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 “糖丸爷爷”宁波籍著名病毒学家顾方舟先生回家

360影视 2024-11-22 08:54 4

摘要:顾方舟先生,一生都奉献给了对抗脊髓灰质炎的伟大事业。顾方舟先生的名字,与 “糖丸” 紧密相连,被无数人亲切地称为 “糖丸爷爷”。在那个脊髓灰质炎肆虐的年代,先生挺身而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历经无数次试验与挫折,最终成功研制出糖丸疫苗,让无数儿童免受小儿麻痹症的

2024 年 11 月 21 日,宁波籍著名病毒学家顾方舟在逝世五年之后,家乡人民迎请回故土落葬于同泰嘉陵甬籍院士陵。

顾方舟先生,一生都奉献给了对抗脊髓灰质炎的伟大事业。顾方舟先生的名字,与 “糖丸” 紧密相连,被无数人亲切地称为 “糖丸爷爷”。在那个脊髓灰质炎肆虐的年代,先生挺身而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历经无数次试验与挫折,最终成功研制出糖丸疫苗,让无数儿童免受小儿麻痹症的折磨。

顾方舟先生(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

顾方舟先生的墓静静地坐落在一棵结满金灿灿果实的柚子树下,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硕果累累。那金黄的柚子,如同他为人类健康播撒下的希望种子所结出的甜蜜果实。墓碑上铭刻着 “糖丸爷爷,一生一事”,短短八个字,却道尽了他一生的坚守与执着。一生只为一事,一事成就一生。他专注于攻克脊髓灰质炎这一伟大使命,心无旁骛,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与心血都倾注其中。

顾方舟先生回归家乡这片土地,先生带回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家乡的山水、那棵柚子树都将成为他精神的守护者。前来送行与缅怀的人们,怀着崇敬与感激,他们知道,这位 “糖丸爷爷” 虽已离去,但顾方舟先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如同那柚子树年年结果,顾方舟先生的事迹也将被代代传颂,先生的一生一事,已然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敬仰与追思。

以下是宁波网友的留言:

顾方舟先生,浙江宁波人,1926 年 6 月 16 日出生于上海。先生身兼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以及欧洲科学、艺术、文学学院院士等多重身份,是杰出的医学科学家与病毒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一级教授。

顾方舟先生求学经历丰富,1944 年 9 月至 1950 年 9 月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攻读本科;1951 年 8 月至 1955 年 9 月在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专业深造并取得博士学位。在职业生涯中,1958 年 7 月至 1964 年 8 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脊髓灰质炎研究室主任,职称为副研究员;1964 年 9 月至 1971 年 10 月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样为副研究员;1985 年 11 月至 1993 年 12 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以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此时已晋升为研究员。

2019 年 1 月 2 日,顾方舟先生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 92 岁。先生在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与控制领域潜心钻研长达 42 年,作为中国组织培养口服活疫苗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 “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因其卓越贡献,9 月 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他 “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称号;12 月 18 日,入选 “中国海归 70 年 70 人” 榜单;2020 年 5 月 17 日,获评 “感动中国 2019 年度人物”。

“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证书

1926 年 6 月 16 日,顾方舟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家境优渥的家庭。他的童年时光沐浴在父母的关爱与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自幼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对周围世界的敏锐观察力。在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顾方舟逐渐养成了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如同坚实的基石,为他日后在医学领域的探索与建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顾方舟故居所在地——洞桥镇前王村

顾方舟旧居目前面貌

然而,命运的波澜在他年幼时便悄然涌起。在顾方舟 4 岁那年,父亲因感染传染病不幸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这一沉重打击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变故。但年幼的顾方舟并未被困境所打倒,反而在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对抗传染病的种子,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拯救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

无法独自在大城市立足的母亲周瑶琴,便带着三个孩子及年幼的小叔子回到娘家,担负起抚养家庭与教育子女的重担。

凭借着自身的聪慧与不懈努力,顾方舟在学业上一路高歌猛进。他先后就读于上海的知名学府,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尤其对生物学和医学相关的知识领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独特的天赋。他在课堂上专注聆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则沉浸于图书馆的浩瀚书海,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在他心中,医学的殿堂犹如一座神圣的灯塔,吸引着他坚定不移地朝着那个方向奋勇前行。

时光荏苒,顾方舟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开启了他系统而专业的医学学习生涯。在医学院的学习岁月里,他犹如一块海绵,尽情地吸收着医学知识的精华,无论是基础医学课程的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他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深知医学是一门关乎生命的严谨学科,容不得半点马虎与懈怠,因此始终以最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青年顾方舟和母亲周瑶琴女士

在大学期间,顾方舟有幸师从众多国内顶尖的医学专家和学者,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与教诲下,他的医学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和锤炼。他不仅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们互动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还主动参与到老师们的科研项目和临床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思维方法。这些宝贵的经历如同催化剂,加速了他在医学道路上的成长与进步,使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医学院里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

