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发文:打招呼比率高达70%,评审机制或迎重大变化!

摘要:目前,国自然项目的评审科学与项目质量,主要依赖同行评议。而在“小同行”专家与项目的匹配度上,比例不足、选配失准是学界共识。数据显示,在近十年的国自然基金评审中,约34%~37%的专家自认为部分熟悉或不熟悉所评议的项目研究内容,这表明参与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

近期,国自然最新发文,针对国自然基金项目评审的“打招呼”现象提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打招呼”现象已成为一种不言自知的现象。”

据数据,2018—2021年基金项目评审期间“打招呼”现象虽有所下降,但“常打招呼”比率仍达8.6%,“偶尔打招呼”比率达64.4%。

减少“打招呼”,国自然提议,这么改!

为了尽可能减少“打招呼”在基金评审中的作用,国自然文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那么,围绕这些“建议”本身,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一下这些“建议”的可行性,或者说,对减少“打招呼”的效果如何?

1、提高指派函评专家质量

国自然建议之一:提高指派函评专家质量。学术水平高的小同行可以准确判断项目是否优秀,并能给出专业的评价,以此缓冲函评阶段的“打招呼”影响。

目前,国自然项目的评审科学与项目质量,主要依赖同行评议。而在“小同行”专家与项目的匹配度上,比例不足、选配失准是学界共识。数据显示,在近十年的国自然基金评审中,约34%~37%的专家自认为部分熟悉或不熟悉所评议的项目研究内容,这表明参与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三类项目函评的专家中,超过1/3的函评专家不是所评项目的小同行专家,随着年份递增非小同行占比呈整体下降趋势,但变化不大。

此外,考虑到评审专家超负荷的任务量,评审专家数量上的“缺口”亟需补足。同时,函评专家质量的提升,仍受限于国自然项目的项目申请、评审周期,要在短时间内为连年攀升的申请项目匹配足够多的小同行专家,目前,还存在较大困难。

2、保密函评专家名单

国自然建议之二:尽可能减少知晓函评专家名单的项目管理者范围,在确保指派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借助智能化遴选指派函评专家方式,可限制甚至完全回避管理者知晓函评专家名单。

这一提议,已经落实到2024年的国自然项目评审实操中。在函评阶段,基金委明确采取诸如提高大同行比例、加强保密管理、AI送审、加大惩罚力度等举措,在提高“打招呼”难度上起到减少“打招呼”作用。此外,在减少“打招呼”作用上,国自然进一步改进会评专家公布制度,今年的年度会评专家名单,已经延后至年底前统一公布。

不可否认,上述“严防死守”措施在提高“打招呼”难度上确时初见成效。只是,单单在评审形式上的“从严”管理,仍难确保学术公平。如此前在《国自然动画片严防“打招呼”,未免too naive!学术公平不应只靠“自觉”……》一文中,提到:国自然“大力倡导”的诸多举措,实则将“学术公平”寄希望于学者“自律”,更多流于“口头”和“形式”,宣传色彩过分浓厚,在实际上并未切中要害。

3、扩大评审专家选择范围

国自然建议之三:特别是对于重点类和人才类项目,可选择海外或港澳台地区专家参与评审。

该建议指出要扩大评审专家范围,特别是针对重点类和人才类项目,可以选择国外(海外、港澳台地区)同行专家参与项目遴选决策。诚然,进一步扩大评审专家库,引进国际化同行参与项目课题评估,确保基金的项目质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费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项目评审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同时,还需考虑到,引入国际同行参与评审,可能会衍生的诸多偏见与新的“不公平”。诸如:国际同行能否适应国自然短平快的项目评审节奏;对非共识性项目课题的公正识别机构偏见、年龄偏见、学派偏见以及利益冲突等因素的掣肘。

4、发展智能遴选会评专家系统

国自然建议之四:尽可能减少因管理者所熟悉专家有限而导致会评专家相对固化的现象。

目前,智能指派、AI送审已经在国自然评审机制中的参与度较高。以本子分配流程来说,学部→科学问题属性→一级代码→二级代码→关键词,利用申请书关键词等筛选智能推荐评审专家,较之人工指派,在效率提升及规避人为因素影响方面均有助益。

但,究其本质,评审机制上的智能指派也只属于程序性公平。在提升评审效率、为评审专家减轻负荷的同时,实现基金的实质性公平,还需在“人的一端”做到隔绝偏见与学术不公的相应规避举措。

5、增加评审专家数量

国自然建议之五:。充分发挥专家集体决策的作用,“冲淡”被“打招呼”专家在集体决策中产生的作用,减少被“打招呼”专家对没有被“打招呼”专家的可能影响。

在国自然“集体决策”上,增加评审专家数量,意味着需要基金委继续吸纳新生的评审专家力量扩充规模,比如今年的评审中,就吸纳不少评审专家参与项目评审。据了解,在今年申请量暴增的情况下,不少“青基”获得者加入了评审“面上”的队伍中。

另,考虑到,基金申请基数逐年激增的现状,未来还会吸纳更多的青年科研人员进入评审专家库。并以此确保基金评审的多元性和科学性,构建青年科研人员培养使用的长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还提出:要“设置科学、合理、可行的评审指标体系”来加强项目评审中的精准性,“用科学的量化评审”来抵消基金评审中的“打招呼”影响。上述措施均系在评审机制上减小“打招呼”的具体举措,以更多量化指标、更多可选择空间确保评审专家的评估结果在客观、专业基础上确保基金“公平”。

资料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也存在类似我国基金项目评审中的“打招呼”现象,但“打招呼”发挥的作用有限,这主要是由于NIH相对完善的制度建设和评审方式在压制“打招呼”现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明确对“打招呼”的惩戒,另一方面则是科学、合理的评审制度确保了项目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防止评审程序流于形式,评审意见流于套话。

写在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蔚青学者注意到本次国自然发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

正如文章结尾所言:“公正性是生命,科学性是根本”,我们不能将视为生命的“公正性”依赖于可变性强的、所谓的“原则性”上。国自然需要将这种“公平性”脱离对人性善恶的椅杖,切实落实到基金项目评审制度中。

今年的化学科学部杰青项目评审会上,窦贤康表示:开展整治“打招呼”顽疾工作,要“遵循‘正面引导、极限防守、严肃惩戒’工作原则,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还将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可见,国自然“评审机制”或将面临重大变动。学术圈的诸位青年学者,还需结合最新政策变动,进一步关注学术圈最新风向,诸多政策变化将会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蔚青学者祝您科研顺利,永远“光芒万丈”!

来源:奇趣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