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四种写法

360影视 2024-12-31 00:02 4

摘要:客观性是学术写作的基本特征。作为推导研究问题的必要环节,文献批评也应保持客观。为了体现客观性,很多作者都知道在文献批评环节使用引用。这固然很好,但有时使用了引用的文献批评,别人读起来也并不觉得客观,出现“形式上客观,内容上主观”的现象。如何保持文献批评内容客观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客观性是学术写作的基本特征。作为推导研究问题的必要环节,文献批评也应保持客观。为了体现客观性,很多作者都知道在文献批评环节使用引用。这固然很好,但有时使用了引用的文献批评,别人读起来也并不觉得客观,出现“形式上客观,内容上主观”的现象。如何保持文献批评内容客观?这里有4种操作方式。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 限定研究范围

文献批评内容客观,意味着要就事论事,不能泛化,这就需要限定研究范围。即明确指出,自己的文献批评是针对特定范围的文献或研究而言的,不是对整个领域研究现状的泛化点评。限定研究范围的“范围”,可以是时间范围、地理范围以及研究类型的范围等。其中,选择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可以确保文献批评的时效性和相关性;某些情况下,需要考虑特定地区的文化、社会或经济背景,因此限定地理范围可以提高文献批评的针对性;选择与自己的研究类型相似的文献进行批评,则有助于确保文献批评的一致性。

这里以限定时间范围为例展开说明,作为示例的范文是《近代丝路与中亚地缘:民国时期的新绥线》(《青海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该文的文献批评,先说“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新绥驼路和新绥公路的勘探与运输情况”,又说“近来,高月超越事件本身的研究,将其放在20世纪30年代内地与新疆间的交通开发背景下,确定了这条路线对西北交通和边疆治理的重要性”,最后说“本文拟利用民国时期……,试图从长时段系统厘清新绥线的发展过程,……还原其社会、地理和历史图景,并探讨该路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和经济作用”。

就该文而言,“限定时间范围”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到一篇前沿文献上。即范文发表于2020年,而文献批评环节提到的高月的论文,则发表于2018年。后者是前者的前沿文献,前者的文献批评建立在前沿文献基础之上。二是,范文从上述前沿文献中,发现了“这条路线对西北交通和边疆治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前沿文献“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段,扩展至到整个民国时期,从而推导出自己“试图从长时段系统厘清新绥线的发展过程”,以及探讨“该路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和经济作用”。

二、 体现对比分析

这里的“对比分析”,是指对比不同的已有文献,揭示已有文献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而不是不加区分地全盘否定。“体现对比分析”之所以有助于保持文献批评内容客观,是因为:对比分析通常关注不同文献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发现不同文献各自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正因为其优势或劣势是比较而言,而非绝对处于优势或劣势,所以这样表述的文献批评就更客观。且因是比较具体文献而得出的,所以文献批评本身内容翔实而不笼统。这反过来,又巩固了文献批评的客观性。

以《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为例。在综述房价泡沫测度方法时,作者说“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指标法、统计检验法、模型法。关于指标法,作者的评价是“计算简便易行,但指标统计口径和临界值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主观性较强”。关于统计检验法,作者的评价是“尽管统计检验法比指标法更客观,但Hott and Monnin(2008)利用ADF、KPSS、PP等方法对……进行泡沫检验,发现使用不同检验方法,其结果并不一致”。对于以上两种方法,作者还认为“统计检验法与指标法均无法计算住宅基础价值,对泡沫水平的测度未严格遵循房价泡沫的定义”。上述文献批评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且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通过对比不同文献而分析得出,因此内容是客观的。

三、 避免过度简化

文献批评不客观的一大表现,就是过于绝对,将复杂的研究问题简化为单一的原因或结果,无视研究的多维度和复杂性。因此,文献批评要想保持内容客观,就得设法避免过度简化,特别是考虑研究的背景性、情境性和条件性。

以《中国城镇家庭储蓄率之谜——基于年龄-时期-组群分解的再考察》(《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为例。该文引言部分首先提到西方的“生命周期假说”,之后列举了国内国外发表的两篇论文,并提出疑问:“为什么以上两篇论文所得到的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都不是生命周期假说所预测的倒U型?”上述疑问,显然不能只以“西方理论不适用于中国”作答,而需要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该文文献批评环节的其中一项内容是,“Rosenzweig and Zhang(2014)、李蕾和吴斌珍(2014)所强调的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对此现象的解释力相对较弱”。

该文为什么既有文献里的“老年长辈”和“成年后代”因素的解释力相对较弱?这是因为它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家庭储蓄率-户主年龄曲线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显著转变,由倒U型转变为正U型。那么,1996年前后发生了什么?原来,当时我国高校收费进行改革,家中大学生和高中生人数影响中年户主家庭的低储蓄率。该文之所以能得出上述文献批评,很大程度是因为作者将关注的变量细分为年龄效应、时期或年份效应、组群或队列效应等,并认为它们可能对某一变量有着显著影响,进而认为有必要区分这三者的不同影响。这其实就是在避免过度简化,考虑到了研究的复杂背景、不同情境和具体条件。

四、 考虑“本文局限”

任何时候论文文献批评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找出已有研究的局限性,进而推导出自己的研究。从写作的角度说,没有人比文献作者更熟悉文献本身的亮点和不足。从发表的角度说,任何作者都希望自己的论文无懈可击,但绝对完美的论文并不存在。只不过,有的作者选择在文中如实告知自己研究的局限性,有的作者选择不提罢了。

公开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如果在文中明确交代了自己的研究不足,也就意味着:这些“不足”是经过作者和期刊编辑确认的,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外人强加的。有了这样的“研究不足”,其他论文展开文献批评也就有了现成的素材。因此,考虑“本文局限”,可以确保文献批评内容客观。这里以两篇论文为例展开说明。一篇是《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模型与案例检验》(《中国农村观察》2021年第5期),另一篇是《农业领域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农民合作社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24年第3期)。

第一篇论文在“研究展望”环节指出,“应当承认,本文的理论视角虽然比较前沿,但略显单一。要想系统地提升“合作社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普适性和有效性,则寄希望于未来关于“带头人企业家精神”的学术探索,在本文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必要的实证数据、数理统计与理论建模,以及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层次的验证分析”。第二篇论文在引言部分,一方面将第一篇论文作为代表性文献纳入文献梳理环节,另一方面在文献批评环节指出,“已有研究……缺乏专门针对农业领域企业家精神的分析。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产业,‘靠天吃饭’的特点使农业相比工业有着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罗连发等,2022),这导致部分企业家退出农业生产经营。因此,仅用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来分析农业领域企业家,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农业领域企业家进行长期农业投资的动力和生产决策的动机”。

从字面上看,第二篇论文的文献批评,显然是从第一篇论文自爆的“本文局限”中得到了启发。即第二篇论文里的“仅用……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来分析农业领域企业家,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对应着第一篇论文说的“本文的理论视角虽然比较前沿,但略显单一”。

五、 小结

以上就是文献批评保持内容客观的4种操作方式。其中,前三者操作大家可以重点关注,第四种操作则有条件限制。也即,很多作者忌讳公开自己的研究局限性,不愿意在论文中自我陈述研究不足,也不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在这种情况下,第四种操作就变成一种碰运气的概率事件。如果文献本身没有说明自己的研究,我们就应当回到前三种操作,从中任选其一展开文献批评。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4.12.16)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