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上海有30所普通本科高校参加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市教委鼓励参评高校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激励作用,紧密结合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
转载请注明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
“十四五”期间,上海有30所普通本科高校参加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市教委鼓励参评高校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激励作用,紧密结合上海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上海教育”政务微信开设专栏,系列展现参评高校近年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亮点。今天,小育带你走进上海体育大学,感受该校改革育人的成果。
在近日落幕的世界羽联年终总决赛混双决赛中,由郑思维和队友黄雅琼组成的“雅思组合”以2:1夺冠,再度问鼎年终总决赛。作为上海体育大学竞技运动学院2021级冠军班的学生,郑思维曾获巴黎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等诸多殊荣。在今年9月举行的上海体育大学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他从底气和力量、激励和感召、拼搏和奋斗三方面阐释了“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校训精神,鼓励新生们坚守初心,在未来广阔的舞台上奋力拼搏、成就自我。
奥运冠军郑思维在开学典礼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
近年来,上海体育大学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积极融入上海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大思政课建设,以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与保障人才、高水平运动健康促进人才、高水平体育师资与社会体育人才、高水平的体育产业人才、高水平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等“五大高水平”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坚定走学科融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特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体育+”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建设贡献更多上体智慧和新动能。
培育新时代“六卓越”体育教育人才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马振亚,现任上海市长阳实验学校音体美教研组长,中学体育一级教师。工作期间,他紧密结合各学科特点,研发创新型体育课程,相关成果获杨浦区初中体育科学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杨浦区全员导师制实施典型案例评选二等奖等荣誉。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马振亚研发创新型体育课程
马振亚的成长成才是上海体育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生动缩影。学校围绕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前沿趋势,不断探索新时代体育教育卓越人才的培养规律,突出“体育+教育”的培养特色,构建“课程为基、赛事引领、三习(见习、实习、研习)融通”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强教学、能教研、善组织、会沟通、懂管理、常反思”的“六卓越”体育教育人才。
2024年11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在沈阳体育学院举行,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7所学校的学生参加了比拼。上海体育大学2021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樊军、韦春艳、房思怡、李世扬等四名参赛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荣获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教练技能一等奖、教学技能一等奖等奖项。
近年来,上海体育大学为我国培养近万名体育教育人才,其中上海市40%以上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自上体毕业生,大部分已成为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
上体学生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获佳绩
探索“贯通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周冠宏是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成立以来第一位通过国家青年队交流选拔赛入选国家队的男子运动员。2018年9月,周冠宏进入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训练,在中国乒乓球学院“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下训练刻苦,成绩不断提高,取得全国少儿乒乓球锦标赛团体亚军、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南方赛区)团体冠军等成绩,多次入选国家乒乓球青少年和少儿集训队,“贯通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
上体中国乒乓球学院少年班学生周冠宏入选国家青年队
在国内高校中,上海体育大学率先建立了竞技体育国际示范区和青训创新发展示范区。2010年9月,上海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签署了共建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协议,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乒乓球训练、教学与科研为特色的专门学院。除此之外,学校先后还与中国篮球协会、中国田径协会、中国羽毛球协会、中国体操协会、中国壁球协会、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等分别共建篮球学院、马拉松学院、羽毛球学院、体操学院、壁球学院和铁人三项学院,与中国体操协会、中国蹦床与技巧协会共建“国家体操、蹦床、艺术体操青少年训练基地”。学校还是中长跑项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近十年来,上海体育大学培养出以钟天使等为代表的奥运会冠军,累计在国际比赛中获得17金11银7铜,在国内最高级别比赛中获得41金31银36铜的好成绩。同时,培养了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潘峰、毛国政、沈学军、陈养胜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教练员。
