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突破感官边界:触觉与听觉信号整合的全新发现

360影视 2024-12-28 09:28 4

摘要:在自然界中,振动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对动物的生存与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微小的昆虫到庞大的哺乳动物,许多生物都能够通过振动来感知环境、进行交流或发现猎物和捕食者。例如,大象可以通过脚和鼻子感知地面振动,从而与数公里外的同类“对话”;蜘蛛则依靠网中的振

引言

在自然界中,振动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对动物的生存与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微小的昆虫到庞大的哺乳动物,许多生物都能够通过振动来感知环境、进行交流或发现猎物和捕食者。例如,大象可以通过脚和鼻子感知地面振动,从而与数公里外的同类“对话”;蜘蛛则依靠网中的振动精准定位猎物。而在人和许多哺乳动物中,振动的感知主要通过两大系统完成:一是通过皮肤和深层组织中的机械感受器(mechanoreceptor)处理身体接触到的机械振动,二是通过耳蜗(cochlea)捕捉空气中的声波。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两种感知途径在解剖和功能上是彼此独立的。然而,12月18日发表在Cell上的一项研究“The auditory midbrain mediates tactile vibration sensing”,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揭示了躯体感觉系统和听觉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这项研究由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完成,研究人员发现,当高频振动作用于身体时,其信号不仅会被传递至传统的躯体感觉通路,还会经由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传输至中脑的外侧下丘皮层(lateral cortex of the inferior colliculus, LCIC)。令人惊讶的是,LCIC既能够处理由“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检测到的身体振动信号,又能同时接收来自耳蜗的听觉输入。这种交汇点让大脑能够将机械振动与声波振动整合为一种更全面的环境信息,从而帮助动物快速应对外界刺激。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振动感知机制的理解,还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多感官整合在环境感知中的作用。这一机制在进化上的意义和潜在的医学应用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听力障碍和神经修复领域的可能突破。

振动与生存的密码

在自然界中,振动是一种独特且重要的物理现象。无论是大象通过地面振动“对话”,还是蜘蛛依靠网中的轻微颤动定位猎物,这些看似微妙的振动感知能力,却对生物的生存与交流至关重要。通过振动,动物能够快速解读周围环境的变化,感知潜在的威胁或机遇,甚至建立起复杂的社交网络。这种能力并非局限于某些特定物种,而是广泛存在于整个动物界。

在哺乳动物中,振动的感知主要由两个系统完成:躯体感觉系统和听觉系统。躯体感觉系统通过位于皮肤深层的机械感受器(mechanoreceptor)感知机械振动,而听觉系统则依赖耳蜗(cochlea)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然而,这两大系统在振动频率上的感知范围存在部分重叠。例如,人体的躯体感觉系统可以感知1至1000 Hz的振动,而听觉系统的敏感频段则在20 Hz至20 kHz之间。这种频率上的交集,为多感官协作提供了可能性。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这两大系统在解剖学结构和功能上是彼此独立的。传统理论认为,机械振动的信息通过躯体感觉系统传递至大脑的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而声波信号则通过听觉路径进入初级听觉皮层。然而,该研究对这一经典观点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高频振动信号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躯体感觉通路被处理,还会被直接传递至中脑的外侧下丘皮层(lateral cortex of the inferior colliculus, LCIC),这是一个主要负责处理听觉信号的区域。更令人惊讶的是,该区域的神经元同时接收来自触觉和听觉的输入,并能够对两种信号的叠加表现出更强的反应。

振动的“侦察兵”:帕西尼小体的独特角色

在哺乳动物的感知体系中,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是一种非凡的“侦察兵”,专门负责捕捉环境中的机械振动信号。作为一种快速适应的机械感受器(rapidly adapting mechanoreceptor),帕西尼小体对高频振动尤为敏感,其感知频率范围广泛,从50 Hz到1000 Hz不等,甚至可以感知极低幅度的振动。人类的帕西尼小体主要分布在手掌和脚掌的深层皮肤、关节周围以及结缔组织中,而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则集中在腕骨和踝骨的骨膜中。这种特殊的分布使得帕西尼小体不仅能够感知直接作用在皮肤上的振动,还能通过骨骼传递的振动感知环境中细微的机械变化。

帕西尼小体的结构为其高敏感性提供了独特优势。这些感受器外层包裹着类似洋葱层的胶原纤维和液体腔,能够高效过滤低频信号,而将高频振动精确传递给感受器中心的神经末梢。这种生理特性赋予帕西尼小体“选择性”,使其能够迅速响应高频振动信号,同时忽略静态压力或低频干扰。研究表明,这些感受器对环境中的动态变化非常敏感,例如来自远处移动物体的振动或表面细微的纹理变化。

帕西尼小体不仅是捕捉振动的“哨兵”,还可能在振动信号传递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这项研究发现,帕西尼小体将高频振动信号通过脊髓背柱核(dorsal column nuclei, DCN)传递至中脑的外侧下丘皮层(lateral cortex of the inferior colliculus, LCIC)。令人惊讶的是,这种传统上被认为专注于听觉的中枢竟能够有效处理高频振动信号,并与听觉输入进行整合。实验还表明,去除帕西尼小体后,动物对高频振动的感知能力显著下降,进一步确认了它在高频振动感知中的核心作用。

