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需求管理过程中,需求筛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确定后续的设计方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作者通过案例和方法模型,给大家分享了不少需求筛选的实战经验,供大家参考。
在需求管理过程中,需求筛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确定后续的设计方向,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作者通过案例和方法模型,给大家分享了不少需求筛选的实战经验,供大家参考。
在产品设计的漫漫长路上,需求筛选宛如一座明亮的灯塔,为产品前行指引方向。从最初的创意构思,到后续的开发、测试与上线,每一个环节都与需求筛选紧密相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我们开启一个新产品的设计时,市场调研可能会收集到海量的信息,用户反馈纷至沓来,各方诉求繁杂多样。倘若不能精准筛选需求,产品很容易陷入 “功能臃肿” 的泥沼,看似功能齐全,实则毫无特色,让用户迷失在繁杂的操作中,最终被市场淘汰。反之,有效的需求筛选能够聚焦核心,打造出简洁而强大的产品,直击用户痛点,提升用户体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产品迭代过程中,需求筛选同样关键。随着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用户需求的持续升级,如何从众多的优化建议里挑选出最具价值的部分,关乎产品的生命力。精准把握需求,能让产品与时俱进,始终贴合用户期望,稳固市场地位。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拆解实用的需求筛选方法。
1. 需求从何而生需求,宛如一颗种子,在用户内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它源自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欠缺与不满足,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当人们的现状无法达到期望时,需求便应运而生。就像在炎炎夏日,口渴难耐之际,对一杯清凉饮料的渴望;或是忙碌一天后,疲惫不堪,期望有个舒适的沙发能让自己放松身心。这些都是最直白的生理需求体现。从心理层面看,孤独感促使人们寻求社交互动,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这便催生了社交类产品的需求;对自我提升的追求,又让知识付费、在线教育等领域蓬勃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上班族小李,每天通勤时间长达两小时,在拥挤的地铁上,他深感无聊与疲惫。此时,他内心便滋生出对优质有声读物或轻松小游戏的需求,期望借此打发时间,让通勤变得不再那么难熬。再看退休老人王奶奶,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她时常感到孤单。为了排解寂寞,她渴望有一款操作简单、能与家人便捷视频通话,还能结识附近同龄朋友的社交软件。这些鲜活的案例都清晰地展现出,需求紧密围绕着人们的生活场景,因不满足而诞生。
2. 剖析用户需求的构成要素每一个用户需求都像是一个独特的故事,背后包含着目标用户、使用场景、用户目标三大核心要素。目标用户,即需求的主体,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用户群体,需求千差万别。使用场景,是需求发生的具体情境,涵盖时间、地点、环境等诸多因素,它如同催化剂,不同场景下需求的侧重点和紧迫性截然不同。用户目标,则是用户内心期望达成的结果,是需求的核心驱动力。
以一款计步软件为例,目标用户是热爱运动、关注健康的人群,他们或是上班族想要利用碎片化时间锻炼,或是健身爱好者精准记录运动数据。使用场景丰富多样,清晨的公园跑道上,用户开启软件记录晨跑步数;出差途中,在陌生城市漫步探索,顺便用软件监测步行距离;下班后与朋友相约爬山,软件全程陪伴记录运动轨迹。而用户目标,或许是为了达成每日设定的步数挑战,获得成就感;或是将运动数据分享至社交平台,收获朋友的点赞与鼓励,满足社交展示需求;亦或是通过长期数据监测,调整运动计划,实现健康管理的目的。只有全面、深入地剖析这三个要素,才能精准把握用户需求的全貌,为后续筛选提供坚实基础。
1. KANO 模型:需求属性全解析KANO 模型,堪称需求筛选领域的经典工具,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剖析需求的内在本质,助产品经理做出明智抉择。它将需求划分为魅力、期望、必备、无差异、反向五个鲜明属性。
