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逢年过节、亲友聚会、饭桌应酬,推杯换盏总是少不了的环节。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酒精却像一把双刃剑,喝也不是,不喝也难免尴尬。
“医生,我血糖控制得还不错,能不能喝点酒?”、“糖尿病人喝酒到底有多危险?”这些问题在医院门诊中屡见不鲜。那么,糖尿病患者真的一点酒都不能喝吗?其实,答案并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关键是如何科学饮酒。今天,就为大家揭开糖尿病人喝酒的“真相”,只需记住“四字真言”,喝酒也能更安全、更健康。
首先,了解糖尿病人是否能喝酒,得从酒精对身体的影响说起。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胃和小肠迅速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再经肝脏代谢。正常人喝酒时,肝脏主要负责分解酒精,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酒精的代谢过程却伴随着一些“潜在风险”:
酒精会抑制肝脏分泌葡萄糖的能力。正常情况下,肝脏会储存和释放葡萄糖以维持血糖平衡,但酒精会让肝脏“分心”去分解乙醇,而忽略了调节血糖的工作,可能导致低血糖。尤其是在空腹饮酒或服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低血糖风险更高。
案例警示: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55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患者在聚会上空腹喝了两杯白酒,结果回家后出现意识模糊,被送医急救。经诊断,患者血糖低至2.1 mmol/L(正常血糖为3.9-6.1 mmol/L),险些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而酒精摄入可能进一步增加高血压、心律失常的风险。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酒精会直接损害胰腺功能,长期饮酒可能加剧胰岛β细胞的破坏,进一步恶化糖尿病病情。此外,酒精还会刺激胰腺炎的发生,而这一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尤为危险。
虽说酒精对糖尿病患者有诸多不利影响,但并不等于“一口酒都不能碰”。事实上,适量饮酒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接受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均表示,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适量饮酒对健康影响不大。但关键在于掌握“四字真言”:
糖尿病患者饮酒的核心在于控制摄入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和《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的建议,糖尿病人每日饮酒量应控制在以下范围内:
注意:饮酒时,尽量选择低酒精度的饮品,如红酒、干型白葡萄酒,这些酒精饮品对血糖影响较小。
糖尿病患者切忌空腹饮酒。空腹状态下,血糖更容易因肝脏无法释放葡萄糖而迅速下降,引发低血糖危机。因此,建议在进餐时或进餐后饮酒,并且搭配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瘦肉、鱼类、全谷物等,以减缓血糖波动。
服用某些降糖药物时,饮酒可能会引发严重低血糖或乳酸酸中毒。例如:
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喹酮)与酒精同时服用,可能导致低血糖。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与酒精结合,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
建议患者在饮酒前,务必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饮酒方式。
糖尿病患者饮酒时,需学会计算摄入的酒精量。一个简单的公式是:
酒精量(克)= 酒精度数 × 饮用量(毫升) × 0.8
例如,喝100毫升12%酒精度的红酒:
酒精量 = 12 × 100 × 0.8 ÷ 100 = 9.6克,属于适量范围。
糖尿病患者饮酒后,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特别是饮酒后6-12小时内,低血糖可能悄然发生。建议糖尿病人随身携带葡萄糖片或糖果,以备不时之需。
小贴士:如果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补充葡萄糖,并尽早就医。
中医认为,酒性辛温,适量饮用可活血化瘀、通络舒筋,但过量则伤肝、耗气伤阴。糖尿病患者若需饮酒,可选择一些中药药酒来调节体质。例如:
枸杞酒:枸杞10克,黄酒200毫升,每日10毫升,有助于养肝明目、补肾益精。
人参黄精酒:人参10克,黄精15克,白酒500毫升,浸泡7天,每次10毫升,有助于改善气虚体弱。
但需注意,中药药酒也含酒精,饮用前需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酒,但需要牢记“四字真言”——“量要控、时要选、药要避、量要知”。在血糖控制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的前提下,适量饮酒不仅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损害,还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然而,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规律饮食、适量运动、按时用药为主,喝酒仅为偶尔之需,不可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管理标准(2023)》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病例报告
《酒精对糖尿病患者代谢影响的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药酒的临床应用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张Sir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