正是由于帕西尼小体的高效工作,哺乳动物得以在复杂环境中迅速捕捉微小的振动变化。这种能力不仅帮助它们规避威胁,也为与同类的远距离交流提供了可能。

外侧下丘皮层(LCIC)和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神经元对机械振动刺激的不同调控特性(Credit:Cell

脊髓背柱核(DCN)的投射路径

图A显示了来自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投射神经元的输入如何通过背柱核分配到两个不同的目标区域:VPL(蓝色)和LCIC(红色)。这两个区域由非重叠的DCN投射神经元亚群分别支配,展示了这两条感知路径在解剖上的独立性。

神经元对50 Hz和500 Hz振动的反应特性

图B和C比较了VPL和LCIC神经元对50 Hz和500 Hz振动刺激的反应。通过对后肢施加10 mN的机械振动刺激,VPL神经元对低频(50 Hz)表现出更显著的响应,而LCIC神经元则对高频(500 Hz)振动表现出更强的响应。这表明这两个脑区在处理不同频率振动信号时具有显著的偏好。

对500 Hz刺激的响应神经元比例

图D显示了VPL和LCIC中对500 Hz振动刺激有响应的神经元比例。数据显示,VPL中只有约9%的神经元对500 Hz振动有反应,而LCIC中有超过75%的神经元对同一刺激表现出显著反应。这说明LCIC在处理高频振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神经元感受野的组织特性

图E和F展示了VPL和LCIC神经元在50 Hz和500 Hz刺激下的感受野特性。VPL神经元的感受野通常集中在后肢的局部区域(如脚趾或脚垫),而LCIC神经元的感受野更广泛,覆盖了后肢的多个区域。这种差异进一步支持了两者在处理触觉刺激方面的功能分化。

中脑的“共振中心”:LCIC的多感官整合

在感知环境的过程中,中脑的外侧下丘皮层(lateral cortex of the inferior colliculus, LCIC)扮演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重要角色。LCIC传统上被认为是听觉处理的中枢,主要负责接收来自耳蜗(cochlea)的声波信号。然而,该研究发现,它还能够处理由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传递的高频机械振动信号。这一发现颠覆了关于听觉和触觉通路各自独立的传统观点,也为多感官整合提供了新的理解。

振动信号为何会被传递到听觉中枢?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高频振动信号并非完全通过传统的躯体感觉路径(即大脑皮层的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进行处理,而是直接通过脊髓背柱核(dorsal column nuclei, DCN)投射到LCIC。LCIC的神经元对高频振动(200-900 Hz)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这种频率恰好位于帕西尼小体最佳反应范围内。与负责处理低频振动的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oposterolateral thalamus, VPL)不同,LCIC可以持续响应高频振动信号,并展现出对高频刺激的显著偏好。

那么,LCIC如何同时处理触觉和听觉输入?实验表明,LCIC的神经元能够同时接收由耳蜗捕捉的声波信号和由帕西尼小体检测的振动信号。当两种信号同时出现时,LCIC神经元会表现出更强的反应,这种“协同增强效应”不仅提升了环境信号的感知精度,还可能提高动物对重要事件的反应速度。例如,当地面震动与声响同时出现时,动物对威胁的感知会更加敏锐。此外,研究还发现,当遗传手段剥夺帕西尼小体或耳蜗的功能时,LCIC对对应信号的反应会显著减弱,但仍能处理来自另一通路的输入,这说明触觉和听觉信号在LCIC中是独立传递的,但会在该区域实现高度整合。

这种独特的多感官整合能力,使LCIC成为“环境共振中心”,能够帮助动物快速捕捉和理解复杂的环境信号。

模式图(Credit:Cell

振动与行为:从实验室鼠到自然界的启示

在动物界中,振动不仅是环境变化的信号,也是驱动行为反应的重要触发器。从实验室鼠到自然界中的哺乳动物,振动信号能够迅速引发动物的感知和行为响应,而这些反应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神经机制。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双舱行为测试,以评估实验鼠对高频振动的敏感性。测试中,鼠被置于两个相邻的房间,其中一个房间的地板振动频率被设定为500 Hz,这是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最敏感的频率范围。实验结果显示,健康的鼠表现出强烈的行为偏好,它们会主动避开振动的房间,在非振动区域停留的时间明显更长。这种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高频振动对鼠具有显著的感知和驱动效应。然而,当实验鼠的帕西尼小体被基因敲除后,其对振动的回避行为完全消失,这进一步验证了帕西尼小体在感知高频振动中的核心作用。

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发现中脑外侧下丘皮层(LCIC)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当LCIC通过药物处理被抑制后,即使帕西尼小体仍然存在,鼠对振动的回避行为也不再出现。相比之下,对低温或粗糙材质等其他厌恶刺激的反应未受影响,这表明LCIC的功能专注于高频振动的感知与反应。

