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圆梦时刻 身边小店篇丨慢品生活 人间有味

360影视 2024-12-30 07:20 3

摘要:小店散布于大街小巷,是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2024年,有的小店专注特色经营,成功打造爆款产品,摆脱同质化竞争;有的小店紧跟城市发展,使传统手艺焕发新活力,赢得顾客青睐……一家家身边小店逐梦前行,为城市增添烟火气与生机,以独特的魅力,在市场浪潮中书写精彩篇章

游客在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内的特色小店拍照、游玩。本报资料图片 邓放 摄

近日,在洛阳市嵩县陆浑湖西岸情绪咖啡店,不断有游客前来品咖啡赏湖景,乐享休闲慢时光。李卫超 赵明辰 摄

在提湖老茶馆感受慢生活。 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小店散布于大街小巷,是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2024年,有的小店专注特色经营,成功打造爆款产品,摆脱同质化竞争;有的小店紧跟城市发展,使传统手艺焕发新活力,赢得顾客青睐……一家家身边小店逐梦前行,为城市增添烟火气与生机,以独特的魅力,在市场浪潮中书写精彩篇章。

古风绎商辉

霓裳羽衣绽芳华

□本报记者 李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浩

12月25日,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东南角的“邑商羽衣”汉服体验店熙来攘往。

店不大,40平方米,从殷商的古典到晚清的雅致,各式原创汉服与精致头饰、配饰相映成趣,令人眼前一亮。

步入店内,仿佛一下子“穿越”了!店员们正忙着帮顾客挑选衣服、梳妆打扮,每位顾客都沉浸在“变身”的喜悦中。

店主李利艳,一位对汉服文化充满热爱的“90后”安阳本地姑娘,心中怀揣着自己的坚持和梦想。

“我大学时期就非常喜欢古风类的东西,毕业后一直在杭州从事场景复原工作。”李利艳说。近年来,安阳文旅市场强势“圈粉”,她毅然决定回家乡发展。2021年,她在仓巷街创办了一家以礼仪、商演、研学、城市IP场景复原为主的汉服店。2024年,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后,她便将店铺搬迁至此,并赋予了它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邑商羽衣”,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殷商文化。

“我们店主打殷商元素的汉服,那些古老的甲骨文、精美的青铜器、生动的人像雕塑,都是设计的灵感源泉。”李利艳巧妙地将殷商元素融入服饰、骨雕、纹饰和发簪等设计中。顾客们穿着这些汉服漫步于殷墟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沉浸式体验殷商文化的独特魅力。

店内的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了李利艳的用心设计。物品以出土文物为参考,结合文字记载和壁画辅证,既还原了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审美。

“创业之初,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十几万元的免息创业贷款,为我购买物料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李利艳告诉记者。

随着殷墟博物馆的人气持续攀升,以及“换装免费游殷墟”活动的推出,李利艳的汉服店迅速走红。在旅游旺季,一天内甚至能接待几十套汉服的租赁需求。此外,各种商业活动也纷至沓来,让小店名声大噪。

李利艳还清晰地记得,当殷墟博物馆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时,许多人选择穿着她精心设计的汉服来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今年,“邑商羽衣”还成功承办了“大邑商文化节”,吸引了数百名汉服爱好者齐聚殷墟,共同演绎了一场精彩的汉服文化盛宴。这场活动不仅展示了汉服文化的魅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殷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的梦想是打造出自己的汉服品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殷商文化。”李利艳坦言,这家小店见证了她的成长与梦想的实现。

接下来,她还有新的打算——计划引入更多文创产品,如妇好头饰、甲骨文马面裙以及绒花和缠花等,为顾客营造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邑商羽衣”不仅仅是一家店铺,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播站。在李利艳的不懈努力下,殷商文化不再只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而是成为生活中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鲜活存在。

“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我相信我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李利艳满怀信心地说。

夜渐深了,“邑商羽衣”送走了最后几位客人,但李利艳还在忙碌着,为新的一天做准备……

回乡共品茗

氤氲茶香意悠长

□本报记者 赵振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成都慢生活的风还是吹到了新乡。

在新乡市牧野区定国湖畔,有一处别样的所在——提湖老茶馆,宛如一缕携着老成都味道的清风,将那令人神往的慢生活方式,轻轻吹进了新乡的怀抱。

茶馆的主人王诗佳是90后,对探索多元生活有浓厚的兴趣,2020年她成为探店网红博主,穿梭于新乡大街小巷,用镜头展现各种特色美食店的魅力。

多次徜徉成都的她,沉醉于茶馆里的悠然慢生活。盖碗茶中氤氲的闲适,谈天说地间流淌的惬意,让她决定将这份美好带回新乡。

于是,提湖老茶馆开张了。踏入茶馆,仿若踏入一幅中式雅韵画卷,竹制桌椅古朴雅致,复古风情画讲述老时光,暖色调灯光柔和温馨。盖碗茶极具成都市井特色,茶艺师优雅冲泡,注水间,茶叶舒展,茶香四溢,让人沉醉。

开业4个多月以来,提湖老茶馆的人气持续攀升,每天都有众多茶客在这里享受惬意时光。节假日店内常常座无虚席,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70多桌茶客。而且,茶馆走的是亲民路线,人均消费在30元左右,让人们轻松享受融入了成都韵味的慢生活。

很多人在茶馆里一坐就是半天,喝茶、聊天、读书、发呆……远离世俗的喧嚣,为疲惫的心灵放假。“这里的氛围轻松愉悦,能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常来茶馆喝茶的王志伟说。

