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产业回顾与未来展望

360影视 2024-12-30 18:52 4

摘要: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科技领域一颗璀璨的明星。利好政策接连出台,科技巨头加码布局,众多初创公司涌现,融投资屡创新高,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大事件层出不穷,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科技领域一颗璀璨的明星。利好政策接连出台,科技巨头加码布局,众多初创公司涌现,融投资屡创新高,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大事件层出不穷,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站在2024年与2025年的交汇点上,回顾过去,2024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路径?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将行至何方?

政策持续加持,从业者充满活力

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应用注入了强劲动力。

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十大标志性产品之一,旨在加快其作为高端装备的研发进程,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提升人民生活的质量。该政策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支持,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并积极拓展应用场景。

随着国家级政策的引领,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南京、成都等地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根据各地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优势,制定了针对性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例如,北京市注重吸引顶尖科研人才和技术资源,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市则聚焦于标准化建设和服务体系完善,发布了全国首批涵盖《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与《具身智能智能化发展阶段分级指南》在内的标准文件,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防止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此外,地方政府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以及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各地政府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形成集群效应,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策利好的催化下,不仅国内大型科技企业和传统制造业巨头加大了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入力度,众多初创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构成了充满活力且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可以预见的是,在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之下,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资本热情期待,大额融投资事件频出

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大额融资事件如燎原之火,点燃了市场的激情与期待。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今年内至少见证了60起融资活动,其中明确公布融资金额或规模的案例中,有25起达到了亿元级别,充分反映了资本市场对这一前沿技术及其广阔应用前景的高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亿元级别的融资中,部分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例如,魔法原子、光鉴科技、星动纪元、宇树科技、本末科技、帕西尼感知科技、银河通用、逐际动力和星海图等。特别地,宇树科技与银河通用更是分别完成了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大额融资,彰显出它们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上的强劲实力。

除了私募股权投资外,二级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也表现抢眼,多只股票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证明了投资者对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不仅为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也激发了更多创业者和技术团队投身于这个充满潜力的行业。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2024年的各类大型科技展会和活动中,人形机器人无疑成为了瞩目的焦点。无论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十八罗汉”人形机器人的集体亮相,还是世界机器人大会上27款人形机器人的精彩对决,都展现了这一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研发方面的最新成就,也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里,人形机器人将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社会进步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各方助力人形机器人快速稳定发展

2024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加持,资本市场热情的持续升温,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北京、上海、成都、浙江、安徽、广东等地积极响应号召,相继设立了“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队正式入场,致力于探索和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标准化与产业化进程。这些创新中心不仅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也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搭建了桥梁,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里,人形机器人将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成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

截至2024年底,全球范围内活跃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商业公司已达到约150家,其中超过80家位于中国,彰显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半以上的人形机器人创业企业源自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团队,他们凭借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洞察和不懈追求,正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中坚力量。这种由学术界向产业界的转化模式,既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也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华为无疑是备受瞩目的领军者之一。华为通过联合多类机器人厂商伙伴,积极探索具身智能大-小模型结合方案,并于9月下旬正式启动了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该中心旨在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产线上的广泛应用,解决更多实际难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地位。

与此同时,传统汽车行业巨头如广汽集团、丰田汽车、北汽集团、上汽集团、小鹏汽车、长安汽车以及特斯拉等也纷纷将触角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通过投资或自主研发的方式布局未来市场。尤其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明确表示,特斯拉的长期价值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形机器人业务上,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这一新兴领域的信心,也反映了全球汽车产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调整。

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的共同参与,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政企联动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链生态,也将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实用化,落地场景是关键

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仍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厂商的出货主要流向科研、教育和开发者等专业群体。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部分企业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工厂、活动场所等实际场景中执行任务,标志着该技术正逐步迈向实用化。

尽管人形机器人已经在一些特定环境中展现出应用潜力,但它们在影响生产节拍的关键环节中的作用仍然有限。当前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线的“一头一尾”,比如机器人可以在产业前端搬运上下料,到生产末端进行质检、搬运成品。

