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余杭 | 吴文星:“双减”背景下,加快形成余杭特色的大科学教育新范式

360影视 2024-12-30 10:30 3

摘要: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按照“统筹规划、全员推进、点面结合、优质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统筹区域内的科创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科创教育区域实践,奋力打造科创教育特色学校,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余杭模式”。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教育部门该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升科创教育质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呢?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按照“统筹规划、全员推进、点面结合、优质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统筹区域内的科创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科创教育区域实践,奋力打造科创教育特色学校,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余杭模式”。

本期巡礼,我们一起走进杭州市余杭区,来看看优质的科创教育是如何开展的——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基于区域资源和科技优势,通过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验教学的强化、评价机制的改革、师资培养及科学实践平台的搭建等举措,加快形成多维度、系统化的大科学教育新范式,同时,有效整合了社会各方资源,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赋能余杭大科学教育品牌建设,构建了区域科学教育创新标杆,打造全国性示范效应,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全面融入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成为全域创新策源地的“浙江第一区”。余杭区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示精神,系统谋划全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新时代科学教育新格局,并实施了大科学教育协同计划,奋力打造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区域实践典范,加快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余杭模式”。

●余杭大科学教育现状与优势

1.区位优势:科学教育的沃土

余杭区是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和未来产业引领地,2023年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区,同时,连续3年夺得浙江省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全区科学教育资源丰富,拥有杭州未来科技城、钱江经济开发区、良渚新城三大产业平台及梦想小镇、梦栖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创新创业平台,集聚了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以及浙江脑机交叉研究院、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重要科研机构、重点高等院校、重大科技平台集群。同时,余杭区纵深推进了“鲲鹏计划”等重点人才计划,积极引进了“两院”院士和海外院士、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培育了一批省级科学技术奖。

2.教育优势:科创教育的样板

余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决贯彻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强区战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示精神。

一是创新科学教育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教育领导小组,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格局。依托高校赋能打造区域科创教育平台,强化理论探索和实践提升。统筹规划科创教育顶层设计,建立“标准校实验室—中心校实验室—基地校实验室”三位一体科创教育体系,构建“普及-拓展-探究”课程提升体系、研学拓展体系、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二是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系统架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并向学前段延伸。开设了编程、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科创类课程,举办了科技节、科学家进校园活动,构建科学类赛事体系。

三是建立科学教育资源库,拓展了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学习场域。同时,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类活动,并依托数字化平台,引进更多优质的科学教育课后服务,推动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创新发展。

四是加强科学教师培养,构建了一支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科学辅导员等组成的校内科学教师队伍,并组织开展了系列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科学教师,支撑科学教育高质量开展。

●余杭大科学教育方向和目标

以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为必然要求,余杭区依托现有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集成增效,推动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同时,对标“城市新中心”的新标准,聚焦“余杭好教育”新定位,调动社会力量,以“全国科学教育示范区”创建为目标,以七个方面为主攻方向和目标,推进大科学教育,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了“余杭科创新一代”,打造了全国科学教育新高地。

1.构建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坚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与高中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标准相匹配,整体构建中小学一体发展的“1+N+X”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其中,“1”是国家必修课程,“N”指地方课程,“X”为校本课程(含拓展性课程)。同时,加强教学管理,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并引导和鼓励学校制订实施跨学科、项目化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每年,余杭区都会选出一批“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精品课程和优秀案例。

2.强化大科学教育实验教学

落实学校大科学教育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探究实验室、数字实验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建设,推进“1+1”实验室计划(科学实验室+科创实验室)。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手段赋能实验教学,并定期对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开展情况进行教育督导、动态监测,将科学实验开设率、学生实践参与度、科学教师专职率与培训等指标列入评价体系。同时,通过组织科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设计比赛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开展高质量实践,培养创新思维,激发科学兴趣,形成科学志向。

3.推进大科学教育评价改革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探索评价新路径,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加大科学课程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力度,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真实问题驱动下的跨学科、项目化等学习,强化学科实践,培养深度思维,拓展中小学生科学视野和创新能力。其次,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做好科学教育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的教学研究。最后,推进中考改革和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提高中小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4.拓展大科学教育实践场域

加强学校科学实验室和大科学教育空间建设,打造大科学教育“一校一品”。余杭区推进院士工作站、大科学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共同体等建设,探索“15分钟科教圈”,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等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科学实践阵地。例如,畅通科学家精神“传播链”,通过小手牵大手,打造“小余实验室”家庭科学教育阵地。创新“校宫一体,团教共建”的学校青少年宫建设,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拓宽“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打通科学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5.加强大科学教育师资引培

实施中小学校科学教师(含学校兼职教师、实验员)全覆盖培养,余杭区定期开展培训,争取全国性教育学术团体丰富的资源和项目,通过品牌课程、增量提升、存量提质、智能助推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并搭建研讨交流平台,推广典型工作案例,总结优化改革发展路径,赋能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同时,加强大科学教育名师引培力度,建立科学名师工作室,以此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研员等辐射引领作用,并定期举办中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员)实验技能大赛,激发科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6.实施“未来科学家”培育计划

