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去世15年,妻子和3个儿子先后去世,女儿的坚持令人泪目

360影视 2024-12-30 11:56 4

摘要:在演艺圈的璀璨星河中,谢晋犹如一颗耀眼却又饱经沧桑的星辰,他凭借着《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芙蓉镇》等一部部经典影视作品,在导演领域铸就了赫赫声名,收获了百花奖、金鸡奖等诸多令人艳羡的殊荣,成为了无数人敬仰的大导演。然而,在这事业辉煌的表象背后,谢晋的生活却

在演艺圈的璀璨星河中,谢晋犹如一颗耀眼却又饱经沧桑的星辰,他凭借着《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芙蓉镇》等一部部经典影视作品,在导演领域铸就了赫赫声名,收获了百花奖、金鸡奖等诸多令人艳羡的殊荣,成为了无数人敬仰的大导演。然而,在这事业辉煌的表象背后,谢晋的生活却宛如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小路,满是艰辛与磨难,承载着太多旁人难以想象的沉重。

谢晋于 1923 年,降生于浙江上虞的一个寻常家庭。高中毕业后,怀揣着对艺术的炽热向往,他先后踏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以及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为日后的导演之路夯实基础。1948 年,谢晋开启了他的副导演生涯,就此踏上了那条注定不凡却又坎坷重重的导演辉煌征程。

在电影创作的天地里,谢晋无疑是成功的代名词。从独立执导《蓝桥会》起,《女篮五号》《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佳作接连问世,这些作品就像一把把金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扇荣誉之门,让他在演艺圈站稳脚跟,声名远扬。

可谁能知晓,在这光芒万丈的背后,谢晋的生活竟藏着无尽的苦涩。1946 年,谢晋与徐大雯喜结连理,两人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新生活的开启,先后迎来了 3 个儿子和 1 个女儿的诞生。然而,命运却在此刻露出了它残酷的一面,由于谢晋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家中的 3 个孩子都出现了智力残疾,这无疑给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说起谢晋的生活习惯,酒在他的人生中占据了太过重要的位置。打从很小的时候起,酒就悄然走进了他的生活,家中的酒香味似乎从未消散过。往后的几十年岁月里,酒更是如影随形,几乎没有一天缺席。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屋子,谢晋总会坐在桌前,哪怕桌上只是简单地摆着几粒花生米,或是一小块咸菜,他也会习惯性地拿起酒壶,为自己斟上一杯白酒,然后轻抿一口,开启新的一天。而当夜幕降临,结束了片场忙碌的导演工作后,拖着疲惫身躯的他,依旧会找个空闲,再为自己倒上一杯酒,仿佛只有在酒的慰藉下,才能舒缓一天的劳累。

要是家中来了客人,谢晋更是热情得让人有些 “招架不住”。他总会热情地劝酒,似乎在他心里,客人只有和他一同举杯,才算领了这份 “热情”。对于客人而言,若是推脱不喝,那谢晋脸上往往会流露出明显的失望之色,让人为之不忍。

也正因这长期饮酒的习惯,谢晋渐渐陷入了酒精依赖的泥沼,难以自拔,几乎成了一个离不开酒的 “酒徒”。酒,在给他带来短暂放松的同时,却也如同一把利刃,对他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了艰难的境地。

谢晋与妻子婚后的日子,因为他酗酒这个问题,过得格外艰辛。他们共同孕育的四个孩子,成了这个家庭最揪心的存在。女儿谢庆庆作为老大,虽说也受到了轻微的智力影响,但和弟弟们比起来,状况还算相对好一些。

大儿子谢衍,宛如家中的一束光,是唯一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也正因如此,他早早地就扛起了照顾兄弟姐妹的担子,成了家里的骄傲与依靠。

