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 是一种新型的高校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360影视 2024-12-30 23:00 3

摘要:通常是高校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行业需求或核心素养,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而设立的小型专业教育项目。它不是一个完整的传统专业,而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深度聚焦和精炼学习。

"微专业"是一种新型的高校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

定义与性质

通常是高校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行业需求或核心素养,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而设立的小型专业教育项目。它不是一个完整的传统专业,而是对某一特定主题的深度聚焦和精炼学习。

课程精炼集中:一般由几门紧密关联的核心课程组成,课程数量相对较少,通常在 5 到 10 门左右,总学分一般在 10 到 20 学分之间,学制较短,有的可以在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完成学习。

跨学科融合:往往跨越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数字媒体技术微专业可能会融合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传播学等多学科课程。

培养目标

针对性强:主要针对特定的职业岗位或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快速提升就业竞争力或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大数据微专业,就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大数据分析、处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大数据相关工作。

拓展专业素养: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养的机会,让他们在主修专业之外,能够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领域知识和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学习模式

灵活性高:学习形式较为灵活,既可以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可以是完全线上教学,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部分高校还允许学生在主修专业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修读微专业课程。

实践导向: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常会设置实践课程、项目实训、企业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智能制造微专业会安排学生到相关制造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实际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的调试和运营。

证书与认证

学生完成微专业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要求后,一般会获得学校颁发的微专业结业证书或学习证明。有些微专业还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学生通过考核后可获得相应的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认证,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该领域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灵活、高效、针对性强的学习途径,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以下是部分开设微专业的高校:

清华大学

数据科学与思维微专业:课程包括 R 语言编程、统计推断等。

人工智能微专业:涉及编程设计、机器学习等基础应用知识。

北京大学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需修完 4 门课程,共计 10 个学分,助力学生获得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能力及应聘的基本条件。

北京林业大学

自然教育微专业:课程有自然环境解说、遗产保护与传承、自然教育资源学等 11 节课。

人工智能微专业:包含编程设计、机器学习等基础应用知识。

碳中和与智慧环保微专业:具体课程暂未提及,但也是学校重点开设的微专业之一。

中国传媒大学

数字新闻与社会创新微专业:聚焦于数字新闻领域的创新实践与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

短视频与数字文化传播微专业:课程涵盖短视频制作、数字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等。

传媒产业投融资微专业:主要教授传媒产业的投融资策略、财务管理等知识。

北京服装学院

时尚影视制作微专业:结合时尚与影视制作,培养学生在时尚影视领域的专业能力。

AI 数字产品开发微专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产品开发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相关开发技能。

山东大学

自 2018 年推出全国首个 “古典文学” 微专业以来,相继推出了 “医学数据学导论”“健康大数据理论与技术” 等课程,微专业目录已经扩容两次,课程总数达到 47 个,涵盖课程近 500 门。

武汉科技大学

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微专业,设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医学、创新创业管理等 5 个方向。

浙江大学

与复旦大学等 6 所高校,联合国内人工智能头部科技企业推出 “AI+X” 微专业,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开始学习我国自主研发的编程平台,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力量。

浙江传媒学院

开设 “人工智能新闻” 微专业,课程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等 5 门主干课程。

华南理工大学

立项建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 8 个微专业,每个微专业包括 4-5 门核心课程,学生修满学分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校授予的微专业合格证书。

南京邮电大学

依托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当下科技革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首批开设了 12 个微专业,分别为脑机接口与智能工程、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工程、智能时空信息与大数据、设计思维与敏捷管理、数据科学与智能商务、数字贸易与商务智能、人工智能语言与翻译、智能 + 教师教育、智慧社会工作。

南开大学

推出首批 16 个微专业项目,拓展学生 “跨界” 学习路径,支持学生多元发展,于 2024 秋季学期正式开班。(彦论)

来源:智能制造万里行ACI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