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模式,统筹谋划全区大科学教育青少年后备人才(英才)早期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人才选拔平台,细化支持措施,推进有序实施,提高培养效率。余杭区举办了年度中小学生科技节、科技创新大赛、科普阅读会等活动。在实践中,以“未来科学家—沈括奖”等评选活动为抓手,持续发现和培养一批拥有科学天赋、心怀科学热情、乐于科学研究的后备科技人才,进而推动各类学校强化跟踪研究和总结,实现在有潜质学生的发现方式、培养路径上取得突破。

7.营造大科学教育浓厚氛围

加强大科学教育宣传推广,营造重视支持科学教育浓厚氛围,突出科普价值引领。余杭区将科学教育纳入“双减”宣传工作矩阵重点任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鼓励区内媒体开设科学教育专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激励中小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深入报道各地各学校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典型事迹,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余杭特色的大科学教育协同计划

余杭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省市关于青少年科学教育文件精神,深刻把握科技教育人才贯通发展的时代规律,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一体化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同时,以支持大科学教育的“黄金”十条政策为保障,统筹推进余杭大科学教育协同计划;有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赋能余杭大科学教育品牌建设。

1.成立一所大科学教育联合学院

成立余杭区大科学教育联合学院,组建大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牵头决策议事。由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高校、科研机构、实验室、区内高科技企业和社会资源支持整合的平台,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覆盖。

2.设立一个科创教育研究所

开展校地合作,进一步深化区教育局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余杭区科创教育研究院项目,升级成立科创教育研究院,下设余杭区科创教育中心、大科创教育评价中心、学生发展交流中心、创新思维训练中心,具体负责大科学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研发、教师培养和展会赛事等的统筹推进和组织实施工作。

3.研发一套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整合全区科学教育资源,系统规划建设区域科学教育“梯度式”课程体系与“探究式”实践体系,建立完善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的大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要求为: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化学习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②提升赛事训练和研学活动的课程属性,打造余杭特色科技活动课体系;

③丰富课程形式,开发适合在课后、寒暑假、学校、家庭等不同时间空间场景实施的课程,让大科学教育课程触手可及。

4.引进一个大科学教育师训中心

引进大科学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开展教师专项培训,赋能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一是专业赋能,大科学教育导师团队担任教师赋能中心专业成长导师,持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二是数字赋能,为教师提供最新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示例,推进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探索;三是实践赋能,建设各类创新应用实验室,让教师能在真实科研实践、技术创新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

5.建立一批大科学教育基地

集成增效,整合区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由省市区科技类场馆,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北航中法航空研究院等重点高校,人工智能小镇、阿里巴巴等标杆企业组成的一批校外科学教育基地,打造区域科学教育“金名片”。

6.组建一批大科学教育导师团队

充分发挥余杭区科学教育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做好大科学教育的“加法”。聘请了由浙江大学、北航中法航空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实验室、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院士、科学家)组成了“以才育才大科学导师”团队。同时,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实践活动,传递科学火种、启迪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引领激励广大师生心怀科技强国梦想,树立科学报国之志。

7.成立一批校企合作示范共同体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余杭科学教育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学校大科学教育的需求和特色,激发区内高科技企业参与和反哺教育的积极意愿,实现“双向奔赴”。余杭区打破科学教育阵地壁垒,组建全区大科学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实行科学教育“一校一企”,实现中小学100%全覆盖,为学生搭建了丰富体验、多元实践的平台。

8.引进一项全国性大科学教育论坛

依托已有合作办学的众多高校资源,联合科技创新、基础教育相关的国家级学术团体,充分借助大科学教育导师团队力量,以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科学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承办全国性、国际性论坛,促进跨省跨区域科学教育典型案例交流,提升余杭大科学教育品牌辨识度。

9.实施一个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制订并完善余杭区青少年大科学后备人才(英才)早期培养计划、余杭区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挥区级大科学教育平台引领作用,联合区内各校构建“体验-通识-探究”横向拓展、“普及-培优-拔尖”纵向提升的矩阵式个性化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组织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组织各类竞赛和展示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探索、项目化学习、国际交流等,拓展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10.打造一系列科创赛事高地

整合各类中小学科技创新竞赛,规范管理赛事的申报、评审与组织,同时积极引入国家级赛事、教育部白名单科创类赛事,深挖区内科学家资源,组织以“沈括”命名的科学类比赛,开展“科技之星”“科学小院士”等评比活动,助力各中小学大科学教育发展。

●结语

未来,余杭将以“全国大科学教育实验区”创建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奋力打造大科学教育的“区域典范”,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育一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夯实基础。

本文作者: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23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吴文星. “双减”背景下,加快形成余杭特色的大科学教育新范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23):5-8.

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