可二儿子谢建庆和三儿子谢佳庆就没这么幸运了,智力残疾如同两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他们身上,也压在谢晋夫妇的心头。这对于谢晋夫妇来说,每一天都是一场艰难的考验,需要付出加倍的耐心与关爱,去照顾孩子们的衣食起居,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穿衣洗漱、喂饭喂药,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谢晋夫妇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们偶尔的情绪波动,或是生病不适,更是让他们心急如焚,整夜难眠。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他们心中那份父母之爱却从未消减,始终坚定地把家庭和孩子们放在首位,默默承受着一切,或许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他们也会疲惫不堪,暗自落泪,但只要看到孩子们的脸庞,那份坚守的信念便会再次燃起。

那个时候,优生优育的观念还未普及,徐大雯常常红着眼眶,满是委屈和不解地问丈夫:“咱们一辈子本本分分,心地善良,身体也没啥毛病,为啥上天要这么折磨咱们呀?” 谢晋心里其实也没意识到这是自己酗酒造成的后果,只是强忍着内心的苦涩,安慰妻子道:“咱们是挺可怜的,可孩子们更可怜呀,他们是咱们亲生的,不管怎样,咱们都得接纳他们,好好照顾他们啊。” 这番话,既是自我安慰,也是对生活无奈的一种妥协,可他们对孩子们的爱,却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举动中,那是一种无需言语描述的深沉情感,在困境中散发着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着这个家艰难前行。

谢晋虽然在影坛闯出了名堂,可经济上的窘迫却始终如影相随。那时拍戏并没有额外的报酬,一家人全靠着固定的工资维持生计。夫妇俩那点收入,要养活四个孩子,本就捉襟见肘,更何况徐大雯还是独生女,双方老人的赡养责任也落在他们肩上,甚至还得雇佣保姆来帮忙照顾孩子们,这经济压力,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1986 年,谢晋执导的《芙蓉镇》在湖南开拍,这本该是值得高兴的事儿,可这背后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当时,每天 4 元的伙食费和 5 元的床铺费,对谢晋来说都算是奢侈了。好不容易拍完,到手的税后收入也就 700 多元。即便如此,谢晋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大部分钱交给了妻子,想着能给家里多补贴一点是一点。

在外面的酒宴上,谢晋会选择茅台这样的名酒,那是他对自己品味的一种坚持,也是在社交场合的一份体面。可回到家中,面对生活的压力,他只能默默换成几毛钱一斤的散装酒。每次看到那廉价的散装酒,他心里或许也会泛起一丝无奈,但想着家庭的负担,也就舍不得在吃喝上多花钱了。

朱时茂就曾多次看到谢晋在片场的窘迫模样,早上就着一杯劣质白酒,吃着一碗廉价方便面,那画面让朱时茂心里很不是滋味,满是不舍和心疼。他也曾想过在经济上帮帮谢导,可无奈自己经济实力有限,实在是有心无力。不过,这份心意却在他心底扎了根,成了两人之间一份珍贵又温暖的情感纽带。

1988 年,谢晋带着对电影的满腔热忱拍完了《最后的贵族》,本想制作一本精美的画册来记录这部影片的创作历程,可资金问题却成了拦路虎,让他愁眉不展。

就在这时,好友潘虹伸出了援手。潘虹为了帮谢晋解决资金难题,答应为上海霞飞日化厂拍摄一则广告。没想到,这广告一经播出,效果出奇的好,霞飞的产品一下子火了,销量蹭蹭往上涨,厂方高兴得合不拢嘴,打算给潘虹一笔丰厚的报酬。可潘虹却一口回绝了,斩钉截铁地说:“我不需要,你们把这笔钱赞助给谢导吧。” 潘虹的这份大度与仗义,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最后,霞飞日化厂赞助了谢晋 1.8 万元。这笔钱对于谢晋来说,意义重大,不仅能让画册顺利制作出来,更重要的是,家里那两个常年看病的儿子,也有了医药费的保障。谢晋得知这个消息时,眼眶湿润了,那里面有感动,有感激,更多的是对这份真挚友情的珍惜,让他在困境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