魅力属性,恰似夜空中意外绽放的绚丽烟火,能让用户瞬间眼前一亮。以某音乐 APP 为例,当用户播放歌曲时,界面会根据旋律动态生成梦幻般的光影特效,与音乐节奏完美呼应。这一创意十足的功能,并非用户听歌的必需,但若拥有,便如同给平淡的听歌体验披上了绮丽的外衣,极大提升满意度,使用户沉浸其中,对产品好感倍增。
期望属性,则是产品的 “加分项”,直接关联用户满意度的起伏。拿在线办公软件来说,用户期望它具备流畅的文档协作功能,如多人实时编辑无卡顿、自动保存防丢失。当软件满足这些需求,用户会觉得它靠谱、好用,工作效率得以保障;反之,频繁出现卡顿、数据丢失问题,必然招致用户的抱怨与不满,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必备属性,是产品立足市场的根基。如同手机的通讯功能,若缺失,手机便沦为 “废品”。对于社交软件而言,稳定的信息发送与接收、好友添加功能是不可或缺的 “标配”,否则用户瞬间流失,毕竟谁也不愿使用一款连基本沟通都无法保障的社交工具。
无差异属性,犹如产品中的 “小透明”,有无对用户影响微乎其微。像某些软件启动时的默认加载画面,无论换成何种图案,用户大多不会留意,在设计时可依据整体风格简单处理,无需投入过多精力。
反向属性,无疑是产品设计的 “雷区”,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例如一款主打简洁高效的阅读软件,却强行植入大量广告弹窗,打断用户阅读节奏,这与用户追求纯净阅读的初衷背道而驰,即便广告能带来短期收益,却会引发用户反感,导致卸载率飙升。
在实际操作中,产品经理可借助问卷调查、用户访谈收集用户对不同功能的看法,构建 KANO 模型。通过细致分析,精准识别需求属性,将资源聚焦于魅力、期望、必备属性,摒弃反向属性,合理对待无差异属性,从而打造契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2. 消极选择:成本效益的权衡艺术消极选择,看似逆向思维,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产品设计智慧。它强调在面对多个创意点时,摒弃 “锦上添花” 的幻想,优先排除那些实现成本高昂、“性价比” 欠佳的选项,紧紧抓住问题核心,用最精简、高效的方式化解痛点。
以办公软件为例,当发现用户在文档排版上耗时费力,产品团队可能会构思出两个创意点:一是开发一套复杂的智能排版模板,能根据内容自动生成精美格式,但需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耗时数月;二是优化现有的基础排版工具,提升操作便捷性,如增加快捷键、实时预览功能,开发周期短,成本低。从消极选择角度出发,若后者已能有效满足用户需求,缓解排版压力,就无需冒险尝试前者。毕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快速响应、控制成本才是生存之道,避免陷入过度开发的泥沼,让产品轻盈前行。
3. NUF 评估筛选:创新、实用与可行的三角平衡NUF 评估筛选法,构建起一个稳固的三角评估体系,从新颖(N)、可行(U)、实用(F)三个维度,为创意点精准 “打分”,指引产品经理筛选出最具潜力的方案。
新颖维度,要求产品经理将创意点置于竞品丛林中审视。在竞争白热化的电商领域,若一款 APP 计划推出新的商品推荐功能,需调研同类产品:是基于简单的浏览历史推荐,还是融入了社交偏好、季节趋势等多元因素。若能独辟蹊径,挖掘出竞品尚未察觉的用户需求,如为小众手工艺品爱好者精准推荐个性化作品,便能在新颖度上脱颖而出,吸引用户目光。
可行维度,聚焦技术、人力、时间等现实因素。设想团队计划为健身 APP 增添实时运动姿态纠正功能,需考量现有技术能否精准识别动作,开发团队是否具备相关技能,在既定时间内能否完成开发与测试。若技术门槛过高、资源难以调配,即便创意诱人,也只能暂时搁置,待条件成熟再议。
实用维度,回归用户体验与价值创造。一款学习软件若打算上线知识问答社区,需预估用户参与度:能否真正解决学习疑惑、促进知识交流。若只是形式大于内容,无人问津,即便开发容易,也没有实际意义。通过对这三个维度打分、加权,综合评估,筛选出的创意点既能突破创新,又扎根现实,切实服务用户。
4. HMW 需求分析法:挖掘需求的深层宝藏HMW 需求分析法,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开启需求的深层宝藏,将用户模糊的 “想法” 转化为熠熠生辉的创意点。其核心在于 “我们可以如何(How Might We)”,鼓励团队打破思维定式,大胆探索解决方案。
