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很流行一个说法是人和人的差异主要在认知。我猜你可能听过甚至说过这句话,也许在某个时刻对它感到困惑——这个“认知”究竟指的是什么?
现在很流行一个说法是人和人的差异主要在认知。我猜你可能听过甚至说过这句话,也许在某个时刻对它感到困惑——这个“认知”究竟指的是什么?
比如说,有一位上进心十足的年轻人,他说我想要提升认知,那我究竟该提升什么呢?是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还是多向优秀人士请教?
这一次,我想通过销售这个职业,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
***
先看看这样的场景。
小李刚做销售时间不长。某个周一早上9点多点,他给客户老张打电话约拜访,但客户没接。小李猜可能是客户没听到,过了两分钟,就又拨了一次。客户还是没接。
这时,小李有些疑惑,但心里又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冲动。他想起入职时销售培训中老师说过的话:销售被拒绝是常事,要有勇气,不要害怕被拒绝。
于是,又过了两分钟,小李第三次尝试拨打。这一次,电话接通了,小李热情洋溢地说道:“张部长,我是上周和您联系过的某某公司的小李。上次咱们提到想约个时间见个面,您看这周什么时间方便?”
可是,客户那边语气很生气的只说了一句“没时间”就把电话挂了。
小李愣住了,他琢磨了一下自己刚才说的话,觉得没什么问题啊,实在想不通到底哪里出了错。于是,他跑去找他的师傅老王,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老王听完,问了小李一句:“你有没有听说过‘周例会’?”
接着,他解释道:“很多客户周一早上都会开例会,回顾上一周的工作,安排这一周的计划。你给客户连打了三次电话,前两次客户可能正在开会,没法接电话,第三次他一看还是同一个号码,还以为是非常紧急的事,所以就接了。结果发现只是一个普通的推销电话,他当然会生气。周一早上,客户通常要开会,这个时间点最好不要去打扰客户。这是做销售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
又过了几天,快到中午下班的时候,老王喊小李:“走,吃午饭去。”小李回答道:“王哥,您等我一会儿,我给一个新客户打个电话,约时间见面。”老王笑了笑,说:“这个时间别打,被拒的概率大。”小李一脸疑惑地问:“啊?为啥啊?”老王笑着说:“走吧,一边吃饭一边跟你讲。”
吃饭的时候,老王对小李说:“临近午饭的时候,人的血糖低,这时最容易按照惯常的行为模式行事。而大多数客户本来就不愿意见新销售,所以这个时候他拒绝你的概率会更高。明天早上一上班的时候,你再打试试,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小李听完,一脸震惊地望着老王,说:“王哥,您也太牛了吧!”老王笑着说道:“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和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相关的书,你就会慢慢明白这些道理。”
转过头来,又是周一。刚到公司,老王递给小李一张名片,说:“你打电话给名片上的这个人,约一下时间,看看我们能不能去见见。”
小李刚拿起手机,突然想起什么,对老王说:“上周您不是跟我说,周一早上客户一般要开会吗?我是不是等等,等到10点多再打?”老王笑着说:“没问题,这个可以打。”
小李按老王的建议拨了电话,没多久就打完了。接着,他兴冲冲地跑到老王身边,激动地说:“王哥,你太神了!还真约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王笑着解释:“这个行业的外企比较人性化,他们一般不会一上班就开周会,通常会安排到9点半以后,给大家一点准备时间。再说,早晨是新一天的开始,周一是新一周的开始,而人在面对一个新的开始时,更容易接受变化,或者说更愿意尝试一些新东西。而且,一会他要开会,这个时候如果拒绝你,他预判你可能会三番四次的再解释和说服,这不知道得多长时间了,影响他准备开会的东西了。他们外企比较讲究体面,直接挂你电话吧,不好;唠叨半天吧,浪费时间,不如先答应下来,到时候有空就见见,没空就说没事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去联系,被接受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这么几次下来,小李对老王简直是五体投地,崇拜得不得了。
周一早上开例会,这是常识;
人在低血糖时容易按照惯常行为模式操作,这是通过阅读学习获得的见识;
而能把很多这样的信息综合起来,甚至是在矛盾中进行判断,从而形成策略,这就是智识。
这就认知的三个层次——常识、见识和智识。
所谓的认知升级,就是要掌握更多的常识,增加更多的见识,从而构建起智识。
