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大学化学学院的全称为“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两字之差,这大概就是目前国内该领域最好的两所大学。
尽管已经离开学术圈多年,但由于身边皆圈内好友,因此笔者仍时常关注到圈内动态,尤其是母校武汉大学的动态。
2024年,武汉大学在不少领域都做出了非常牛的成绩,比如生物、医学、测绘等,但要说最令人惊喜的领域,非化学莫属。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的全称为“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两字之差,这大概就是目前国内该领域最好的两所大学。
如何衡量一个学院的硬实力?不是看高考录取分数,也不是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排名,最核心的一点是:科研能力。
而要衡量一个学院的科研能力,最关键的是看其顶级论文的发表数量,尤其是以第一单位发表的顶级论文的数量。
化学作为理科类学科,最顶级的期刊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的《Science》,另一个是英国的《Nature》。
这两个杂志的含金量有多高哦呢?很多科研团队努力数十年,也发表不了哪怕一篇。
而在2024年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共发表了4篇,分别为:
7月,雷爱文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Programmed alternating current optimization of Cu-catalyzed C-H bond transformations”的研究论文。
8月,雷爱文教授、李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了题为“Electrocatalytic Reductive Deuteration of Arenes and Heteroarenes”的研究论文。
11月,雷爱文教授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何林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Synchronous recognition of amines in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toward unsymmetrical ureas”的研究论文。
△右一为雷爱文教授
11月,汪成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Ultrahigh–surface area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for methane adsorption”的研究论文。
△右二为汪成教授
笔者查了一下,2024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表了3篇论文。
也就是说,2024年武汉大学超过了北京大学,位列全国第一,即便放眼全球,也令人刮目相看。
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2019-2020年,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3位院士(查全性、卓仁禧、张俐娜)先后逝世,令人无比痛心。
其中,查全性院士是全球电化学泰斗,我们国家的锂电池技术之所以全球领先,离不开查院士等老一辈的努力;卓仁禧、张俐娜院士则是高分子领域的泰斗,为国内材料化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令人欣慰的是,此后周翔教授顺利晋升为中科院院士,如今,雷爱文、汪成等“少壮派”也逐渐扛起了大旗。
15年前,笔者曾与雷爱文教授的学生分到过一个宿舍,当时他的学生对我说:“我们实验室没有人会发6分以下的文章!”
那可是15年前,能有这种觉悟,难怪人家能厚积薄发,这与那些只知道灌水的科研人员简直有云泥之别。
期待,所有科研人员都能以他们为榜样,也期待2025年武大化院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来源:风云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