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博”上新!去余杭中泰竹笛展示馆 感受古今交融的旋律

360影视 2024-12-28 18:11 4

摘要:布鞋博物馆、竹笛展示馆、参茸博物馆……这些名字非常有趣的博物馆,都“藏”在浙江村镇街道里。它们不仅是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生动展示,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乡村与城市的桥梁。

潮新闻客户端 见习记者 戴凯霖

布鞋博物馆、竹笛展示馆、参茸博物馆……这些名字非常有趣的博物馆,都“藏”在浙江村镇街道里。它们不仅是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生动展示,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乡村与城市的桥梁。

这个周末,记者来到杭州余杭区中泰街道竹笛展示馆,对话乡村职业经理人,探寻乡村博物馆的运营与发展。

中泰竹笛展示馆 官方供图

在杭州的西面,有一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位于余杭区石横线的紫荆村,这里是被誉为“中国竹笛第一村”的特色文化之地。村里建筑面积1317平方米的中泰竹笛展示馆,由原紫荆村竹器厂改造而成,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观念,外形好似哨子,也有“音符”的寓意。

这个周末天气不错,所以前来的游客不少,许多是一大家子自驾游出行,来到紫荆村才发现有这个“宝藏”博物馆。

馆内全面展示了中泰竹笛的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制作技艺及非遗传承人的风采。步入馆中,仿佛置身于一座竹笛历史的长廊。从古老的甲骨文,到近代的珍贵文献,每一件展品都在向游客展示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器乐风貌。

在服务台窗口处,记者注意到许多游客正等待盖章。游客小庄盖完一枚“杭城忆迹章”后,欣喜地告诉记者,“太治愈了!我非常喜欢竹笛展示馆设计的特色印章,这只竹笛让我感觉到情绪价值拉满!”

“想‘出圈’获得好口碑,就得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中泰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泰竹笛展示馆作为展示和传承竹笛文化的重要窗口,充分利用VR、AR、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将馆内陈列的老物件变得生动活泼,为游客提供了立体沉浸式的体验。

小庄的“杭城迹忆”章 见习记者 戴凯霖 摄

“城市与乡村博物馆的运营策略是大相径庭的。”紫荆村职业经理人朱丹说,乡村博物馆的背后,是当地的特色产业,每年能生产450多万支竹笛,全球85%以上的竹笛都来自这里,目前,中泰街道现有竹笛生产加工企业160余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笛箫年产值3.5亿元左右。

作为一名“乡村CEO”,朱丹走马上任一年有余,她的工作内容就是深入村里的田间地头,实地了解村民需求,来盘活“沉睡的资产”。聊起发展,她指出了两个最直接的问题,“一是资源有限,资金紧张;二是紫荆村的交通不便,景点点位分散。如果不依托其他产业,自身很难发展。”

那么,如何破解困境寻找出路?“首先是对乡村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朱丹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她和团队以中泰竹笛展示馆为轴线,针对性的策划竹林探秘、竹笛制作、音乐体验等活动,与当地研学、农家乐等多元产业发展进行融合。

“村博”需更注重游客的互动性和情绪价值。“上个月,大批亲子家庭参与‘紫荆寻笛研学一日游’活动,体验了从一根竹子到一支竹笛的全过程。”朱丹说,面对传播力度不够,中泰竹笛展示馆就联合多个社区和村庄,举办了“非遗竹笛走进百村百社”系列活动,让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为居民带来了精彩的竹笛表演和互动体验,扩展知名度。

朱丹向记者介绍,围绕一根小小的竹子,推出了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路线,同时,依托艺术交流、夏令营等活动,引进制笛大师、演奏家成立工作室,紫荆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前来体验做竹笛、吹竹笛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展示馆为锚点,积极对接外部资源,她计划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一同参与体验竹笛制作体验,以此带动了整个紫荆村的产业发展。

紫荆村 官方供图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