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消灭毛乌素,为什么不能消灭塔克拉玛干,两者有什么区别?

摘要: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30%。这些沙化土地,主要分为两类:沙地和沙漠。虽然它们看起来都满是沙子,但“出生原因”却截然不同。

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30%。这些沙化土地,主要分为两类:沙地和沙漠。虽然它们看起来都满是沙子,但“出生原因”却截然不同。

中国在治理沙化土地上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果,最典型的就是毛乌素沙地。这片曾经吞噬良田的沙地,经过60多年的治理,已经变成了大面积的草原!可同样位于我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更大、危害更重,却始终“顽固”地存在着。为什么一个能被“消灭”,另一个却几乎无解?

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大自然的“手笔”。它们的产生和气候、地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所处的塔里木盆地四周被高山包围,水汽难以进入,导致降水极度稀少,再加上极高的蒸发量,最终形成了这片终年干旱的“死亡之海”。

沙地则完全不同。它是大自然在长期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后逐渐“沙漠化”的结果。拿毛乌素沙地来说,这里原本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可是因为过度放牧、无节制的开垦和战争导致土地沙化,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也有类似的经历。

毛乌素沙地之所以能在治理过程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归功于它自身的自然条件。沙化土地想要恢复植被,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水。

毛乌素沙地的年均降水量在250到400毫米之间,相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那每年不足50毫米的降水量,毛乌素显然“天赋异禀”。这意味着,即便是耐旱植物,这里的降水条件已经能够满足其生长需求,为治理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态基础。

除了降水,毛乌素沙地地下的水资源同样不可忽视。虽然地表看似满目沙尘,但沙地地下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水分。在治理过程中,这些地下水成为植被灌溉的备用水源,保障了植物的成活率。这样的“隐形水库”是毛乌素沙地能恢复的关键所在。

毛乌素沙地的“重生”之路,也离不开它的历史基础。在遥远的过去,这片区域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在汉代,毛乌素沙地还是大面积的天然牧场,甚至被用作皇家养马的“苑马场”。

即使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里仍然是游牧民族放牧的乐土。随着历史的推进,人类活动逐渐加剧。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以及各种的破坏,让这片土地的生态逐渐走向崩塌。

唐代以后,毛乌素开始显现沙化的迹象。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沙化速度明显加快,大量土地被黄沙吞噬,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沙地”。不过,正因为这里曾是草原,土地中仍然保留了一些生态“记忆”。这一点,让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工作比真正的沙漠要简单得多。

要让一片沙地恢复绿色,光靠自然条件可不行,还得有一套科学的治沙方法。而在毛乌素沙地,治理团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逐渐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神操作”。

在治理毛乌素的过程中,“飞播造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手段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用飞机大面积撒播耐旱植物的种子。这种方式不仅覆盖面积广,还能大幅提升效率。对于流沙地带,传统的人工种植往往效率低且耗时,而飞播则可以迅速在大片区域形成植被覆盖,为固定沙丘奠定基础。

为了避免过度放牧对草原的二次破坏,治理团队引入了“家庭牧场”的概念。就是将放牧活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划定牧场区域,限制牲畜数量,防止草原再度退化。这种方式保护了草地,也让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得以持续发展。

沙地之所以难以治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壤贫瘠,无法为植被提供足够的养分。在毛乌素沙地,治理团队通过“引洪淤地”的方式,将洪水引入沙地,并让洪水带来的淤泥沉积下来。这种方法改善了土壤的肥力,还帮助固定了沙丘,为植被种植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经过60多年的努力,毛乌素沙地的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数据显示,毛乌素沙地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30%。相比过去一望无际的黄沙,如今的毛乌素,已经变成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这些森林美化了环境,还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目前,毛乌素沙地的综合治理率已经超过了80%。大片裸露的沙地被草原覆盖,曾经难以忍受的沙尘暴也大幅减少。这样的成效,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让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毛乌素沙地能被成功治理,为什么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不行呢?”治理沙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水。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水资源状况,可以说是“差到离谱”。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年均降水量还不到50毫米,甚至有些区域一整年连一滴雨都不见。这点降水远远低于植被生存的最低需求,甚至连沙漠表面都湿润不了。毛乌素沙地的年降水量高达250-400毫米,已经足够支撑耐旱植物的生长。而塔克拉玛干的这种极度干旱环境,直接让任何绿化尝试变得无从下手。

即便下了点小雨,问题也解决不了。因为塔克拉玛干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十倍,地表的水分在短时间内就会被完全蒸发殆尽,根本来不及被植物吸收。可以说,这片沙漠就像一块“吸水巨海绵”,所有的水都无法留下来。这样的条件下,即使人工灌溉也无法形成可持续的水循环。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那能不能挖井取水呢?但很遗憾,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下水资源同样贫乏。这里的深层土壤极度干燥,根本无法为植物提供任何支持。即使掘地数百米,找到水的几率也微乎其微。没有地下水,灌溉和绿化就成了无本之木。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历史悠久,完全由自然地理因素塑造,注定是“不可消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诞生”,可以追溯到500多万年前。这片沙漠的形成与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抬升,周围的气流和水循环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塔里木盆地内的气候逐渐干旱,最终形成了这片辽阔的沙漠。500万年的干旱历史让它的沙漠化程度已经非常彻底,几乎没有任何生态恢复的可能性。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周围被高耸的山脉包围。这些山脉像一道道屏障,将来自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挡在了外面,导致水汽无法进入盆地内部。这种“水汽隔绝”的地形特性,使得塔克拉玛干沙漠长期处于极端干旱的状态。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以流动性沙丘为主,占据了总面积的80%-90%。这些沙丘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随着风力的作用不断迁移。治理沙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植被固定沙丘,但在塔克拉玛干,流沙的移动速度会迅速覆盖种下的植物或固定设施,让治理变得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意义。

这里的沙丘高度常常超过100米,有些甚至高达300米。这样的沙丘结构让植被的根系难以扎稳,更别提长期存活。即使通过人力将植被种植在沙丘表面,风沙一吹,植物很快就会被连根拔起。这种情况下,治理沙丘的效果通常是短暂的,无法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即使暂时克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经济成本也高得惊人。治理一片沙漠,需要先满足水、土壤、气候三大基础条件。但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三项全不具备。为了满足这些条件,需要引入外部水源、大量改良土壤,还要持续提供养护投入。这种巨大的工程量,意味着投入的资源可能是毛乌素沙地治理的数十倍甚至数百倍。

就算投入巨资,治理的效果也未必持久。流动的沙丘、极端的气候条件会在短时间内破坏治理成果,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这种不确定性,让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经济可行性几乎为零。

结尾

毛乌素沙地是沙化土地,通过长期治理,可以恢复草原生态,最终实现“消灭”。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自然形成的沙漠,注定无法被彻底改变。对于它,人类能做的就是在边缘地带修建防风林和固沙工程,控制沙漠扩展,让它不再吞噬周边土地。

所以,当下我们需要认识到,毛乌素和塔克拉玛干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写在了地理条件里。沙地可以变绿洲,但沙漠注定要与风沙共存——这是自然留给人类的局限,也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

信息来源:

朝文夕说:中国能消灭毛乌素,为什么不能消灭塔克拉玛干,两者有什么区别? - https://m.toutiao.com/is/iDdbBv5P/

光明网:人进沙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 https://m.toutiao.com/is/iDdbaS9H/

科学探索猫:毛乌素沙漠即将被“消灭”,面积比海南岛还大,超过80%已成绿洲 - https://m.toutiao.com/is/iDdb9Y9U/

来源:小李谈古论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