在自然界中,这种振动感知能力可能帮助动物迅速躲避威胁,例如捕食者的接近或地面结构的变化。振动信号还可以作为动物间的交流媒介,例如大象通过脚部感知地面振动与远距离同类“对话”。这些例子说明,振动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行为适应的关键驱动力。

听觉与触觉的“二重奏”:跨越物理界限的感知合作

在自然界中,听觉与触觉的感知合作构成了一种巧妙的“二重奏”,为生物解读环境信息提供了更多维度。该研究表明,这种跨越物理界限的感知合作通过中脑外侧下丘皮层(LCIC)实现了一种高度整合,使声波与机械振动信号能够协同作用,从而放大关键环境信号的感知效果。

声波与机械振动在物理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声波通过空气传播,而机械振动则作用于固体。然而,它们在自然现象中常常共同出现,例如地面的震颤可能伴随着动物奔跑的声音,或者岩石滑落时产生的地震波和撞击声。这些“协同信号”不仅能同时被触觉和听觉感知,还能够在LCIC这一多感官整合中枢内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增强。研究人员通过在实验鼠中对LCIC的电生理记录发现,当触觉振动(如500 Hz机械振动)与听觉刺激(如白噪声)同时作用时,LCIC神经元的反应强度显著高于单一刺激。这种“多感官增强效应”表明,LCIC能够对协同信号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从而帮助动物更快、更准确地感知复杂环境。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的案例更为直观。例如,大象在长距离交流中依赖脚部感知地面振动的同时,也通过耳朵捕捉远处低频声波,从而准确定位同类的位置;蛇则通过下颌骨感知地面的细微震颤,与环境中的声音变化一起判断猎物的方向。这种触觉与听觉的协同感知能力使它们在动态环境中占据了生存优势。

更重要的是,这种感知合作并非简单的信号叠加,而是信息处理的深度整合。研究发现,即使去除LCIC中的某一输入源,另一感官系统的响应仍能独立存在,说明两者在功能上彼此独立但又相辅相成。这种协作机制在进化上的意义深远,不仅优化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为多感官整合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新灵感。

通过聆听和触摸,生命体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解读这个世界。无论是应对危险还是与同类互动,这种“二重奏”都展现了感知系统的强大与精妙。

振动感知的医学与工程学启示

振动感知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感知的复杂性,还为医学和工程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新方向,尤其是在听力障碍的治疗和多感官整合技术的发展方面。帕西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与中脑外侧下丘皮层(LCIC)在振动信号处理中的关键作用,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理解和修复感官功能的新思路。

振动感知研究在听力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听力障碍是全球最常见的感官疾病之一,但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助听器和人工耳蜗,主要集中于声音信号的放大或电刺激耳蜗神经。然而,振动感知研究的发现为另一种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研究表明,帕西尼小体和触觉系统能够感知高频振动,并将这些信号传递到LCIC,与听觉信号整合。对于那些无法通过耳蜗传递声音的患者,振动信号可能成为替代通路。例如,开发基于振动的感知设备,通过身体接触感知环境中的振动信息,将其传递到听觉中枢,为听力受损者提供全新感知维度。此外,这些设备也可能对听力完全丧失的患者起到“声音替代”的作用,帮助他们通过振动信号重新连接外界声音世界。

触觉与听觉整合技术的未来可能性

触觉与听觉整合的自然机制也为工程学领域带来了灵感。例如,LCIC的多感官整合能力为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提供了生物学参考模型。未来的机器人或可穿戴设备,可以结合触觉和听觉信号来提升环境感知能力,如通过表面振动和声波判断物体性质或危险信号。此外,多感官整合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娱乐行业,开发沉浸式体验设备,将振动与音效结合,创造出更加真实的感官效果。

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多感官整合理念或许可以帮助人类克服单一感官的局限。例如,音乐家贝多芬在失去听力后,通过触摸乐器振动继续创作音乐,这为振动与声音替代技术的结合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案例。未来,通过整合振动和声音信息的神经假肢或感知设备,将为人类探索更广阔的感知领域提供可能。

振动感知研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智慧,也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通过解读振动的语言,我们不仅在重塑人类感知的边界,也在探索跨越感官限制的新可能性。

参考文献

Huey EL, Turecek J, Delisle MM, Mazor O, Romero GE, Dua M, Sarafis ZK, Hobble A, Booth KT, Goodrich LV, Corey DP, Ginty DD. The auditory midbrain mediates tactile vibration sensing. Cell. 2024 Dec 14:S0092-8674(24)01331-X. doi: 10.1016/j.cell.2024.11.014.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701100.

责编|探索君

排版|探索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生物探索】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

往期精选

围观

热文

Nature Biotechnology | 从“止血英雄”到“抗癌先锋”:血小板的惊人新用途

热文

Science | 突破血脑屏障:T细胞如何解锁脑部疾病精准治疗的潜能?

热文

来源:洪洪游戏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