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和之后,更多小小的“我”应被看见

360影视 2024-12-28 17:31 4

摘要:12月27日,电影《小小的我》正式上映,影片的高质量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首日开播便取得了不错的口碑。此前,该影片曾于11月2日在全球最大的电影节之一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进行了全球首映,并获得了观众选择奖,这是东京国际电影节历史上首次将这一奖项授予

□朱文青(湖南科技大学)

12月27日,电影《小小的我》正式上映,影片的高质量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首日开播便取得了不错的口碑。此前,该影片曾于11月2日在全球最大的电影节之一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进行了全球首映,并获得了观众选择奖,这是东京国际电影节历史上首次将这一奖项授予中国内地电影。

该影片聚焦于一个患有脑瘫的男孩刘春和的人生轨迹,讲述了他敢于接受自身缺陷,不断与命运抗争,勇敢面对生活的故事。影片中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以平淡的叙事方式、生活化的场景向我们呈现了刘春和所置身的家庭关系、两性关系,以及残疾人群体与现实社会之间复杂而真实的关联。影片所传递的“再渺小,也是完整的我”这一生活态度,不仅是对脑瘫患者群体的激励,也是对无数个渺小的“我们”的鼓舞。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约600万名脑瘫患者,12岁以下的脑瘫儿童近200万人,每年新增脑瘫病例4万至5万人。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而受难的个体,也是无数家庭经受苦难。《小小的我》将镜头对准这一庞大且特殊的群体,彰显了文艺工作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片将镜头对准社会弱势群体。《我不是药神》聚焦白血病患者购药难题,反映医药民生困境;《滚蛋吧!肿瘤君》向受众展现癌症患者乐观抗癌的历程;《送你一朵小红花》关注抗癌家庭群像,刻画患者及家人内心的挣扎与成长。无数文艺工作者都在用行动来践行“我们的眼中不仅要有繁华盛景,更应该有世间冷暖”这一信条。

这些影片与《小小的我》一样,都以艺术的形式唤起大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使观众在光影交错间,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这些群体的艰难与不易。这种关注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而是平等视角下的理解与共情。电影让更多人意识到他们的存在,进而思考如何为改善这些群体的生活现状贡献力量。

然而,在关注弱势群体苦难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对苦难的过度消费。电影对困境群体的呈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赚取观众眼泪和感动的层面,而应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影片的传播,切实为这些群体带来改变与帮助。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小小的我》的出现,让脑瘫患者这一长期隐匿于社会角落的群体,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央。我们也希望在将来,无数像“刘春和”般的个体都能够被看见、被理解、被关怀。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