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内卷化”、“空心化”和“脆皮化”等挑战,需整合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应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和情绪疏解,是重要一环,我们要不断完善以“润心”为核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系统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1 健全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和谐安全、人民健康幸福的保障手段,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塑造人民和谐稳定、阳光健康的心理面貌。
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党和国家近年来高度重视的社会治理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列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幸福、快乐成长,有助于青少年坚定人生信念,形成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把小我融入大我,树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理想。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涵盖了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管、引导、服务以及危机应对等完整流程,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11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指出“完善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2023年4月20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调“优化社会心理服务”,“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为此,我们应基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独特架构,共同做好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
2 全社会形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科学认知
要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起到为青少年“润心”的作用,就要矫正社会认知偏差,消除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理念和方式等方面的认知错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设良好环境。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强调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管和引导,通过监管可以了解不同主体,如社会大众、学校教职工和家长等群体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掌握他们的教育倾向性,基于监管结果生成引导内容,促进形成科学有效、协调一致的行动导向。
针对社会公众,大众传播媒介应有意识地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更加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和价值导向。针对教师群体,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科学教育理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针对家长,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等有关方面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如成序列、体系化地设立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分学段地组织开展家长胜任力培训等。
3 不断壮大为青少年“润心”的师者队伍
培养一支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师者队伍,是浸润青少年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是提升现有师资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教育部门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术培训和其他学科教师相关知识技能的普及培训,以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
二是有序补充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教育、编制和人事部门应统筹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招聘计划,制定评价标准,保障该类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努力形成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三是不拘一格地招募各方相关人才。政府部门需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多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医疗机构、高校或第三方机构专业力量,切实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实效。
4 多方协同、系统联动为青少年“润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完善“润心”服务体系,明晰政府部门、学校、家庭、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社区的职责,凝聚合力,共同治理,推动形成系统联动、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
一是做好监测评估。政府应鼓励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开发测量工具常模标准,精细测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精准刻画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监测平台,形成“一生一档”,为每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关注对象、跟踪责任人和干预措施,强化跟踪关爱,多途径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持服务,不断筑牢关爱学生生命健康防线。
二是全面教育引导。一方面,教育和卫健部门需协同大众媒体,营造科学、健康的环境氛围,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积极心态,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引导系统。另一方面,教育系统要大力实施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育人活动,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融入“五育”全过程、各环节。
三是提供服务支撑。服务环节是“润心”体系的核心构成。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鼓励支持专业机构为学生和家长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培训等提供常态化服务。专业医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需进一步强化,为有需求的青少年分类制定心理关爱方案。
四是强化危机应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制定缜密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立体化”危机干预。如由教育、公安部门和专业机构联合,对有关事件进行“一事件一复盘”,向学校及时通报提醒。
五是形成工作合力。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搭建涵盖教育、卫健、宣传和妇联等多主体参与的平台,共商应对策略。同时,政府还应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资金,保障各类学校心理健康室建设、社区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和专业人员培训等工作顺利开展。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依托,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润心”体系,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副书记、泰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B-b/2024/03/258]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8日 第03版
作者:万闻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