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街拍摄影为什么关注度不高了?这也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60影视 2024-11-22 08:00 4

摘要: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各类摄影题材层出不穷,肖像、风光、时尚、建筑......而在各类摄影题材中,上世纪最为辉煌和瞩目的还属纪实街拍。在这个领域产生了无数大师级人物,布列松、森山大道、威廉克莱因、薇薇安迈尔、罗伯特弗兰克、马克吕布、史蒂芬肖尔等等,每一位都是响当

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各类摄影题材层出不穷,肖像、风光、时尚、建筑......而在各类摄影题材中,上世纪最为辉煌和瞩目的还属纪实街拍。在这个领域产生了无数大师级人物,布列松、森山大道、威廉克莱因、薇薇安迈尔、罗伯特弗兰克、马克吕布、史蒂芬肖尔等等,每一位都是响当当的纪实街拍摄影代表人物。他们用相机记录了时代的缩影,用独特视角抽离出了岁月的切片,被无数后人追随、模仿,但却始终没有被超越。

现如今,网络媒体高度发达,摄影作品的展示、传播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方便快捷的时代,但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里,纪实摄影的热度却越来越低了,关注纪实街拍摄影作品的人越来越少,阅读量低的可怜。

热衷于街头纪实拍摄的摄影师仍然大有人在,对大师追随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但网上以纪实摄影为主的自媒体账号、网帖、论坛人气却旺盛不起来了。马格南图片社曾经辉煌一时,但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摄影标签,以马格南风格为主的作品远不如美女糖水片、cosplay秀这类片子关注度高。前段时间史蒂芬肖尔在大学做摄影方面的演讲,因台下听众低头玩手机而冷场,不欢而散。我长期关注严师傅发起的“街拍中国”活动,发现这一系列发片投稿人挺踊跃,但整体浏览量却在三位和四位数之间徘徊。难道纪实街拍摄影真的没有什么人关注了吗?

现实也许就是这么残酷,纪实街拍摄影没落了,至少已经是走下坡路的趋势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纪实街拍如此受人冷落呢?以下不成熟的见解,仅供各位看客参考。

纪实摄影是伴随摄影技术的诞生、发展、兴盛一路走来的。在摄影术诞生之初,人们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摄影师追求的作品效果是向绘画靠拢。唯美、规整、传统是当时摄影作品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纪实摄影风格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这种突出与真实世界连结,以记录为主的摄影技法赋予了摄影真正的生命。

世人发现,原来摄影的意义在于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与绘画追求的美学价值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那时候的纪实摄影创立的自己独特的门派,将信息传播、生活圈以外事物的呈现、新闻价值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而当时的世界还是相对封闭,多数人生活范围相对有限,是纪实摄影打开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文字以外最直观、最真实、最客观、最具吸引力的信息传播载体。大众对照片呈现出来的世界是异常感兴趣的,纪实摄影作品通过纸媒的大量传播,成为了大家为数不多能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他人的焦点。

可以说上世纪纪实摄影最为繁荣的那几十年,只要是传播出来的照片,大众都会给与高度关注,因为大众对于纪实照片所产生的兴趣阈值相对较低,有的看就可以,能看到的就是新鲜的,能得到的就是有意思的。

而当今这个时代,大众已经对平面照片这种承载信息有限的形式产生了心理免疫,人们见识多了,知道的广泛了,各种信息应接不暇,一张纪实类照片能带给大众的“兴奋度”越来越小。特别是纪实摄影,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场景高度重合,已经很少有能吊起人们胃口的画面来让大家赞叹和感慨了。也就是说,纪实摄影承载的内容相对平淡,如果没有特别令人惊奇的“趣事”、“怪事”、“刺激事”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围观。追求真实、自然、客观的纪实街拍却并不是以“猎奇”为目的的,它更多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和记录,是对时代特征的投射,是对平凡人的描绘,是对当下文化风俗的写实,这个特性反而成为了大众冷落它的重要因素。

卷太郎纪实摄影《假日路人》

即使有很多纪实街拍讲究光影对比,突出画面的戏剧性和矛盾点,对色彩格外注重,有考究的构图美学,但仍然不会追求大众猎奇心态,不会破坏真实氛围感,所以也失去了大众的关注热度,因为大众兴趣阈值提升了以后,这些影像太过“平庸”,没有多少人耐得住性子去欣赏这类作品。