操作时,首先要精准提炼 POV(观点),即明确 “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有什么需求,为何重要”。以在线教育产品为例,“忙碌的职场人士,在碎片化通勤时间里,渴望高效学习专业知识,因为他们期望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基于此 POV,进入 HMW 环节,从多个方向拆解问题:否定方向,“如何让职场人士放弃传统低效的学习方式”,促使思考打破旧习的策略;积极方向,“如何助力职场人士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启发优化学习流程、拓展资源渠道;转移方向,“如何借助行业专家、学习社群帮助职场人士学习”,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拆解方向,“如何将专业知识拆分成短小精悍的模块,适配通勤学习”,聚焦内容设计;脑洞方向,“如何利用虚拟现实让职场人士沉浸式学习”,激发奇思妙想。将这些方向碰撞出的创意汇总、筛选,为产品迭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打造直击用户心灵的功能。
1. 五 why 分析法:直击需求根本五 why 分析法,宛如一位执着的侦探,对问题穷追不舍,直至挖掘出核心真相。它的操作精髓在于,面对问题时,连续抛出五个 “为什么”,像剥洋葱般层层深入,穿透表象,直击本质。
以福特汽车的经典故事为例,早期用户提出 “我需要一匹更快的马”,福特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开启深度追问:为何需要更快的马?答案是能跑得更快;为何要跑得更快?原来是想更早抵达目的地;那更早抵达目的地的深层用意是什么?是节省时间,高效完成事务。经过这一连串追问,福特敏锐洞察到,用户的本质需求并非马,而是快速的位移,高效的出行方式。于是,汽车应运而生,彻底颠覆了传统交通,开启了新纪元。
在产品设计领域,这一方法同样威力巨大。假设一款健身 APP 收到用户反馈 “想要更多健身课程”,乍看是课程数量问题。但深入追问:为何想要更多课程?可能是现有课程易厌倦;为何会厌倦?也许课程风格单一;那为何风格单一?或许是教练团队不够多元;为何教练团队不够多元?背后原因可能是招聘渠道狭窄。层层剖析后,产品团队就能精准发力,拓宽招聘,引入多元课程,满足用户深层渴望,而非盲目堆砌课程。
运用五 why 分析法时,要谨记保持客观,避免主观臆断。每个 “为什么” 都要基于事实与用户真实反馈,让追问成为连接产品与用户内心的桥梁,精准定位需求,驱动产品革新。
2. 小范围验证法:用反馈校准方向小范围验证法,为产品设计点亮一盏明灯,照亮前行却充满迷雾的道路。它倡导在产品功能正式上线前,精心挑选一小撮目标用户,让他们充当 “先锋体验官”,试用产品并坦诚反馈。这些反馈宛如珍贵的拼图碎片,能让产品经理拼凑出完整的用户需求画像,据此精准调整优化。
回顾 Instagram 的前身 Burbn,它最初宛如一个功能大杂烩,签到、游戏、照片分享等功能错综复杂。团队困惑不已,不知何去何从。于是,他们邀请一批核心用户深度试用,密切追踪使用数据。结果令人惊讶:签到功能无人问津,照片分享却热度爆棚,用户频繁上传、点赞、评论。基于这一发现,团队果断 “断舍离”,精简功能,聚焦照片社交,将其独立为 Instagram。一经推出,迅速火爆,吸引全球海量用户,成为社交巨头。
在实际操作中,方法多样。可以组织小型的用户焦点小组,在舒适放松的环境里,让用户尽情试用产品原型,观察他们的操作细节,倾听即时反馈;也可开展线上的灰度测试,小范围推送更新,收集后台数据与用户评价。无论何种形式,核心是搭建与用户沟通的桥梁,用真实反馈为产品指明方向,确保每一步都踏在用户需求的节奏上,让产品少走弯路,精准成长。
3. 逆向思维:反转中发现新机逆向思维,是产品设计领域的一把 “奇兵”,当常规思路陷入僵局,它能另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常规思维如同顺流而下的行舟,而逆向思维则是逆流而上的探索,从问题的背面、对立面切入,挖掘隐藏的逻辑与机遇。
以电商购物车功能为例,常规思考聚焦于如何便捷添加商品、快速结算。但若运用逆向思维,思考 “用户为何放弃购物车中的商品”,便会开启新视野。是价格因素,期待降价?还是配送时效不理想,急需却无法及时送达?亦或是临时改变主意,被竞品吸引?从这些反向角度深挖,电商平台就能针对性优化,如推出限时价格保护、优化配送选项、个性化推荐挽留等策略,降低弃购率,提升成交。
在社交软件领域,当大家都在拼命拓展新用户时,不妨逆向思考 “老用户为何流失”。是界面改版后操作不便?还是社交氛围变差,充斥广告、虚假信息?或是新功能与用户习惯相悖?找准痛点,精准施策,召回老用户,稳固根基。逆向思维的妙处在于打破惯性,在看似无解的困境中,反转视角,发现被忽略的关键,为产品需求筛选与优化注入全新活力,开启创新大门。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需求筛选方法在实际产品设计中的强大威力,让我们深入剖析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
1. 案例一:健身 APP 的迭代升级某款健身 APP 在市场上已运营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用户量,但近期活跃度有所下滑,用户流失率微升,亟需优化迭代。产品团队开启全面需求调研,收集到诸多反馈:用户期望更多样化的健身课程,对现有课程易厌倦;希望能有个性化训练计划,精准匹配身体状况与目标;还渴望增加社交互动功能,分享健身成果、互相激励。
