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人教版 | 初一历史上册:重要知识点清单(第四单元)

360影视 2024-12-29 10:03 4

摘要:发明造纸术:由于甲骨文、青铜器、竹简、绢帛等书写材料存在分量很重、价格昂贵、不便于保存等局限。西汉时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人们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发明造纸术:由于甲骨文、青铜器、竹简、绢帛等书写材料存在分量很重、价格昂贵、不便于保存等局限。西汉时期我国发明了造纸术,人们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

2、蔡伦改进造纸术

(1)内容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生产出的纸(蔡侯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纸的质量大为提高。文字载体从用竹帛演变为纸张。

(2)影响: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制作原料易获得,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得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传播和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为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都江堰、造纸术等科技成就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坚持不懈地探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古代劳动人民充满智慧和创造力。

二、医学——张仲景与华佗

1、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2、神医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治病,而且能够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模仿禽兽动作的体操“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精神品质: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大胆尝试的科学精神。

三、数学成就: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著作。

四、农业成就:秦汉时期农学代表著作《氾胜之书》。国家也颁布统一的历法,从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五、司马迁与《史记》

1、作者:西汉汉武帝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被后人誉为“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造者”。个人精神:坚毅顽强、忍辱负重、严谨修史的精神。

2、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内容: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记录了古代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

4、价值:《史记》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名人名言: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6、班固与《汉书》:东汉时期,班固等人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六、道教与佛教

1、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道教名山:青城山、武当山等。代表形象:“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太白金星”“城隍”“土地公”。

2、佛教: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他两大宗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名山:普陀山、峨眉山等。代表形象:如来佛、观世音、阿弥陀佛等。俗语:“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词语:“三生有幸”“皆大欢喜”“世界”等。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东汉末年),曹操偷袭乌巢大败袁绍,官渡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为三国鼎力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3、三国鼎立: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4、出使夷洲: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达到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5、改进翻车:魏国马钧改进翻车,便于农业灌溉。

6、《三国志》(史实)与《三国演义》(小说)的区别:

(1)性质不同:《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的史料而再度创作的文学巨著长篇小说。

(2)作者不同:《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3)文学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国别体;《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4)记录内容不同:《三国志》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史料。《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西晋的短暂统一:263年,魏灭吴。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西晋灭亡。

2、八王之乱: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量北人南迁。

3、北方各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①时期:东汉、魏、晋时期。②內迁原因:中原文化具有先进性;仰慕中原文化;气候原因。③影响: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兴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20年,东晋灭亡。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皇族与士族结合,形成“门阀政治”格局。

3、祖逖北伐:夜半闻鸡起舞的祖逖,胸怀大志,组织亲族和同乡北伐,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二、南朝:420——589年,南方先后出现宋(刘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六朝古都:三国吴国、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主要原因:北人南迁,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和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④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⑤南下移民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⑥统治者重视生产。

2、表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影响:为唐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以少胜多大败北方前秦,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汉化道路)(背诵★★★)

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①社会矛盾尖锐,北方久经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流徙,田地荒芜,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②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③鲜卑拓跋部內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保守势力相当强大,经济落后。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②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4、特点:①汉化;②涉及面广;③自上而下。

5、影响: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点: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都曾遇到重重阻力,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北朝政权更替: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被北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

1、民族交融特点:(1)方式多样化(①民族迁徙;②联合斗争;③友好交往;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⑤“和亲”“会盟”政策促进民族融合;⑥边境贸易促进民族融合:辽宋夏金之间设立的榷场,明朝与鞑靼设立的互市;⑦“册封”政策);(2)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吸纳性、包容性。

2、意义:北朝后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农学——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他通过收集整理百余种古书,汲取前人生产经验,注重继承与创新,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在农业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被称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

2、农历(二十四节气):古代历法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农业种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古代劳动人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气象、天象等变化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数学——科学家祖冲之:三国时刘徽最早提出圆周率计算方法,南朝祖冲之运用他的方法,把圆周率(祖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代表作数学名著《缀术》;创制当时最先进《大明历》。

4、书法:

(1)曹魏的书法名家有钟繇(《宣示表》)、胡昭。

(2)将书法艺术提高到新高度的是东晋的王羲之,人称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3)《兰亭序》书法艺术特点:极具丰富性、章法美、气韵自然,神采飞扬、左顾右盼,上呼下应、疏密聚散,大小错落。

(4)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由甲骨文到小篆,楷书到行书、草书,体现了汉字的发展由繁到简和中国文字一脉相承。

5、绘画: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6、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多宣传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范缜撰写《神灭论》,反对佛教。

来源:媛媛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