纸媒兴盛的时代也是纪实摄影大放异彩的时代。纪实摄影作品依托报纸、杂志、影集、影展传播开来。纸媒的鲜明特点就是能够让人沉下心来“阅读”,这种阅读的仪式感、用心程度、思考深度是现代电子化、网络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所带来的快销式速度感完全不同。视觉信息的基本载体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把纪实摄影的照片输出为纸质载体,再放到人们手里去阅览,这种方式基本不存在了,转而替代的是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类屏幕载体,查看信息的速度极快,只是浏览个概要直接滑走,几秒钟的停顿都算是深度阅览了。

一张又一张,一屏又一屏,图像快速从眼前掠过,脑子里塞入了太多太多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时代。阅读习惯完全被颠覆,纪实照片这样的平面视觉信息实在算不上能让大众过多留意的画面。

视频的兴起更进一步压缩了人们对平面照片载体的阅览空间,视频的信息容量要远大于照片,人们每天对于信息的接收量比上世纪的纸媒时代要多十倍、百倍。如果指望大家仍然对纪实摄影带来的信息保留积分热情,似乎不那么现实了,因为比这信息量更大、更直观、更有沉浸感的视觉载体在不断增加,持续输入到人们的大脑中,大众对于这种古老的视觉信息,只能放在大脑中很偏僻的角落里,乃至根本无从想起了。

作为纪实摄影师来说,认为自己花费了很大精力执着地去创作纪实街拍作品,总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被大众所认可,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你拍摄的这些作品,大部分可能都会被淹没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即使被人们看到,也可能只会把目光停留0.5秒在你的作品上,还指望让大众像看杂志、看影展那样仔细、认真、深度、带着思考去看你的作品,太难了。

卷太郎纪实摄影《仰望旧时光》

纪实摄影曾经的辉煌,只能留在那旧时光里了。

虽然不少摄友热爱纪实街拍,街头也是广大摄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街头纪实摄影的创作空间正在逐步萎缩。可拍、能拍、适合拍的东西正在减少。上世纪街头人群对于摄影的包容度是非常高的,大部分人对摄影师的拍摄并不抗拒,甚至还有一定主动意愿,发自内心愿意让自己“上镜头”。而随着大众对私权利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样友好的拍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法律对于肖像权的保护也在日趋严密,在我国,民法典对公民肖像权进行了比以往更加严格的保护,在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法律也严禁随意拍摄他人肖像,而街头纪实摄影总免不了将街头人物的肖像、表情、动作、情绪等收入镜头之中,但这确实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触犯了相关法律,属于侵权行为了。难道为了开展街头纪实摄影就要被肖像权人起诉的风险吗?与其这样,倒不如不去拍了。

除了法律以外,普通民众也越来越注重自己隐私的保护,在到处都是监控摄像头、人人都携带可拍照的手机的时代里,反而大家更注重躲避镜头,不希望因此成为大数据分析的对象,不想为此将自己的肖像曝光于网络,不接受未经同意的故意拍摄行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热衷于街头纪实摄影,无异于让自己成为一个被人反感的对象,也很难拍摄到真实自然的纪实照片,特别是用略带攻击性的大镜头相机,更难获得理想的拍摄效果,大大方方拍摄也无法避免被他人误解,偷偷摸摸拍摄又过于猥琐,因此很多热衷拍摄街头纪实的摄友都转拍其他题材去了。

曾经摄影属于一个门槛较高,具有一定技术性的艺术形式,从事摄影的专业人士并不多,普通大众一般很少拍摄家人以外的人,也没那么多闲钱去“浪费”胶片拍摄无关的街头情景,故而大部分民众都是街头纪实摄影的欣赏者,非创作者。观众对于专业人士拍摄的作品,自然抱着尊重的态度去阅览。而当下这个时代,纪实街拍这样的题材,几乎每个人每天都有可能在拍摄,或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照片“打卡”,拍摄下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有意思的、有价值的瞬间,就用自带的智能手机。朋友圈、自媒体、公众号,哪哪都有发表这类照片的机会,类似纪实街拍题材的照片已经有“泛滥”之势,大部分人绝不再以此为关注点了,因为这样的照片天天见,自己也会经常拍,虽然未必是按照高质量摄影的标准来拍摄,但却因摄影技术的全面普及而导致了纪实摄影作品聚焦度的全面下降。

纪实街拍的辉煌,是一个时代给予的光环;而纪实街拍的没落,也是一个时代造就的结果。

您怎么看?

来源:卷太郎摄影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