1991 年,对于谢晋和家人来说,是无比沉痛的一年。寒冬的夜晚,冰冷刺骨,可再冷的天也比不上谢晋夫妇此刻心里的寒意。二儿子谢建庆因病在上海离世,年仅 38 岁。消息传来,谢晋与妻子如遭雷击,痛哭失声,那悲痛的哭声在寂静的夜里回荡,仿佛要把心中的哀伤全都宣泄出来,心如刀绞般的疼痛让他们几乎站立不稳。

那时,大儿子谢衍远在美国工作,为了家庭的幸福在异国他乡努力拼搏,虽有心尽孝,却无奈相隔万里。女儿谢庆庆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和丈夫一起为生活努力着。留在谢晋夫妇身边的,就只剩下小儿子谢佳庆了。

谢佳庆因为智力残疾,没接受过正规教育,好在在上海的一家福利工厂找到了工作。可他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每天上下班都得有人接送,不然很容易在外面迷路。

1989 年 7 月的一天,正值酷暑,天气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那天保姆不知为何没能按时去接谢佳庆,结果谢佳庆在繁华热闹的上海街头走失了。谢晋夫妇得知后,心急如焚,感觉天都要塌了。他们赶忙发动身边所有能找的亲戚朋友,四处搜寻,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都不放过,可找了半天,连谢佳庆的影子都没见着,急得两人眼眶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在这火烧眉毛的紧急关头,谢晋想到了向《新民晚报》求助,本想登个 “寻人启事”,可总编觉得这样效果可能不太好,于是在报纸的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 “著名导演谢晋走失爱子” 的文章。这文章一出来,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全上海的市民都被牵动了心弦,纷纷关注起这件事来。

让人欣慰的是,第二天,一位热心的青年工人发现了谢佳庆的踪迹,赶忙联系了谢晋。当谢晋赶到,看到儿子的那一刻,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谢佳庆手里紧紧攥着工厂发的矿泉水瓶,那瓶水他一口都没舍得喝,心心念念要带回家给父亲喝。谢晋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抱得紧紧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感谢的话,那失而复得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这次经历,让谢晋一家人更加珍惜彼此间的感情,他们深知亲情的珍贵,也更加坚定了要相互扶持,一起面对生活中各种困难的决心。

谢佳庆虽然智力有残疾,但生得高大健壮,身姿挺拔,看着挺帅气,乍一看根本察觉不出异样。不过要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眉毛略显疏淡。这背后,藏着一段让人揪心的过往。小时候,父母经常外出,他只能独自留在家里,盼着父母早点回来。他常常把额头轻轻靠在门上的猫眼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门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期盼的眼神仿佛都刻在了门上,久而久之,眉毛竟也变得稀疏淡了下来,那是孤独与思念留下的痕迹呀。

谢晋和妻子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三个儿子都没能成家立业,没能体验到为人父母的喜悦。每当看到周围同龄人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谢晋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的难受,眼眶总会不自觉地湿润,那股悲凉劲儿涌上心头,久久无法消散。

谢晋的次子和幺子,因为智力残缺,注定与婚姻无缘。大儿子谢衍虽说智力正常,可人生也是充满了波折。年轻时,他到安徽插队,那段艰苦的日子成了他成长路上的重要历练。后来调到杭州市话剧团、浙江电影制片厂工作,生活这才慢慢有了起色。

1983 年,34 岁的谢衍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要去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他却遗憾地错过了一段美好的恋情,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也因此终身未娶。

谢庆庆作为家中智力受影响相对较小的孩子,在 25 岁那年,迎来了人生的一件喜事 —— 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她在上海一家工厂上班,和丈夫郑勉力维持着生活,日子虽然平凡,却也过得充实而幸福。婚后,他们迎来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儿子,取名洋洋。这个小生命的诞生,给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欢乐,成了谢晋心头最温暖的慰藉,也让整个家都多了几分生气。

谢晋对这个外孙那叫一个疼爱,简直视如己出。每到春节,一家人会回到故乡上虞过年。除夕之夜,阖家团圆,院子里满是喜庆的氛围。谢晋总会提前准备好几只鸡,在院子里和小外孙洋洋一起玩耍,追逐着那些鸡,笑声、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在院子里回荡。一老一小的身影,构成了一幅无比温馨快乐的画面,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