***
先聊聊常识。
有这么一个段子【1】。说从前有个铁匠,他有一个徒弟。铁匠对徒弟说,跟着师傅好好干,将来师傅告诉你这一行的秘诀是什么。于是徒弟很期待。他既听话又吃苦耐劳,期待着能学到这个行业的秘密。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直到有一天,师傅躺在病床上,快不行了。徒弟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去问师傅说,您不是说要去告诉我这一行的秘诀吗,到底是什么?师傅招招手让徒弟靠过来,在他的耳边说,热铁别摸。
常识是人类在漫长发展中总结并反复验证的经验,是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关于常识有几点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点,常识不是直觉,常识是经过验证的直觉,是理性的基础。
比如我们的直觉是有了力物体才会动,而常识是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受力物体也能进行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以为的常识,其实仅仅是自己的直觉或者是看法而已。在刚开始干销售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只要多跑就会有收获,结果呢,收获的是疲劳和焦虑而不是业绩。销售的常识是要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才会有好的结果。
你可能听说过甚至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某个客户(尤其是体量看似很大的公司)向销售承诺,“我们公司实力雄厚,未来合作路子长着呢,绝对不会拖欠供应商的货款,放心大胆地发货吧”。
销售人员往往会想:“大客户就是金主啊,以后可能还有更多大单,稍微让些利也值得。”结果呢,这个客户并非如表面那般“讲信用”,他们在拿到非常低的价格后,还要求销售先发货、再结款,最后却一直拖欠货款,令销售倍感头痛。
第二点,对于一些人认为的常识,对于其他人或许是未知的道理。
说个我自己的例子。刚开始做销售的时候,进入到一家新公司,谈成了一个项目很开心。在下订单的时候,却被打了回来,说我的产品清单中有些项的报价太低,低于公司的成本价了,系统都下不进去。
我一听就傻眼了,赶快就查,查了半天没发现问题啊,符合公司给我的权限啊。后来找我的经理,经理拿来看看对我说:整机的价格折扣没问题,但是配件要走另一个折扣体系,比整机的要高很多。
对于老销售来说,这是常识,对于我则是完全未知的内容。刚进入一家新公司,或者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千万别想当然,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请教,才能填补常识错位引发的问题。
第三点,常识是动态发展的。
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而后才逐渐接受太阳中心说。又过了一些日子,现在的人们都知道了,地球也好,太阳也罢,甚至是我们的银河系都不过是宇宙中的nobody。
比如,以前我们一提到GDP增长,感觉怎么都是7%、8%、9%的样子,现在呢,新常识是4点几或者5就很好了。曾经提到钱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皮夹子;而如今,钱包更让人联想到微信和支付宝等数字工具。以前商业上的常识是一招鲜吃遍天,现在是供给侧改革,是精细化管理,是追求客户体验。
我理解,关于常识,基本的态度是多积累。常识,是我们的基础,越大越好。
常识让我们在销售的基本面上保持稳定,避免犯下“低级错误”。
而且,正因为有这些常识的存在,让我们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可以快速上手。
关于学习,有个另类二八原理可以帮助你提升效率。它的意思是,你可以拿出2成的时间来学习这个领域8成的知识,这8成之所以可以用2成的时间掌握,原因就是它大多是由这个领域常识组成的。
***
再聊聊见识。
再说一个段子。说古代有俩乞丐吹牛,一个说:“我见过皇上的金銮殿,左边一个油条铺子,右边一个烧饼铺子,皇上想下来吃哪个就吃哪个,都不给钱的。”另一个说:“我见过皇上,他捡粪的叉子都是金的。"
见识决定了人的高度。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说的就是我们生活的日常,限制了我们的认识。
受困于见识,会以一种相对封闭的态度看待这个世界,就很难主动去理解和思考新的知识和道理。
吃过见过,比听过哪些道理更重要。见识的关键在见,见在先,然后才能有识。
那,销售该如何主动去增长见识?
