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贝 郑家鲲|打造热“雪”沸腾的上海新名片

360影视 2024-12-29 18:15 3

摘要: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凸显了“冰雪”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冰雪经济涵盖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等细分领域,具有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是冰雪“冷资源”加速转为经济“热动力”的重要

图为临港耀雪冰雪世界。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凸显了“冰雪”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冰雪经济涵盖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等细分领域,具有产业链条长、导流效应大、社会效益高等特点,是冰雪“冷资源”加速转为经济“热动力”的重要抓手。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数据,2024年冰雪产业规模约为9700亿元。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实现1.5万亿元”。万亿规模的冰雪产业背后,不仅是消费经济的蓬勃增长,更是全民健康、多业创新活力的全面激发。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深入实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的红利将持续释放。

现阶段,我国冰雪经济呈“专业运动+大众娱乐”“北上南进+主客共享”的发展态势。《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加快发展冰雪运动,打造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桥头堡”。据统计,上海市年上冰人数由2018年的50多万人次,上升到2023年的380万人次,冬天赴外省市滑雪的人数稳居全国前三,冰雪运动消费位居全市各体育项目第三名。与此同时,上海累计举办各级各类冰雪赛事5000多场次,四大洲花滑锦标赛、上海超级杯、短道世界杯、城市越野滑雪赛等多项顶级冰雪赛事广受关注,“冰雪之花”在申城渐次绽放。冰雪经济发展迈进新阶段,上海应因地制宜释放冰雪运动活力,“五新”并举,在更大范围、更多层面、更高层级提升融合发展能级。

设施焕新,强化冰雪服务支撑力

完善冰雪运动相关设施建设是提升冰雪运动参与的基础工作,也是弥合上海冰雪发展时空局限的重要依托。一是丰富冰雪场地设施。引导社会力量改造旧厂房、仓库等闲置空间建设滑冰场地,提升冰雪场地资源的覆盖面和可及性。结合上海城市功能布局和人群分布,在社区、公园、商圈等区域建设小型滑冰场等嵌入式场地,提升冰雪运动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融入度。上海市在青浦区、嘉定区等区域打造了10个室外公益浇冰场,免费或低价向公众开放,丰富了市民的冬季文化生活。二是打造综合性、智慧化冰雪运动场馆。科技赋能冰雪运动场馆迭代升级,增加室内滑雪模拟机、高山滑雪模拟机数量,打破冰雪运动的地域局限;引入智能温控、能量回收等绿色技术,采用节能的制冰制雪技术,提升场馆环保性和舒适度。推动实现冰雪场馆的聚合式全域营销,精准解锁商旅文体融合的“流量密码”。作为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综合体,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临港的耀雪冰雪世界包含室内滑雪场、室内外嬉水中心、冰雪主题商业小镇等项目,与上海天文馆、海洋公园等重量级文旅项目产生集群共振效应。三是提升冰雪运动配套设施便利性。强化交通、便民设施、标识指引等配套服务,增加地铁接驳车和交通直达专线,完善沿途交通指引和场馆附近的共享停车方案。推动学校冰雪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程度,提高政府财政补贴冰雪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瑞士在冰雪运动配套设施建设中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每个滑雪场都有餐饮、住宿、器材租借、购物和休闲等服务,以及配套开发了雪地自行车、雪地马拉松、雪地赛马等冰雪特色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元的冰雪体验。

内容创新,提升冰雪运动吸引力

以内容创新激发冰雪经济活力,需要走“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因地制宜冰雪之路。一是营造独具上海特色的冰雪运动氛围。举办具有“海派特色”的冰雪运动体验活动,打造品牌化的“上海冰雪文化节”“全国大众冰雪季”上海站等活动。借鉴学习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有益做法,将东方明珠、世博园中国馆等上海地标建筑冰雕融入室内冰雪乐园。大力引入国际高质量冰雪赛事,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冰雪项目俱乐部联赛和精品业余赛事,借冰雪赛事之力,释放冰雪消费潜力。提升群众性冰雪运动赛事活动的数量、质量和趣味性,将“雪战运动”“虚拟滑雪赛事”等门槛低、喜闻乐见的冰雪活动融入群众赛事中,为更多人提供参与冰雪、体验冰雪的机会。二是开发冰雪运动沉浸式体验场景。加大冰雪场景的数字技术应用,利用VR/AR等技术重构运动场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增强冰雪运动沉浸式体验感,降低冰雪运动对气候和场地的依赖性,推动上海市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拓宽冰雪体文旅融合路径。调查显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结束以来,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参与“民俗冰雪活动”最多,参与率达17.73%。要着重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传统冰雪项目,结合上海市旅游资源拓宽冰雪体验场景,在核心商圈、街区、景区打造冰雪场景,推动冰雪文化和上海特色全方位融合。

