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一座城市的温度

360影视 2024-12-28 15:44 4

摘要:这是一座拥有3500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这是一座水波潋滟、风光旖旎的太行泉城,这是一座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活力之城,这是一座文明祥和、近悦远来的温暖之城。

文化的力量之温暖篇

邢台,一座城市的温度

孟庆果

这是一座拥有3500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这是一座水波潋滟、风光旖旎的太行泉城,这是一座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活力之城,这是一座文明祥和、近悦远来的温暖之城。

这里的人民“厚朴善美、勤奋自强”。在这里,“码上办”“网上办”,让政务服务更高效便民;“放心消费”“幸福安居”“居家养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爱心驿站”“爱心小院”“公益红娘”,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暖心善举俯拾皆是……

这就是邢台,一座美丽的城,一座温暖的城。

——编者

有一种温暖美好惬意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去七里河漫步,总能收获很多美好的体验。

《邢台县志》记载,“七里河即百泉河之上游也,以在城南七里,故俗称七里河”。七里河市区段,汇百泉之水,波光潋滟。七里河步道是邢台的城市地标,其中,“七里画廊”荣获“邢台新八景”称号。健身绿道全长16.8公里,设有智能步道、休闲驿站、健身广场、健身器材,不一而足。这里,汇公园、绿地、河流、生态景观于一身,集训练、比赛、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

七里河管理处依照“防洪、生态、休闲、宜居”的要求,通过生态蓄水、设施完善、扩绿建园等举措,先后实施了“堤、林、路、桥、水”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将七里河岸装扮成了邢台市最大的开敞式公园。人们在这里强身健体,既能远离喧嚣,又能体验宁静,享受一分清爽,润泽一分情调,拥抱一分温馨,体悟一分和谐。

沿七里河慢行,满眼皆是风景。沿途的绿植、鲜花,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景观中融入了运动元素,跑步、骑行十分惬意。行走在步道上,看随风摇曳的芦苇,就像欣赏着一场姿态优雅的舞蹈;听鸟儿时而婉转时而激昂的叫声,就像聆听一曲大自然的合奏。水边的景观树也各领风骚,时而梧桐叠翠,时而柳叶轻摇,时而青杨高耸,时而红花槐颔首。

不管春夏秋冬,七里河的水,七里河的绿,七里河的清,七里河的静,都给人无限的情思与遐想。春天,万物复苏,百花竞放;夏天,垂柳倒影,碧波荡漾;秋天,银杏金黄,果实累累;冬天,湖水结冰,雪压松柏。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精彩,每个游人有每个游人的偏好,来这里锻炼,简直就是一种浪漫的享受。

拿出手机拍张照片,定格瞬间美好,等闲暇时光再拿出来回放,必定是件温暖而开心的事儿。

走在七里河步道上,不用担心车来车往,七里河健身绿道全线封闭,机动车禁行,两侧为步行道,中间为骑行道。也不用担心环境脏乱,管护工人会定期打扫、浇灌、修剪。

“环邢皆泉也”。如果玩累了,还可以去开元桥东侧北岸的华庄泉看看,那里有龙首吐珠;可以去东头的“百泉鸳水公园”看看,那里有数泉并涌。掬一杯甘泉水,任凉意滑过指尖,舌尖泛起甘甜。这些具有邢台水文化特色的景观,在七里河畔一路排开,串联起一道美丽的太行泉城风景画廊。

这些设施,彰显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些景观,体现了人们生活的安逸。

约三五好友,去七里河徒步,听听鸟语,闻闻花香,看看河水,试试体力,你能感受到,温暖和惬意溢满心底。

有一种温暖不期而遇

也许是刻意安排,也许是邂逅,在那一个瞬间,所有的感动都涌上心头,所有的红色文化,都在平凡细碎的感动中得以传承。

今年11月4日,我去前南峪。这一天正是抗大总校进驻信都区浆水一带84周年纪念日,“抗大”陈列馆举行纪念活动,我有幸参加了。同时参加的,还有“抗大”纪念馆工作人员、“抗大”学员的子女、采风的作家和在前南峪研学的几十个学生。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创建于抗日战争爆发前期,担负着为中国革命培养大批优秀军政干部的光荣使命。“抗大”初创于陕北,后随形势发展辗转敌后办学。1940年11月4日,“抗大”总校进驻邢台县浆水镇(今属信都区)一带,校部设在前南峪村。

“抗大”纪念馆建在前南峪村东侧,居高临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由青石砌成,质朴、庄重。“抗大”在此办学2年零3个月,先后培养了3期共8000余名学员,指导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创办了9所分校,培养了2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