1951年,顾方舟在苏联留学期间的工作照

在艰苦的学习之余,顾方舟也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他深知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医疗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贫困地区和社区,为那些缺医少药的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咨询和诊疗服务。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苦难,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和信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百废待兴,各种传染病肆虐横行,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脊髓灰质炎,这种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犹如恶魔一般在华夏大地肆虐蔓延,尤其是儿童群体,成为了它的主要攻击目标。患病的儿童往往会出现肢体瘫痪、肌肉萎缩等严重后遗症,甚至终身残疾,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压力。面对这一严峻的疫情形势,国家迅速组建了脊髓灰质炎研究团队,旨在尽快攻克这一医学难题,拯救万千儿童于病痛的深渊。当时年仅 31 岁的顾方舟,凭借着在病毒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卓越的科研能力,被委以重任,担任研究小组的组长,正式踏上了与脊髓灰质炎病毒艰苦卓绝的战斗征程。

1959年,顾方舟(前排右一)在昆明与职工创建生物医学研究所,正在建设工地平整地基。

在研究工作的初期阶段,顾方舟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到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样本采集工作。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信息和发病经过,同时采集患者的粪便、血液等样本,以便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工作。在艰苦的实地调研过程中,顾方舟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亲眼目睹了脊髓灰质炎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了他们攻克这一疾病的决心和信心。

回到实验室后,顾方舟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紧张而忙碌的病毒研究工作中。他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里,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地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他们逐渐掌握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和流行规律,为后续疫苗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疫苗研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当时我国科研基础薄弱、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困难重重。然而,顾方舟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带领团队成员们迎难而上,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疫苗研发之路。

周总理在顾方舟同志的陪同下视察生物所

在疫苗研发的过程中,顾方舟团队首先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选择合适的疫苗研发方向。当时,国际上存在两种主要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路线:一种是灭活疫苗,另一种是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安全性较高,但免疫效果相对较弱,且生产成本高昂,需要多次接种才能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显著,但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为减毒后的病毒有可能在人体内恢复毒力,引发疾病。经过深入的研究和反复的论证,顾方舟团队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最终决定选择研发减毒活疫苗。这一决策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但顾方舟坚信,只要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和严格的临床试验,就能够将减毒活疫苗的安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为我国儿童提供一种高效、廉价且易于推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为了验证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顾方舟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开始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他们首先在猴子等动物身上进行了疫苗的接种实验,密切观察动物的反应和免疫效果。在动物实验取得初步成功后,他们又勇敢地迈出了更为关键的一步 —— 在自己身上进行疫苗的临床试验。顾方舟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以身作则,率先喝下了一小瓶试制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溶液,随后团队成员们也纷纷效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每天都密切关注着自己的身体状况,忍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幸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疫苗的安全性得到了初步验证。

顾方舟和儿子

然而,顾方舟深知,仅仅在成年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群体中,儿童的免疫系统与成年人存在较大差异,疫苗在儿童身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于是,顾方舟做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 —— 在自己年仅 1 岁的儿子身上进行疫苗的临床试验。这一决定无疑是对一位父亲情感和勇气的巨大考验,但顾方舟为了全中国儿童的健康福祉,毅然决然地将个人的情感和家庭的利益置之度外。在给儿子接种疫苗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紧张和不安,但同时也怀揣着对疫苗成功的坚定信念。幸运的是,儿子在接种疫苗后一切正常,并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这一结果让顾方舟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欣喜若狂,也为疫苗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增添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

在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反复的优化改进后,顾方舟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了便于疫苗的储存、运输和儿童服用,顾方舟带领团队成员们又经过不懈努力,将疫苗制成了一粒粒香甜可口的 “糖丸”。这一颗颗小小的糖丸,看似普通,却蕴含着顾方舟团队无数的心血和智慧,它们成为了中国儿童抵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有力武器,为无数儿童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1960 年,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这一消息如同春风化雨,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运动。顾方舟亲自参与到疫苗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中,他深入到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广大医务人员进行疫苗接种技术培训,向家长们宣传脊髓灰质炎的危害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纷纷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接种疫苗。

2000年经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成为无脊灰国家。

随着疫苗接种工作的广泛开展,我国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到了 1994 年,我国本土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被成功消灭,这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在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胜利,提前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脊髓灰质炎目标。这一胜利的背后,凝聚着顾方舟先生及其团队成员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儿童铸就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防线,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成功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国家之一。

在取得了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的巨大成功后,顾方舟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和骄傲,他依然坚守在医学科研的第一线,继续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深知,医学的发展永无止境,还有许多其他的传染病和疾病等待着人们去攻克和战胜。

顾方舟先生在医学教育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将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和年轻科研工作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他常常教导学生们,医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责任的学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以患者为中心,不断追求卓越,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997年,顾方舟、李以莞合影

在晚年,顾方舟先生虽然身体状况逐渐不如从前,但他仍然心系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的全球进展。他积极参与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活动,与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分享中国在脊髓灰质炎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为推动全球脊髓灰质炎的消灭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9 年 1 月 2 日,顾方舟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2 岁。他的离去,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悲痛之中。但他留下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什么是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追求科学真理、保障人民健康、建设伟大祖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永不退缩。

顾方舟先生的一生,是为医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健康无私奉献的一生。先生的功绩不仅在于成功消灭了脊髓灰质炎这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病,更在于先生为中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事业树立了一座光辉的丰碑,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顾方舟先生的名字将永远与脊髓灰质炎防治工作紧密相连,先生的精神将永远在医学领域熠熠生辉。

来源:我是丁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