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唾弃的杨家将…

360影视 2024-12-28 06:59 3

摘要:杨家将故事中,后半段完全架空的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杨文广平九溪十八洞,有很大可能是源自播州杨氏的故事。

tvb拍摄的85版杨家将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64711836/answer

其实,由于明代播州杨应龙叛乱,“杨家将”已经经过史上最大最恶粉丝塌房事件,被抛弃过一些故事了。

01

杨家将故事中,后半段完全架空的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杨文广平九溪十八洞,有很大可能是源自播州杨氏的故事。

播州杨氏一族自唐末起便是贵州当地土司,起初自称是“会稽杨氏”后裔。

到了明代初期,土司杨铿归降明朝,获封播州宣慰使,又随傅友德、沐英等征云南,立下赫赫功勋。

而杨家将的故事在南宋便已出现,在元初罗烨的《醉翁谈录》的“小说开辟”中,就提到当时民间流行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故事,元代杂曲中流传下来的又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这些产生于临安的“杨家将”故事,讲的都是杨业父子两代的故事,并未涉及历史上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也没有提及杨宗保、穆桂英,更没有杨门女将。

不过,这并不影响作为世代割据的土司、武将的杨铿,为了消除明朝疑心,表示忠诚,想方设法自诩为“杨家将”后代的决心。

于是,杨铿便结交大儒宋濂,让后者根据自己提供的“事状”创作《杨氏家传》,播州杨氏就此改称为“太原杨氏”之后,并说播州第六代土司杨昭无子,便过继了同族杨延朗(杨六郎)之子杨充广的儿子杨贵迁为继子。

当然,历史上杨延昭的三个儿子是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并没什么杨充广,而所谓土司杨贵迁的长孙,反而叫“杨文广”。

这位播州第九任土司“杨文广”,据记载:

“会老鹰砦獠穆族亦叛,文广令谢都统讨夷之,斩理郭、戮穆獠。”

此人的事迹更在元末被改编成“杨文广南征九溪十八洞”的故事传唱。

这个“南征九溪十八洞”的杨文广,在明成化年间刊刻的说唱词话中,是作为一个独立于杨家将之外的人物大放光彩:

“武官好个杨文广,正是擎天柱一根。收了九溪十八洞,灭得蛮家化作尘”。

“寡人差杨文广收下九溪十八洞,管得山河铁也似牢”。

九溪十八洞是元朝时贵州的地名,可杨延昭之子的杨文广在历史上只随狄青去过广西,何曾作为主将征战过贵州呢?

02

而且,和杨业、杨延昭父子的忠臣悲惨吃瘪、最后丝血反杀的故事不同,杨文广的故事最初和花关索相似,大概是一个不断娶老婆的爽文故事。

元末明初的刘夏在《陈言时事五十条》中毫不犹豫的表示:

“民间淫词艳曲,又如杨文广、花关索中言奸雄之事,一宜禁绝。”

花关索通过比武招亲,娶了鲍三娘、王桃、王悦三位强盗出身的妻子,单从《杨家府演义》来看,杨文广也娶了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三位强盗出身的妻子,而且个个都身怀绝技、武功高强,这或许成了杨门女将的源头之一。

播州杨文广在历史上的“征獠穆族”,在日后或许成了“攻打穆柯寨”,《杨家将演义》里的取“降龙木”似乎也和贵州出产“巨木”有关,因此杨宗保和穆桂英故事的原型,或许也是这位播州杨氏土司杨文广。

况且,在北宋宋徽宗时代,播州杨氏本身就有一位武功高强的女子,元代的学士袁桷曾赋诗一首《黄宗道播州杨氏女》:

长头黑发垂玄云,矫矫马首双手分。

彫弓宝刀左右挟,欲领铁骑趋崑崙。

前关涛涌如坏墙,后砦百溜奔溪篁。

群蛮簇唇争叫嚣,云是杨家女子功最高。

旋如长蛇转空洞,快若俊鹘凌风飘。

还家膏沐带簪珥,父母见之眼垂泪。

君不闻木兰女儿着金铠,年少从军颜不改。

一朝脱役归故乡,乐府相传至今在。

这位女子或许便是杨文广故事中,其姐杨宜娘的原型。

03

在播州杨氏归降明朝后,一族人就非常积极地推广本地杨文广的故事,并且努力促进此杨文广能和杨家将两代人的故事挂钩,在明朝中期产生了一种旧本《杨家府》小说。

旧本《杨家将》小说应当存在这些情节——金沙滩、李陵碑、晋阳比武、孟良盗骨、双龙谷、谢金吾拆清风府、魏府铜台、破天门阵、杨文广征侬智高、十二寡妇西征。

不过,旧本《杨家府》小说本身并没有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是《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这两本书。