然而,在制造行业,尤其是在电子、汽车等领域,需要具备高精度操作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来完成组装、焊接等精细任务,这对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和运动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仓储物流、建筑施工等行业,人形机器人需适应复杂的物理环境,包括不平整地面、狭小空间等,并能灵活应对突发状况。医疗护理、家庭陪伴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应能够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例如根据患者或用户的个人需求调整动作和行为模式。

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人形机器人具备长时间连续工作的能力,以确保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人形机器人要想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顺利过渡,并在未来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需要不断的技术突破,还需要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加入,相信人形机器人将很快迎来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特点:产业深度融合

人形机器人涉及机械、电器 、材料、传感、控制、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被国际公认为是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和制高点。

2024年,以ChatGPT为引领的通用人工智能革命将人形机器人产业推向了公众的视野。但是,人形机器人产业持续繁荣的关键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在软件层面,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与自主性主要依赖于AI大模型、3D视觉技术,以及操作系统、控制算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构成了人形机器人高效执行任务的坚实基础。其中,AI大模型具备庞大的先验知识库、通识理解能力和复杂语义多级推理能力,与人形机器人结合,显著提升机器人的任务级泛化交互水平。

在2024年,科技巨头如特斯拉和英伟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显著成就,进一步增强了机器人的自学与决策能力。例如,特斯拉的Optimus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自主行走,灵活性与稳定性卓越,这主要得益于AI大模型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精确解析。而英伟达推出的GR00T基础大模型通过多模式指令和过去的互动作为输入,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

在硬件层面,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同样受到材料科学、电机技术、传感器等关键组件进步的深刻影响。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驱动电机的效能与节能性,为人形机器人的动力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同时,PEEK(聚醚醚酮)等轻质高强度材料的使用,有效减轻了机器人的重量,进一步增强了其灵活性与运动表现。此外,减速器、传感器、丝杠、空心杯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预测

产业链协同: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成熟的发展模式还没有“跑”出来,因为其中涉及的技术栈、软硬件类型、产品形态、商业模式有诸多的差异化,尚处于“百家争鸣”阶段。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与技术的迭代,人形机器人产业将形成更加协同的产业链网络,促进原材料供应商、部件制造商、整机组装商之间的深度合作。

技术迭代加速:在大脑的智能程度和泛化性未能有效解决之前,量产的人形机器人可能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存在。2025年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将加速突破,不再是“唱歌、跳舞”的玩具,而是能真正“干活”的工具。

商业化挑战:虽然商业化落地仍有障碍,但是我国丰富的产业生态和消费场景、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以及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提速等优势,给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2025年,企业可能偏向放弃“通用人形机器人”,而对机器人进行专业化、场景化的改造。例如,针对医疗领域开发具有精准手术辅助、康复护理功能的机器人;针对教育领域打造互动式教学、个性化辅导的智能助教。

场景应用:人形机器人将越来越多地从炫技走向场景操作,2025年或将是人形机器人走向场景应用的起点。

未来产业化会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机器人在半开放的场景做一些半结构化的工作;第二阶段是更加泛化的商用场景;第三阶段才是真正走入家庭。

成本控制与优化:回想小米2022年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时,雷军曾透露,每台成本大概六、七十万元。2024年5月,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款名为Unitree G1,基础款售价仅为9.9万元。特斯拉透露Optimus的预计售价会在2万美金以内。成本控制与优化对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进程至关重要。企业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优化生产流程,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时间成本。

国产零部件迎来新机:为了配合实现降价目标,机器人厂商们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寻求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寻求增加国产化器件替代率等。截至2023年,中国已累计申请6618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成为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量产元年将至:车企和科技大厂与机器人供应链在软件、硬件、研发和销售等方面存在高度重叠。而随着头部公司的陆续入局,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也将显著加速。马斯克预计,2025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量产千台级。

AI新时代,行业活动不可或缺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联合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车与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以及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等行业组织,2025年3月7日在天津召开“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此次大会不仅是展示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的平台,也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与会者将就前沿技术、产业链协同、应用场景探讨、社会影响及法律伦理治理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旨在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行业的发展,期待你我的参与!

活动详情可咨询:

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接受各项商务合作,包括但不局限冠名、宣讲、展览展示、彩色广告等,欢迎大家垂询具体合作方式。

来源:瞎搞制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