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不用,10个月就够——天津首家“AI+制药”企业创新样本

360影视 2024-12-30 10:19 4

摘要:80%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药物可以更快地“跑”起来,打破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周期大于10年的“双十定律”;意味着早期药物研发费用可从数亿元降低到500万元至800万元。

从10亿个小分子化合物中发现1个对目标靶点有效的临床前候选物分子,需要多久?

传统模式下,要2至5年。而在天津贝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芸科技),通过AI(人工智能)算法辅助,只需要10个月。

“平均算下来,我们能将新药早期发现时间缩短约80%。”贝芸科技总经理周晓菲说。

80%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药物可以更快地“跑”起来,打破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周期大于10年的“双十定律”;意味着早期药物研发费用可从数亿元降低到500万元至800万元。

这并不容易。为了这80%,2021年成立的贝芸科技用了近3年时间做技术储备,今年4月才正式“接单”,仅半年多时间,就拿下1项发明专利和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与先声药业、红日药业、天士力、云南白药、瑞普生物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一家“对外营业”不到一年的初创企业,何以获得知名药企的青睐?技术“开挂”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内核?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河北区通广科技园的贝芸科技一探究竟。

走进贝芸科技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地敲击着键盘,屏幕上闪动的光标留下一串串代码。

“AI模型正在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靶点进行小分子虚拟筛选。它能快速标记出数据库中能与靶标蛋白结合的小分子,并把不合适的排除掉。”贝芸科技技术总监梁璐转身对记者说,“考考你,把10亿个小分子‘初筛’到几百万个,得用多长时间?”

见记者一头雾水,她解释道,按照传统方法,每个分子需要跟靶标蛋白进行结合实验,用时约1年。在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站式AI驱动新药研发平台,AI模型可模拟靶标蛋白与小分子结合。数亿级化合物的虚拟“初筛”只需40天,不仅用时短,而且成本比传统模式低很多。

开发新药成本高、研发周期长是行业难题。作为制药流程的入口,早期药物发现被视为目前AI应用最多的环节。AI“智”药有多厉害?周晓菲举了个例子:原来研发一种药品需要10年多的时间,现在通过AI辅助药物发现,一两年就能完成临床前试验。

AI模型提升小分子化合物筛选效率与精准度的背后,是数据库的底座支撑。“约30%的小分子药来源于天然产物。我们拥有天然产物及衍生物活性数据库,可用于虚拟筛选。”周晓菲说。

新药研发“九死一生”。为提高小分子化合物的活性和成药性,研发团队需不断修改药物结构。每一次更新都需要重新设计和验证合成路线、药效评估试验等一系列方案。试验失败、重来是家常便饭。

因此,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研发创新尤为重要。目前,贝芸科技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0%以上。在“智囊团”的“加持”下,药物ADME/T(药物动力学/毒性)性质预测平台、药化专家规则库、多级虚拟筛选系统、药物研发全流程加速大模型……一连串响当当的成果使贝芸科技成为极富生命力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2024年天津市雏鹰企业”。

眼下,我国创新药产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AI辅助制药是新药研发的“加速器”,也是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越来越多的企业经历着从“制药”到“智药”转型升级。

据了解,贝芸科技目前正在同步推进9个新药管线,其中一个已完成小鼠体内药效实验,预计明年初就能获得这款新药的临床前候选物分子。“我们按订单做研发,这个项目很快就能交付给药企了。”周晓菲说。(记者 宁广靖)

来源:网信西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