精心培养国际体育传播人才
近年来,上海体育大学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搭建国际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培养体育特定领域急需人才。
2022年学校与国际奥委会,携手共建上海体育大学奥林匹克学院,与国际体育记者协会和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共建“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共建“奥林匹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示范班”。学校诚邀国内外50多位体育传播专家、资深媒体人担任客座教授,构建以传播奥林匹克运动为特色的国际体育传播课程体系,为学生传授前沿的理论知识;以奥运会项目为载体,牵头组织全国专家编制凝聚中国智慧、展现中国特色的奥运项目史系列教材;与国际体育组织密切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优质的实习和交流机遇,共有12名学生参加国际奥委会实习,投身于奥林匹克国际事务,400余人次学生志愿者服务奥运会测试赛新闻中心和各类大型赛事媒体运营。
奥林匹克国际传播示范班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作为学校12名参加国际奥委会实习的本科生之一,唐佳缘曾赴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奥林匹克历史、教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等课程,深入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实践学习体育赛事组织专业技能,共同参与巴黎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奥林匹克跑”。
唐佳缘还担任第64届国际奥林匹克青年大使会议的协调员,负责为来自全球各地奥委会选派的青年大使提供组织、翻译等支持工作。谈起这次经历,她坦言:“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世界沟通、如何在不同文化间碰撞融合,是一次跨越国界、挑战自我、成长蜕变的难忘经历。”
产教深度融合赋能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2019届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毕业生马世鹏,毕业后主动投身西部建设,2024年1月赴成都市简阳禾丰镇连山村为期两年基层挂职锻炼,深耕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事业。
上体2019届体育经济与管理本科毕业生马世鹏
在校期间,得益于校内外老师的推荐和校企平台的建设,马世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体育产业实习实训经历:先后在体育类新媒体、文旅集团的国际俱乐部文体娱IP价值开发部门、体育经纪公司等开展实习,还曾在上海海港、上海申花两家中超俱乐部技术部跟班学习数据分析工作。这些都为他后来入职文体旅游局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马世鹏的经历只是呈现了学校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的一部分,在面向体育产业市场,学校积极拓展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实习实践平台。学校先后与一批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探索体育院校首创“产教融合示范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调研合作企业
目前,“产教融合示范班”聘任校外导师40人,培养学生225人,通过“企业撰写教学大纲,示范班课业-企业双导师带教评教,学院认证培养学分”模式,实现“专业-学业-职业-就业”四业能力贯通式培养,协同暑期小学期“益企赛”实践育人改革,推进“课证赛融通体系”建设。
2018年至今,“产教融合示范班”有200余名学生获得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理人、市场分析研究员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全国一等奖,2024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全国一等奖等各类学科、创新创业类竞赛省部级以上奖项50余项。
学科、双创国家级奖项获奖风采展示
学科交叉培养体医融合运动健康类人才
多年来,一支由上体运动健康学院师生组成的“康复进万家”志愿服务小队,以“科技支撑+学生服务”为宗旨,深入上海市各社区,积极参加杨浦区科技节、杨浦区科普日、创智天地大学路市集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志愿活动,利用数字化运动康复诊疗平台,通过运动干预改善肌骨疼痛,提供康复诊疗一体化服务,广受好评,该项目还入选中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名单。
“康复进万家”志愿服务小队获得市民好评
作为全国最早开办运动健康类本科专业的院校,上体积极探索体医融合、学科交叉办学模式;统筹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资源,系统推进专业集群建设;贯通专业群教学体系,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充分发挥体医专业集群的办学集成效应,打造一批高质量教育教学成果。
学校以1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为矩阵,在国内率先发布《运动健康科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打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之一《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杂志(《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建成了“运动康复”等一批国家一流专业和上海上体伤骨科医院(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医学康复中心)——运动康复特色实习实训基地;培育出“巅峰减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冬奥科技攻关青年团队——上海市五四青年集体”等“产学研用融合”先进典型。学校共培养了近2万名在医疗卫生机构、运动训练基地、社区健康中心、运动健康产业等从事运动健康促进的专门人才,为“健康中国”目标实现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