“抗大”文化传承的,不仅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更有“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重温峥嵘岁月,弘扬抗大精神,是对历史的缅怀和尊重。

鲜花献英烈,浩气壮山河,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抗大”纪念馆前的广场上,纪念活动在寒风中举行,参加活动的人无一例外地严肃庄重。“抗大”学员亲属代表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向“抗大”纪念碑敬献花篮。大家齐唱“抗大”校歌寄托哀思,学生表演红色主题节目表敬意。学生诵读的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极有感情,极有气势,极有感染力。大家通过温习这段红色历史,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深深厚植于参与活动的每个人心中。

我感动于“抗大”可歌可泣的发展成就和战斗历程,感动于“抗大”学员子女对抗大纪念馆馆藏物品的无私捐献,感动于参加纪念活动的学生对“抗大”精神的深刻领悟。激越的“抗大”校歌在空中嘹亮,动情的诗歌朗诵在广场回响,令人泪目的升旗仪式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苦难与战争,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相信种子,红色教育启智润心;相信岁月,爱国主义化为行动。

有一种温暖简单明了

文化的力量,熔古铸今,温暖的种子,穿越时空。

邢台,就是这样一个有温度的小城。它西倚太行山,东临大平原。邢台古城是黄河以北地区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被誉为“燕赵第一城”,有3500多年的建城史。这里有众多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生过许多推动历史进程的伟大事件,其经历与故事的精彩程度,堪称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生存迁徙的微型缩影。五至十万年前,人们在此狩猎,五至八千年前,人们在此定居。黄帝战蚩尤、祖乙迁邢、尧舜建都、刘秀建国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八百里太行风光无限,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那些可触可感的温暖,就是邢台的精气神;那些壮逸独特的气质,就是邢台的魅力。

邢台还孕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后赵高祖石勒,战国扁鹊,胡服骑射赵武灵王,唐朝魏征、僧一行,元代郭守敬、刘秉忠,开国少将王蕴瑞,地质学家尹赞勋,医学家张伯礼……这些人物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邢台这座城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邢台还是赫赫有名的“太行泉城”。从窄巷到公园,再到风格各异的现代建筑,到处弥漫着浓郁的“泉文化”韵味。“平地群泉涌”,遍地的泉水清澈旖旎,与无处不在的细碎而平凡的温暖体验,提升了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街角公园”星罗棋布,缝插针式的公园绿化随处可见,隔街有清泉,转角见花草,城中有园,城园相融,城市的品质融入一座座公园中,配套设施对市民的服务越来越友好。

我喜欢用双脚走过邢台的角角落落:好南关、布袋院、博物馆、老城墙,以及散落在角角落落里的窄巷、民居、古树、涌泉,寻觅它们独有的气息。一座老宅,一棵古树,一段历史,光与色的融合,过去与现在的衔接,只要找到一个坐标,迈开脚步,就能到达想去的地方。如果累了,四通八达的城市公交,也完全可以满足出行需求。

守住自己的节奏,梳理文化的脉络,忘却周边的烦嚣,享受生活的惬意,在当代思潮与古宅旧物中,接受时间与情绪的双向奔赴。

你给我一缕光亮,我还你一片朝阳。“厚朴善美、勤奋自强”的邢台人,赋予这座城市无限的活力和温度。

对一座城市的印象,与一个人的经历有关。北京人老舍,写济南的文字最多,他在《济南的冬天》写道:“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文字有了温度,就包容了无限的美感。是氤氲于古城的中原文化,赋予老舍别样的情怀,成就了一种永恒。

梁晓声对文化有四句概括: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很多温情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写好了剧本。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文化”看似虚无缥缈,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城市不只有钢筋水泥,还有诗和远方,无论何处,山水与文化,都蕴含了一种包容与气度,用一种“柔软的力量”——文化,让大家在紧张的生活节奏里,忘却孤独与倦怠,让生命挣脱无目的无意义的牢笼,找到尊严和寄托。

那些小感动,微不足道,隐藏在青砖绿瓦间;那些小情趣,无足挂齿,滋生在忙碌的生活中;那些小温暖,简单明了,栖息在宽街窄巷里;那些小确幸,寥若晨星,活跃在清淡的时光里。

不管是顺其自然,还是刻意为之,身边独特的美好,在我们周围积淀着、传承着,亲切庄严;文化传承中固有的韧性,在城市的泥土里发展着、延伸着,生生不息。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本文来自【邢台日报-邢台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