简单说就是两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比如,
抱着学习的态度多和客户交流。
去了解企业所处行业、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去客户使用场景中观察。
再有,观摩竞争对手的宣传资料、行业会议演讲,拜访使用竞品的客户,看看市场上还有哪些新玩家。
有时间的话,不妨跟随服务工程师出现场,哪怕只是递个工具、搬张椅子,你也能在客户现场学到真实而具体的知识。
多听老销售们聊天也是增长见识的好方法。多观察,听他们的“黑话”,听不懂没关系,记下来,然后找其中的一位请教。
再有就是多参加展会、行业研讨会、读行业报告、读行业内上市公司的年报等。
除此之外,你还得多读书,在知识层面扩展自己的边界。不仅是销售相关的书籍或课程,营销、管理、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洞察,都能带来思维上的“破圈”。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曾引发无数人共鸣,其中的一个细节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我当时没有退学,就不会有机会去参加这个我感兴趣的美术字课程,Mac就不会有这么多丰富的字体,以及赏心悦目的字体间距。
那么现在个人电脑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美妙的字型了。
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豁然开朗了。
再次说明的是,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段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
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段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
你的各种见识,那些“莫名其妙”的点点滴滴,在未来的某一天,会以一种美妙的方式连接起来,这就是你的智识。
***
所谓智识的意思是,既有智慧,又有见识。
何为智慧很难有个准确的定义。管理学界排名第二的“大师中的大师”(第一当然是彼得·德鲁克)、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说,智慧有两个要素【2】。
第一个要素是可以优雅地诠释经验。
这里的要点是,你如何从经验中获取智慧。马奇为我们指出了两种方式。
一种叫低智”学习,简单的说,就是直接复制导致成功的方法。比如,看着别人怎么骑自行车,我们直接上去用同样的办法就行。复制常识和见识,就能得到这样的效果。
另一种方式叫“高智”学习,你弄清楚了常识和见识中的因果关系,用其中的底层逻辑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就像上面的例子中老王让小李在周一早上给客户打电话,既有常识和见识,又有背后的逻辑分析,还能综合各种考量,这就是妥妥的智识。
学习模型,打造模型就是一种典型的高智学习。比如,你肯定知道想要更好的解决问题,需要先清晰和全面的分析问题。那,怎么才能做到既清晰又全面呢?
你发现坐在你隔壁的老王就是个分析问题的高手。他拿到一个问题,总是先从自己所处的局面看,有什么机遇,有什么威胁;再从自身看,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然后综合起来考虑问题。你懂的,这既是SWOT分析法。
于是,你和老王学来了这个方法。之后,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学习,明白了SWOT分析的底层原理。
人类常常会因为信息不完整或思考偏见(如确认偏误、过度自信等),而无法有效整合内外部条件。尤其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如果缺乏明确的框架和流程,往往会出现焦点分散和路径依赖,从而难以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而SWOT分析强制性地将“内部—外部”的要素分类,对应到“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四个维度,迫使决策者更全面地审视当下状况与潜在未来。于是,你把SWOT分析作为了一个必备工具,在拿到每个销售机会的时候,都用它来打磨一番。
第二个要素是可以有效地适应环境。
学会了用模型来解决问题,这个很好,但是还不够好。因为,搞不好就弄成了“拿着一个锤子,看什么都像是钉子。”
三思而后行,这是一个模型,说的是要将事情考虑全面和周到再行动。这个模型没毛病吧?兵贵神速,这也是个模型,意思是打仗的时候,要拼速度。我们都听过,两军对垒,都在争抢一个战略高地,谁先到谁有优势的故事。这也没毛病吧?那你说,我应该是想清楚了再走呢,还是赶快先出发呢?那就要看具体的情景了。所谓的有效的适应环境,就是要知道在你现在所处的情景下,哪一种选择对你更有利。
菲兹杰拉德有句名言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能维持正常的行事能力。这两种甚至更多的想法,就是不同的模型。如果我们本身对世界的理解就是多元的,拥有很多有解释力的模型,那么我们就更有可能在互相矛盾的模型中,选择出一个对我们更有利的模型。
比如说,就拿分析问题来说,除了SWOT,你还知道有PESTEL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和层次分析法(AHP)等,同时你明白在哪种场景下使用哪个模型最恰当,这便是智识的具体体现了。
常识是基础,是“热铁别摸”,是经过验证、可以依赖的“基本面”,帮助你快速适应某个领域的基本规则,避免踩坑;
见识是拓宽边界,是多看、多听、多研究,是多维度、多领域的“新鲜视角”,让你在更开阔的舞台上看问题,跳出日常思维定势,认识到世界的多面性;
而智识就是把这两者灵活运用,将它们“串珠成链”,形成新知识、新方法,让你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有思路,有办法,有选择,有策略。
如果说销售是一场博弈,那么智识就是在博弈桌上“看牌”与“出牌”的综合能力。你不仅知道基本规则(常识),也洞察不同玩家的策略和心理(见识),更能结合眼下的牌局灵活应对(智识),这才是长期致胜之道。
“人和人的差异主要在认知”,这句话或许被说得有些“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解成“常识-见识-智识”的升级进程,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一步一步地把认知升级落到实处。
掌握常识,你稳如磐石;丰富见识,你目光如炬;升华智识,你终将拨云见日,成为那个销售领域里既‘懂行’又‘通透’的高手。”
注释:
【1】《〈常识与通识〉|贾行家解读》,得到APP
【2】詹姆斯·马奇.经验的疆界[M].丁丹,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来源:精细化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