每逢节假日,提湖老茶馆还有相声、评书等节目精彩上演。此时的茶馆,气氛热烈欢快,茶客们围坐桌前,品着各自心仪的香茗,仿佛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提湖老茶馆是一方诗意栖居地。闲暇时,来此点一壶茶,暂别快节奏的纷扰,用心感受慢生活的美好。

巧手纾乡愁

指尖技艺焕生机

□本报记者 王小萍 本报通讯员 聂金锋

寒冬时节,北风呼啸。卢氏县官道口镇将军山村的一家乡土艺术品小店里,却是暖意融融。

12月25日,记者走进这家小店,看到柔和蓬松的芦苇花在暖气的吹拂下,随风起舞。松果牡丹、果壳锦鸡等4000余件极具乡土气息的工艺品,布满了600余平方米的大厅。

店主骆彦红正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锯子、刀具和钳子等工具井然有序摆在案头,他手执一根麻绳,耐心地将其缠绕、打结,配合着一些果壳与朽枝,构思着一件全新的工艺品。

“今年最开心的事就是自己的抖音号火了,吸引了10多万粉丝,最火的一条视频播放量达到了1516.3万,小店的网上销售也跟着蒸蒸日上,感觉像是做梦一样。”骆彦红前几年还完全不了解小视频和直播,现在是策划,拍摄,剪辑一条龙,全能选手,就连孙子也经常给他点赞。他说,“用大山里的树皮、松果做工艺品圆了自己的艺术梦;做直播、拍视频,圆了新媒体梦。现在的我,觉得每一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

“案子上做的是果壳锦鸡,它的原材料很简单,主要是由大松果、橡子壳、麻绳辅以铁丝制作而成,顾客非常喜欢,销路很好。乡土味的工艺品市场前景很好,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卖到30多万元。”骆彦红边做边说。

店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也蕴藏着对生活的思考。从栩栩如生的动物到优美灵动的植物,从简约的摆件到豪华的雕刻,造型别致的各类作品仿佛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吸引了许多顾客光临打卡。

“虽然住进了城市,但对农家小院的记忆始终都刻在心底。这里的工艺品很有意境,充满了乡愁,农家小屋、石磨、农具、谷物等都惟妙惟肖,真是太棒了。”在店里选购的洛阳游客李向前说。

20多年来,骆彦红凭着一股子韧劲,不但自己走上了创作乡土工艺品致富之路,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他的小店从原来50多平方米,发展到如今占地600余平方米的大展厅,各类设施投资近300万元。

“一个人致富不算富,能带动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这里的作品材料都是从山林里捡来的枯枝烂藤。这两年在我的带动下,村里很多人都开始了创作。也有不少人在劳动之余从山里捡来奇形怪状的石头、树桩送到我这里卖钱,每年收入都不少。”骆彦红说。

“老骆是我们村的能人,心灵手巧,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的东西,经过他的组合加工,‘身价’倍增。”前来卖材料的村民闫云让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乡土艺术品小店不仅成了艺术爱好者聚集的地方,也成了当地村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在热火朝天的互动氛围中,乡土艺术在小店中生生不息,触动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

新城老字号

舌尖至味暖人心

□本报记者 陈晨 实习生 李晨龙

12月28日中午,鹤壁市兴鹤大街上的汤鹤情·王记合罗面馆挤满了顾客,服务员忙碌地穿梭在餐桌之间,熟练地为顾客点单、上菜,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肉香和面食独有的麦香味。

“天气一冷,吃一碗热腾腾的汤河桥合罗面,暖身又暖心。”食客陈合生说,“这碗面,一吃就是30多年,最早在老城区汤河桥附近有很多家合罗面馆,王记合罗面最筋道。”

“有些顾客和我说,以前是跟着老爸吃合罗面,现在是自己带着小孩来吃,一吃就三代人了。”老板王迎顺感慨。

王迎顺高中毕业后,在老家郏县冢头镇学做饸饹面(即合罗面),1992年来到鹤壁,在山城区长风路汤河桥租了一间40平方米的店面,开启了创业之旅。

创业初期,王迎顺把老家的制作工艺复制过来,用羊骨熬制高汤。“但羊汤膻味重,有人吃不惯,我就换成猪骨汤,调味料的比例也调整了。”王迎顺说。

经过王迎顺多次改良后,合罗面的味道终于得到当地人认可,顾客越来越多,生意火爆。“那时候店里还没有用机器收银,结账都排很长的队。”王迎顺说。

一碗汤河桥合罗面,成了很多鹤壁人的老城记忆。“以前家在老城区,几乎天天去这家吃。搬家后,想吃上一口合罗面,我就跑回老城区。”食客王宸说。

改革开放以来,鹤壁市中心经历了三次南迁,特别是1992年建设淇滨经济开发区后,城市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后来,鹤壁又向南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向东规划科创新城。现在,鹤壁市区建成区面积突破80平方公里,已成为交通四通八达、城乡相融共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从昔日“煤城”到如今的现代产业新城,鹤壁市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新城区发展起来了,我听取了顾客的意见,深思熟虑后,决定到淇滨区开店。”王迎顺说,2015年,位于淇滨区兴鹤大街的汤鹤情·王记合罗面开业,“新店的生意果然火爆,收入越来越高,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今年7月,鹤壁市老字号协会成立,王记合罗面荣获“鹤壁老字号”称号。“这项荣誉,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王迎顺说,“我深知,老字号不仅承载着品牌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份荣誉,不断提升餐品品质和服务质量。”

今年11月,汤鹤情·王记合罗面迁至新的店址,面积365平方米。随着城市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这个在鹤壁“打拼”30多年的合罗面小店,以其朴实的家常风味,融入了街巷居民的生活,成为高速发展的城市中,温暖人心的一缕烟火气。

编辑:陈梦伊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