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 是好?是坏?

360影视 2024-12-28 11:16 2

摘要:近年来,一股 “文科消亡潮” 正席卷全球,诸多高校文科专业面临撤销、招生遇冷的困境。从哈佛大学取消大量文科课程,到中国高校文科专业点的缩减,文科似乎正逐渐失去昔日光彩。

全球文科专业 “大缩水”,是危机还是转机?

近年来,一股 “文科消亡潮” 正席卷全球,诸多高校文科专业面临撤销、招生遇冷的困境。从哈佛大学取消大量文科课程,到中国高校文科专业点的缩减,文科似乎正逐渐失去昔日光彩。

据美国文理科学院人文指标项目联合主任罗伯特・汤森透露,过去十年,美国人文学科入学人数总体下降了 17%。在中国,2019 - 2022 年经教育部审批撤销的文科专业多达 1422 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撤销次数频繁。

这一系列数据无不昭示着文科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式微,也引发了人们深深的忧虑与思考:文科的未来究竟在何方?是就此一蹶不振,还是能在困境中寻得转机、浴火重生?

一、多地高校文科 “瘦身”,现状令人唏嘘

在这场全球文科 “瘦身” 浪潮中,美国首当其冲。哈佛大学,这所全球顶尖学府,近年来不断削减文科课程。2024 年秋季,其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 30 门课程,涉及 20 多个系,其中大部分为文科专业。历史与文学系受冲击最大,像 “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 等课程被撤,令众多文科爱好者扼腕叹息。

据统计,过去十年,美国人文学科入学人数总体下降了 17%,不少高校因财政压力或生源不足,纷纷裁撤文科专业与教职岗位。西弗吉尼亚大学削减 28 个专业、裁撤 143 个教职,以填补 4500 万美元预算缺口;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因 900 万美元债务危机,裁掉 7 名终身教授,涉及专业多为人文学科。

英国高校同样深陷困境。坎特伯雷基督教会大学宣布撤销英语文学学位课程,理由是经费有限。该校财政告急,不得不对 “烧钱又不赚钱” 的专业动刀,英语文学专业首当其冲。而这并非个例,赫尔大学取消化学课程,金史密斯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萨里大学等也纷纷裁掉大量艺术与人文学科学者。据调查,在英国 8 至 18 岁青少年中,喜欢阅读的人数仅占 35%,较去年下降 9%,选择英语文学作为 A - Level 课程的学生人数从 2013 年的 83000 人锐减至 2023 年的 54000 人,跌幅达 35%,人文学科整体吸引力持续下滑。

中国高校文科专业也面临调整。2019 - 2022 年,经教育部审批撤销的文科专业多达 1422 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撤销次数频繁。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砍掉广播电视、保险、表演、音乐等文科专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是直接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进行整合优化。这背后是国家战略布局的考量,为应对中美博弈,全力突破科技瓶颈,高校专业设置向理工科倾斜。日本高校文科发展也不容乐观。受少子化影响,18 岁人口从 1966 年顶点时期的 249 万锐减至 2014 年的 118 万,生源争夺激烈。同时,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减少,国立大学文科专业成为改革重点。文部科学省要求各大学减少文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系等 “对商业活动无用的” 专业或转换方向,近半数国立大学计划撤销部分文科专业。如东京大学法学部曾是日本政坛摇篮,如今魅力下降,选修人数减少,其他院校文科专业更是为生源使出浑身解数。

二、“文科消亡论” 因何甚嚣尘上?