而且,这两本书出版的时间都很晚,《北宋志传》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可能是有万历二十一(1593年)年序的世德堂本,而《杨家府演义》最早版本可以确定万历三十四(1606年)年序本。

旧本《杨家府》或者《北宋志传》没有保留下来,最大原因就是时任播州土司杨应龙造反,造成了杨家将的粉丝第一次塌房,原先的故事遭到抛弃。

04

由于杨应龙长期来的不法行为,1590年贵州巡抚都御史叶梦熊历数应龙二十四大罪上奏,四川巡按李化龙上疏请暂免斟问。

先前杨应龙妾田雌凤,谋杀嫡妻张氏,妻叔张时照等也借机上书称杨应龙谋反,贵州巡抚叶梦熊主张立即派兵征剿,但是由于其他官员大都建议安抚,因此朝廷命黔蜀两省会同查问。

1592年,杨应龙到重庆接受审讯,论法当斩,但是杨应龙提出以缴纳白银二万两来赎罪、并且率五千播州兵参加朝鲜的壬辰战争,明廷便下令将其释放。

万历二十一(1593)年正月,巡抚都御史王继光到重庆,严提勘结,杨应龙却抗不复出。

王继光一意主剿,与总兵刘承嗣、参将郭成等议分三军并进。在娄山关一带地方,杨应龙以诈降击败明军,都司王之翰所部被杀伤大半,只得撤兵。

杨应龙在积蓄力量后,于1598年正式叛乱,攻掠贵州各地,杀伤甚重,明朝在次年开始调集各省大军准备平播。

1600年春,明朝汇集二十万大军,分八道进剿。

杨应龙最终战败,自缢而死,播州也被改土归流。

这是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志传》得到出版,而且以杨宗保征西夏、十二寡妇征西得胜归来便宣告全书完结,完全没有杨文广一展实力的机会。

不过,《北宋志传》开篇有一部《古风长篇》,其中有:

仁宗统御升平盛,蛮王智高兵寇境。杨府俊英文广出,旌旗直指咸归命。更有宜娘法术奇,炎月瑞雪降龙池。

这样的诗句,很明显原作是有杨文广、杨宜娘征南的内容的。大概是当时杨文广征九溪十八洞,成了播州杨氏先人之类的说唱本,当时应还在坊间流传。

世德堂本的出版商金陵唐氏(还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小说的出版商),借着当时杨应龙拒捕、杀伤官兵的新鲜话题,怒恰当时急切想要了解杨家将故事的百姓的饭。

可能又考虑到杨应龙已与造反无异,宣扬他自认的祖先杨文广与杨家将的关系不合时宜,因此便匆匆删减故事内容便仓促出版。

05

杨家将的后人造反,给当时的人带来的震撼不是一点半点,比如说如今被当作“杨家将”正统后代的鹿蹄涧杨氏宗族,在明代之前是以投靠蒙古的金国武将杨友、杨山兄弟为祖先,结果他们的后人在明朝受到杨家将故事的影响,便伪造了祖碑,改以“杨家将”作为自己的祖先。

而且,鹿蹄涧杨氏从永乐年间起,便多次与作为自诩为杨家将后人、当时官途最好的播州杨氏进行通谱,结果谁知杨应龙的叛乱,负面影响巨大,鹿蹄涧杨氏便匆匆将刻着族谱的石碑上的“杨贵迁”(杨文贵,也就是播州杨氏号称过继自“杨家将”的祖先)往下的播州杨氏子孙的人名全部剥凿去了。

有的参与征讨杨应龙的明朝武将,也对“杨家将的后人”造反,多多少少有些兔死狐悲,因此不知名的金主请文人在1602年创作了时事小说《征播奏捷传》。

看似是反映社会新闻,歌颂战功,其实杨应龙在此书中的形象过于正面,还有着大段洗地或者怪罪红颜祸水的内容,可以说他沾了不少杨家将的光。

后来在1606年出版的《杨家府演义》,除了继续蹭1603年才完全平定杨应龙旧部的余乱的热度外,还颇为大胆的修改和恢复了旧本《杨家府》的一部分内容,比如杨文广、杨宜娘征南,征西番新罗“八臂鬼王”等等,最后还让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杀死进谗言的文官张茂全家,痛斥朝廷不分忠奸,然后去太行山上归隐,散布着浓厚的亲武官而贬文臣的情绪。

不论如何,关联播州杨氏和杨家将间之间的故事,在明朝末期便已经完全被观众抛弃,但是杨家将的故事主体还是流传了下来,而且还不断的推陈出新。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四郎探母”,其实是十九世纪中期才形成的新故事。

来源:历史脑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