考古研究院前任院长袁靖教授说,传统的学科体系很难匹配。

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同样是实践性的学科,相关理论、技术不仅从实践中来,更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为此,文博系与全国27个博物馆以及众多考古、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基地开启了共同实践育人。殷墟博物馆、郑州大河村国家遗址公园仰韶博物馆等几十个博物馆的建设,众多考古遗址的发掘、研究,大批文化遗产与文物的保护,都有文博系的本科生参与其中。在复旦文博系,学生可以结合实践学习自然科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知识。据文博系系主任郑奕介绍,未来将进行通过“考古发现与研究”“考古与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博物馆展示传播利用”三位一体,通过文理医艺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作者:姜澎

文:姜澎图:本报资料图及受访者供图编辑:储舒婷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来源:文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