(一)就业市场 “冷遇”,文科 “钱途” 受阻

文科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是 “文科消亡论” 兴起的重要导火索。在当今社会,诸多文科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低得令人咋舌。以法学专业为例,虽然每年有大量法学生毕业,但除了进入体制内就业,在律师事务所等对口方向的岗位竞争堪称 “惨烈”,供远远大于求,许多法学生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文学、艺术学等文科专业的毕业生,也常常面临类似的尴尬,在求职时发现,企业提供的岗位大多倾向于理工科背景,文科专业知识难以直接派上用场。薪资方面,文科更是与理工科拉开了不小的差距。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刚毕业就能拿到高薪,毕业 5 年后薪资更是一骑绝尘,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普遍偏低。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 年文科的就业率仅为 12.4%,月收入前十的专业中难觅文科踪影。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不少学生和家长在专业选择时纷纷 “弃文从理”,也使得文科在人们眼中逐渐沦为 “就业难”“薪资低” 的代名词,进一步助长了 “文科消亡论” 的气焰。

(二)科技浪潮冲击,传统文科亟待转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文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改变了文科的研究方法。过去,文科研究多依赖于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传统手段,如今,借助数据分析工具、数字化资源库,研究效率大幅提升,但也对文科研究者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那些不懂技术的文科生,在学术研究上愈发显得力不从心,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改变了知识传播与接收的方式。线上课程、电子书籍的普及,让知识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传统文科课堂的吸引力下降。而且,新兴科技行业对理工科人才的旺盛需求,使得高校在资源分配、专业设置上向理工科倾斜,文科发展的资源被进一步挤压。若传统文科不能及时与新技术结合,实现自我革新,就很容易在科技浪潮中被淘汰,陷入 “消亡” 的困境。

(三)教育理念更迭,实用学科受追捧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日益加快,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追求快速见效、实用主义的大环境下,职业技能培养成为教育的重点目标。高校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纷纷优化专业设置,向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学科倾斜。理工科专业凭借其与产业紧密结合、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优势,备受青睐。相比之下,文科专业的 “产出” 往往较为隐性,短期内难以看到直接经济效益。培养一个文学素养深厚的学生,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熏陶与积累,而这与当下追求快速回报的教育投资观念相悖。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考虑的是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获得高薪,文科自然就因为 “见效慢” 而失宠,面临招生难、发展受限的局面,给人一种逐渐走向 “消亡” 的错觉。

三、文科真的会走向消亡吗?

(一)人文价值:社会发展的 “定盘星”

尽管文科面临诸多困境,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基性作用无可替代。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是民族精神的 “基因库”。古老的诗词歌赋、史书典籍,它们穿越时空,将先辈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场景一一呈现,让后人得以知晓 “我从何处来”,延续着文化血脉。在价值观塑造上,文科更是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伦理道德、社会正义等议题的探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构建起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如孔子所倡导的 “仁、义、礼、智、信”,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与处世态度。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文科的又一重要使命。文科生在研读经典、剖析社会现象过程中,不断质疑、思辨,提出独到见解,为社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而且,在快节奏、物质化的现代社会,文科为人们提供了一片精神栖息地。当人们沉浸于一部文学佳作、一场哲学思辨,心灵得到滋养,焦虑得以舒缓,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追求。可以说,文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就不会停止,文科便有其永恒的价值。

(二)跨学科融合:文科发展的 “新引擎”

面对挑战,文科并非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跨学科融合成为其突破困境的关键一招。以我国的新文科建设为例,它倡导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科与理工科深度交叉融合。在学术研究领域,法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催生出智能法务研究方向,为解决复杂法律问题提供新视角;文学与大数据碰撞,通过对海量文本的数据分析,挖掘文学创作规律、读者阅读偏好,拓展文学研究边界。

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面,新文科更是成果斐然。越来越多高校开设诸如数字人文、金融科技等新兴专业,文科生学习编程、数据分析等技术知识,理工科生研修人文社科课程,培养出兼具人文底蕴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这种融合不仅为文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让文科以崭新姿态融入时代浪潮,重新焕发生机。

#新知漫谈#结语:文科的明天在哪里?

文科消亡论虽甚嚣尘上,但拨开迷雾,文科的根基犹在,转机尚存。它承载的人文价值,是人类社会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跨学科融合的探索,为其开辟出广阔发展新航道。高校、学生、社会各界若能携手共进,以革新之魄力、奋进之姿态重塑文科生态,文科定能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重拾昔日辉煌,继续为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添光增彩,书写属于自己的不朽华章。

来源:少荣科技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