模式革新,培育融合发展竞争力

为持续提升冰雪经济的“竞争力”“加速度”,需要变革发展模式,开拓跨域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探索冰雪运动跨领域发展。优化“冰雪运动+教育培训”体系,鼓励上海市冰雪运动场馆自设冰雪运动学校,或通过合作运营、委托管理、品牌加盟等多种形式与社会培训机构展开合作,针对青少年、冰雪运动爱好者等不同客源展开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积极拓展“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消费新模式,提供面向不同人群的“冰雪+旅游”“滑雪+演艺”“滑雪+度假”“冰雪+美食”“冰雪+温泉”等产品组合,结合上海独特的都市风情,推动冰雪运动从一季向四季拓展,开发滑雪夏令营、冬令营等“运动+社交”新模式。二是推动冰雪运动跨区域发展。开通“冰雪体验直通车”,整合周边城市冰雪景区推出长三角冰雪畅滑卡、冰雪游项目通票、文体旅消费券等系列活动,并推出形式丰富、内容可选的联票、季卡、滑雪餐饮住宿套餐等消费模式。开展跨境、跨域冰雪旅游交流活动,与阿勒泰、哈尔滨等国内冰雪经济发展迅猛的城市和索契、温哥华等冰雪底蕴深厚的国外城市合作,开展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交流活动,以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为载体,拉动“吃住行游购娱”延伸性消费。据统计,长三角地区室内滑雪场有15家,位列全国第一,应推动冰雪运动跨区域融合以激发更大消费潜力。

方式出新,壮大冰雪文化影响力

以文化人、以体聚力,冰雪文化是发展冰雪经济的核心力量,也是促进“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纽带。一是下好“先手棋”,重点布局青少年冰雪活动。大力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百万青年上冰雪”活动,定期邀请冰雪专业教练开设课程、举办冰雪主题体验日,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兴趣和技能,增强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和热爱。黑龙江已有2824所学校开设冰雪课程,为青少年掌握冰雪运动技能提供了载体。完善青少年冰雪运动竞赛体系,定期开展校际、市际冰雪赛事,为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二是打好“持久战”,培养群众冰雪运动习惯。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推广仿真冰、仿真雪技术和旱地冰壶、轮滑等项目,降低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门槛,使更多群众低成本掌握冰雪运动技能,成为冰雪运动的主动消费者。上海虹口足球场的洛克公园依托移动真冰制冰技术打造了“夏球场、冬冰场”的季节性“冰嬉乐园”,为大众体验冰上运动魅力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新选择。三是奏响“最强音”,讲好上海冰雪故事。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上海冰雪文化传播矩阵,发布冰雪运动教学视频、科普内容等短视频,吸引更多居民关注和参与。策划“申城冰雪生活”等冰雪主题短视频、冰雪书画、冰雪摄影等主题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市民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冰雪体验,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交互式体验达到更具感染力的传播效果。

服务更新,增强冰雪经济持久力

上海冰雪运动发展需兼顾当前与长远、现实与未来,应着力探索冰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申城路径”。一是优化冰雪消费环境。加强对冰雪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上海冰雪运动场所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和培训,支持建立冰雪运动赔偿先付制度。探索冰雪场馆设施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冰雪场馆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严格落实冰雪运动相关标准,提升上海冰雪场馆的承载力,提升冰雪运动服务供给的整体体验质量和运营效益。例如,融创文旅已在全国规划布局21家市内滑雪场,整体累计接待客流800万人次,打造了滑雪运动全周期业务板块,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和冰雪话语权。二是延伸冰雪服务产业链条。据携程数据显示,上海是2023年滑雪类订单下单量排名第一的城市,要积极整合长三角地区“冷资源”,形成规模升级、选项丰富的“产品包”,提高冰雪服务市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冰天雪地成为更多人“桌上的相框”和“心目中的向往”。支持成立兼具专业和大众特质的滑雪俱乐部,为冰雪爱好者搭建沟通的桥梁,定期组织活动、提供专业设备和培训等服务,将冰雪体验消费变为日常化、生活化消费。积极培育“雪二代”,通过喜爱滑雪的父母带领更多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

来源:文汇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