面对这些繁杂需求,团队运用 KANO 模型深入剖析。发现 “多样化健身课程” 属于期望属性,丰富课程能显著提升满意度;“个性化训练计划” 兼具期望与必备属性,缺失将致大量用户失望,因不同身体条件、健身目标的用户急需专属指引;“社交互动功能” 中的 “好友间便捷分享健身动态” 属于魅力属性,一旦实现,将为产品注入惊喜活力,增强用户粘性。
同时,运用消极选择法权衡成本效益。对于个性化训练计划,起初团队设想引入复杂的人工智能评估系统,虽精准但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经重新评估,优化现有问卷式身体信息收集流程,结合简易算法生成基础计划,后续依据用户运动数据动态微调。如此,以较低成本初步满足核心需求,后续再逐步完善。
在功能设计阶段,借助 HMW 需求分析法拓展创意。如针对 “如何提升用户对健身课程的新鲜感”,从不同方向探索:否定方向思考 “如何打破现有课程模式局限”,促使团队引入小众运动课程,如普拉提、尊巴;积极方向聚焦 “如何让课程选择更便捷有趣”,推出每日推荐特色课程、课程分类筛选优化;转移方向探讨 “如何借助专业教练、健身达人丰富课程体验”,开启线上直播课、教练入驻分享专业知识。
小范围验证环节,挑选 100 名不同类型核心用户试用新版本原型。通过在线问卷、一对一访谈收集反馈:多数用户对新引入的小众课程兴趣浓厚,社交分享便捷性获好评,但部分用户反映直播课时间固定难以参与。据此,团队灵活调整直播课为回放模式,完善课程时间表,确保满足多元需求。经此番精准筛选与优化,APP 新版本上线后,活跃度显著回升,用户流失率大幅降低,成功实现逆袭。
2. 案例二:在线教育产品的破局之路某在线教育产品,专注职场技能培训,面临激烈竞争,亟需打造差异化优势。市场调研发现,目标用户 —— 忙碌职场人,学习时间碎片化,渴望高效利用通勤、午休等零散时段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对学习效果的跟踪反馈、实践应用场景极为看重。
基于此,运用五 why 分析法深挖需求根源。当收到 “希望增加课程讲解时长” 反馈,连问 “为什么”:是知识点理解困难?因为课程节奏快、案例少;为何节奏快、案例少?为涵盖更多内容,忽略了实际应用;为何忽略应用?因传统课程设计思维,重理论轻实践。洞察本质后,团队明确要优化课程结构,融入大量实战案例,以项目制、模拟场景让知识落地。
NUF 评估筛选为产品创新领航。在设计新的学习进度跟踪功能时,对比竞品:多数仅展示课程完成度,而该产品计划引入知识掌握度雷达图、学习瓶颈智能分析。新颖维度脱颖而出,让学员直观了解学习短板;可行维度,技术团队评估依托现有数据采集、算法模型可实现;实用维度,经用户焦点小组测试,能切实帮助学员调整学习策略,提高效率。
逆向思维助力挖掘隐藏痛点。常规思维聚焦课程内容优化,逆向思考 “学员为何中途放弃学习”:除内容因素,发现学习流程繁琐,从登录、选课到进入课程,步骤多耗时久;另外,缺乏学习社群支持,遇到难题易孤立无援。针对这些,简化登录选课流程至三步内完成,同时搭建学习社区,鼓励学员互助答疑、分享经验,形成良好学习生态。
综合运用多种筛选方法,这款在线教育产品精准定位核心需求,上线全新版本。凭借独特优势,迅速吸引大量职场用户,在竞争红海闯出一片新天地,实现口碑与市场份额的双丰收。
需求筛选绝非一劳永逸,而是一场持续的马拉松。在产品上线后,市场环境风云变幻,新技术不断涌现,用户偏好悄然转移,这一切都要求产品经理时刻保持警觉,持续优化需求筛选机制。
一方面,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新兴技术如 5G、人工智能、区块链的崛起,可能为产品开启全新机遇之门;政策法规的调整,会重塑行业规则,催生新需求;竞品的创新突破,可能瞬间改变竞争格局。产品经理需像敏锐的猎人,捕捉这些信号,及时调整需求筛选方向。例如,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诸多产品纷纷融入绿色、可持续理念,从包装设计到功能特性,全面升级,以契合时代潮流。
另一方面,深度挖掘用户反馈。用户评价、社区讨论、客服记录,皆是洞察用户心声的富矿。通过数据分析、情感识别等技术,精准提炼用户痛点与期望,为后续需求筛选提供鲜活素材。定期回访用户,组织焦点小组,搭建沟通桥梁,让用户深度参与产品进化,确保每一次筛选都紧贴用户需求脉搏。
在这持续优化的征程中,灵活调整筛选策略至关重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初创期聚焦核心需求、打磨 MVP;成长期拓展期望、魅力属性,提升竞争力;成熟期挖掘细分需求、探索跨界融合;衰退期则关注成本效益,寻求转型突破。同时,结合团队资源、市场热度、技术成熟度,动态分配精力,优先攻克关键需求,让产品在迭代浪潮中稳立潮头,持续绽放光芒,铸就不朽口碑。
本文由 @不是作家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