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回望印尼9.3级地震

360影视 2024-12-30 19:31 4

摘要: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两个板块之间一次大型逆冲型地震。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震中距印尼首都雅加达西北1620千米,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地震发生后海底塌陷引发巨大海啸,海浪高度达30余米,席卷了印度洋沿岸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

2004年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中受灾的城市(图片来源:AFP)

趁着夜色,三十米高的海浪扑向陆地,汽车、房屋、轮船从海边被推进内陆数千米……

这个惨烈的场景描述的便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9.3级地震引发的特大海啸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两个板块之间一次大型逆冲型地震。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震中距印尼首都雅加达西北1620千米,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地震发生后海底塌陷引发巨大海啸,海浪高度达30余米,席卷了印度洋沿岸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此次地震和海啸至少造成30万人遇难或失踪,超过51万人受伤,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计算,对受灾地区的影响深远

2004年印尼9.3级地震海啸传播过程的动画演示(图片来源:海啸的基本概念与常识 温瑞智)

时隔3个月——2005年3月28日,世界还没完全从特大地震和海啸留下的阴影中走出,还是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在此次地震东南方向约200千米的地方,又发生了8.7级的特大地震,导致1300余人死于地震。此次地震同样引发海啸,观察到浪高最高近1.8米,远不及9.3级地震引发的海啸规模大。

追本求源刷新地震海啸发生机制认识

从成因上来说,绝大多数海啸由地震引发。海啸的发生包含3项基本条件:(1)地震必须发生在海底;(2)地震要有足够的强度,能导致一定规模的海底移位和错动;(3)海底的位移和错断在竖向要有一定规模。一般来说,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震级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才有可能引发大的海啸

逆冲地震诱发海啸过程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印尼2004年发生的9.3级地震和2005年发生的8.7级地震均引发海啸,这是在科研人员意料之中的。两次震级都很大,震源机制也相似,都是低倾角、以逆断层错动为主的“右旋-逆断层”。但两次地震引起的海啸程度相差极大,引起世界各国科研人员的关注研究。一方面,2004年印尼9.3级地震震级大于2005年印尼8.7级地震,另一方面,不同的研究者都指出2004年印尼9.3级地震的断层面倾角要大于2005年印尼8.7级地震。不仅如此,2004年印尼9.3级地震的震源破裂时间长达450秒,在这期间,在由南南东朝北北西的破裂过程中,总长度达约1300千米的地震断层的南段(约400千米)的地震矩迅速地释放,而北段(约900千米)则缓慢地释放,从而使2004年印尼9.3级地震具有更长的周期,更容易激发海啸

2004年印尼9.3级地震及其所激发的特大海啸表明,对于特别大的地震及其激发的海啸,地震破裂的动态过程,特别是破裂的方向性,对于海啸能量传播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加深了人们对地震海啸发生机制的理解,也进一步促使世界各国提高了对海洋地震安全的重视。

思患而防✦守护海洋地震安全

在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2005年联合国通过减灾行动纲领《2005-2015兵库行动框架》,提出建立印度洋海啸报警和减灾系统。该系统包括了多台地震仪和多座海平面监测站,能向沿海各国的国家海啸信息中心发送警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四个国际性海啸预警系统,通过整合各国力量,共同监测和预警可能发生的海啸。为了减少海啸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2022年联合国发出“联合国海啸十年计划”的全球倡议,旨在全球范围内提高海啸的快速探测、测量和预报能力,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应对海啸的最新举措

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结构图(图片来源:现代地震海啸预警技术)

近年来,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之下,我国加大了海洋地震观测和研究力度。中国地震局加强海洋地震工作,出台《中国海洋地震观测规划(2023—2035年)》,实施海洋地震观测示范站点建设,融合构建中国海洋地震观测站网,构建海洋地震观测业务体系,全力服务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加强海洋地震观测设备研发应用,初步形成海洋地震速报预警信息服务能力;开展海洋地震构造与地球物理场探测,编制中国及邻区海域地震动参数区划。

江苏省地震局安装在海上风电平台的地震监测仪(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20年过去了,印度尼西亚地震引发造成的伤害还历历在目。悲剧并非不可避免,面对自然灾害,我们要努力寻求避免和减轻灾害的办法,学会兴利避害、与灾相处,切实减轻灾害风险。也许这场地震,就是在警醒着我们时刻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才能无患。

来源:聚焦资讯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