2008 年,命运又一次无情地给了谢家沉重一击。大儿子谢衍不幸患上了癌症,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全家人都陷入了绝望。可谢衍是个坚强又孝顺的孩子,他默默地把在美国的房产卖掉,把钱交到了父母手中,还在两份保险的受益人一栏,都填上了弟弟的名字。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才告诉父母自己的病情。

8 月 23 日,谢衍的生命之火在上海熄灭了,年仅 59 岁。那一天,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谢晋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了,一下子仿佛老了十几岁,走路都变得颤颤巍巍的,眼神里满是空洞和悲伤。

痛失大儿子后,谢晋的身体也彻底垮了下来,仿佛被抽干了所有的力气。仅仅过了两个月,到了 10 月 18 日,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导演,终究没能扛住命运的折磨,在上海与世长辞了。谢晋和妻子徐大雯这一生,都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生活的艰辛从未放过他们。在这艰难时刻,刘晓庆伸出了援手,送来了一袋钱,虽然钱的数量或许有限,但那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却给这个陷入困顿的家庭带去了一丝难得的温暖。

丈夫走了,徐大雯只能和小儿子谢佳庆相依为命,互相搀扶着,在艰难的生活中继续前行。他们的日子虽然依旧贫苦,但母子俩彼此依靠,靠着那份亲情的支撑,坚强地面对着生活的风风雨雨。

2016 年 2 月 16 日,寒风凛冽,90 岁高龄的徐大雯在上海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一生,见证了家庭的太多坎坷与辛酸,那些经历就像刻在心底的印记,怎么也抹不去。临终前,她虚弱地抬起手,轻轻抚着女儿的手,目光中满是深情与牵挂,用微弱却又饱含不舍的声音叮嘱道:“你一定要照顾好弟弟。”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承载着母亲最后的心愿,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也是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落在了女儿谢庆庆的心头。

谢庆庆听到这话,泪水夺眶而出,心里满是哀伤与沉痛。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顾好自己的小家,更要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这是母亲最后的期许啊。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把弟弟谢佳庆接到了自己家里。谢庆庆比弟弟大了足足九岁,从那以后,她就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谢佳庆,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

在家里,谢庆庆的丈夫郑先生也特别通情达理,对小舅子谢佳庆关怀备至,很是包容和耐心。每次谢佳庆要出门,郑先生都会主动陪着他,两人相处得很融洽,时间长了,彼此间也有了一种默契。这种家庭氛围,充满了温馨与和谐,让谢佳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变得格外美好。

2022 年 12 月 23 日,又是一个悲痛的日子,谢佳庆在新冠疫情的侵袭下,不幸离世了,享年 66 岁。这消息如同一把利刃,再次刺痛了谢家的心,成了家族历史上最沉重、最悲伤的一页,整个家都被浓浓的哀伤笼罩着。

此时的谢庆庆已经 75 岁了,和丈夫都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的儿子也年过 40,家里时常传来子孙们的欢声笑语。可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去,让谢庆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家族里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在这悲伤的时刻,好在有丈夫和儿子们陪伴在身边,他们用无尽的关爱和温暖,紧紧包裹着谢庆庆,给她受伤的心灵带来了一丝慰藉和安慰。

在亲人们的陪伴下,谢庆庆慢慢试着走出悲伤,继续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天。每到父母、几个兄弟的忌日或者清明节,谢庆庆都会怀着虔诚的心,带上鲜花,默默地前往墓地。她静静地站在墓碑前,眼中满是思念与眷恋,轻声诉说着心底的话语,仿佛亲人们就在身边,能听到她的倾诉一样。她会回忆起一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快乐的、悲伤的、平凡的瞬间,都化作温暖的话语,从她口中娓娓道来,就像在和亲人们唠家常,分享着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份执着的思念,是她对亲人们深深的眷恋,也是她守护家族情感的一种方式,或许在她心里,亲人们从未离去,他们永远活在记忆深处,成为了生活中永不磨灭、无比珍贵的一部分。

来源:民生播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