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患病率只是数字,关键是父母及心理老师如何成为守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联盟”?

360影视 2024-12-31 10:33 3

摘要:社会大众容易混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导致很多人误以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很高。

本文字数约:5991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帮助青少年解决实际难题,才是最关键的

02、别过度鸡娃,也别快乐教育,父母该咋办?

03、心理老师如何深入而高效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01、帮助青少年解决实际难题,才是最关键的

最近,国家卫健委公布:

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

此前网络上流传的“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高达15%-20%”其实是谣言。

社会大众容易混淆“抑郁情绪”“抑郁症”的区别,导致很多人误以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很高。

不过,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真的只有2%吗?也不见得。很多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暴露和重视。

比如,最近网易新闻拍摄了一条公益纪录片,非常真实地记录了一所县城中学有很多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了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普通大众也容易混淆“抑郁障碍”与“抑郁症”这2个概念。

在现行最权威的诊断标准之一、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下简称“DSM-5”)中,“抑郁障碍”其实是一个大类,它含有7种障碍:

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

经前期烦躁障碍;

物质/药物所致的抑郁障碍;

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碍;

其他特定和未特定的抑郁障碍。

国内精神科大夫在临床中诊断的“抑郁症”,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即“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简称MDD)。

点开可查看大图

但是,大众理解的“抑郁症”往往包含了“抑郁障碍”中的其它类型。而且,有的青少年罹患的其实是双相障碍,但身边的人以为ta得的是抑郁症。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大众感觉“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比官方公布的数据更高。

其实,国内青少年抑郁症的真实患病率到底是多少,这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此图为AI生成

这个数据无论是高是低,为人父母者、学校的老师、尤其是心理老师都应该重视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尽快形成共同守护“联盟”。

部分儿童、青少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甚至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不得不休学在家。

用网络语言来说的话,他们就像是“受伤的天使”,已经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

此时,我们再盯着国家宏观的数据其实没有意义,更应关注的是要解决孩子的实际难题,尽快帮助他们回到学习、成长的正常轨道。

02、别过度鸡娃,也别快乐教育,父母该咋办?

绝大部分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盼着孩子将来成人成才,获得稳定、幸福的生活,甚至成为对社会有大贡献的人。

再加上目前社会上的竞争比较大,如果孩子不具备真正的能力,将来能不能过上相对满意的生活,确实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所以,很多家长带着对孩子未来的希冀、也带着焦虑,忍不住加入“鸡娃”大部队,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给孩子安排了满满当当的辅导班及学习任务。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这可以理解。我个人也从不反对“鸡娃”,反而很赞成每个人都应该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鸡”自己,不断自我提升。

但问题是,如果父母“鸡娃”就是一味追求学习成绩,最终很可能导致孩子不但不能成人成才,还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

首先,如今已经进入了AI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孩子目前在校园中所掌握的知识很可能会被淘汰,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将来的社会。

当然,很多父母也知道这一点,很多读书时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其实用不上。这些知识最大的用处往往只是用来获取学历,是好学校的敲门砖。

而更加关键的是,如果孩子其实学得很痛苦、很压抑,父母还一味软硬兼施的话,孩子很快会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孩子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抗拒上学,甚至出现自残、自伤、觉得活着没意义,这都是孩子出现严重精神心理问题的信号!

大部分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就经历了这个过程。

可孩子出问题后,很多父母还是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

他们不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不反省自身“鸡娃”的方式方法,反而完全外归因,怪老师、怪学校、怪国家制度:

“都是老师太严厉了,学校的制度不完善,不照顾孩子的感受”;

“都是国家的教育制度不科学,把孩子逼成这样”;

“现在这个社会太内卷了,都把孩子卷成什么样了”……

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归因模式,希望这些父母要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如果父母遇事就完全外归因,很容易出现人格障碍,对自身、对孩子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还有些父母不愿意“鸡娃”。他们看到很多孩子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甚至最终轻生,他们很心疼,并由此暗下决心:

“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也走上这条路,我一定不能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

“我一定不让孩子参加内卷,只要孩子心身健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就可以了。”

这些父母重视孩子的精神心理健康,这个意识是非常好的。

但如果他们不具备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就很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采取不科学的“快乐教育”。

毫无压力的成长环境和压力太大的成长环境,都一样有害。

如果孩子从小就光凭快乐、喜好来做选择,一直活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他们会严重缺乏自律、努力、上进的意识,将来很可能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这就像“温水煮青蛙”,当孩子面临巨大的竞争时才意识到要努力,这时候再追赶就非常吃力了。孩子会遭受严重的打击,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也很高。

而且,当他们习惯于躲在自己的舒适区以后,他们遇到问题会逃避,不但不积极提升自己,反而会躺平、啃老、一味享乐。恐怕这也不是父母们想看到的结果。

过度“鸡娃”、过度“快乐教育”都不值得提倡,那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

此图为AI生成

第一,“鸡娃”的前提是孩子要心身健康,而且要知道“鸡娃”的最终目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越挫越勇的逆商!

就算孩子目前的学习成绩看上去很优秀,可要是他们的心身被压垮了,或者濒临崩溃了,这种外在的优秀也是难以为继的,而且还会出大问题。

很多考上了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孩子不堪压力,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跳楼自杀。

很多成绩异常优秀的学子其实有重度人格障碍,极度自私、自恋、偏执,甚至有暴力倾向,“弑母案”的北大学子吴谢宇、“杀妻案”的清华学子陈立人等就是典型例子。

所以,父母要先保证孩子的心身健康,学习成绩可以慢慢追,但如果因为心身崩溃而酿造悲剧,那是再也无法挽回的了!

而且,在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如此。

父母要懂得引导孩子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这才是孩子参与社会竞争的核心因素。

比如,学习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成长任务之一,遇到学习难题时,父母要引导孩子积极自我反省,思考解决的办法并采取行动,在这个过程中锻炼逆商。

如果高逆商锻炼出来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且,父母要掌握精准心理学知识和真正科学、有智慧的育儿方式,避免在无意间对孩子造成病理性记忆。

父母还要懂得识别学习障碍、精神心理症状,在孩子出现问题的苗头时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父母尤其要留意“微笑型抑郁症”,这是导致很多青少年突然自杀的真正“元凶”!

第二,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学得更轻松,甚至具备良性的“学习上瘾”状态。

现在孩子要掌握的课本知识,确实比父母这一代人过去学的更难、更多,竞争确实是更激烈了,对孩子的挑战也更高了。

不过,现在的学习资源也比过去更加丰富,父母和孩子都更容易获得。

所以,父母不要一味抱怨现在孩子学的知识很难,孩子学得很累,而要思考如何让孩子学得更轻松、更高效。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在学习时,情绪是比较愉悦的、平静的,甚至最好是高兴的、兴奋的。这是一种良性的“学习上瘾”。

很多被人们誉为“天才”的名人,比如世界首富马斯克、爱因斯坦,他们就是在无意间塑造出了“学习上瘾”状态,吸收知识、融会贯通的效率非常高!

有些“学霸”“学神”学得轻松,成绩好,还有时间拓展兴趣爱好,心身也很健康。

这些孩子不是“天生就是读书的料”,而往往是从他们出生开始,他们的父母就懂得引导孩子建立高效的学习状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引导孩子掌握“数、理、化、生”等学科基本的逻辑思维,这是孩子塑造科学素养、学术素养的基础。

第三,父母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能力及智慧,积极改善家庭氛围及亲子关系。这一点对于有人格异常的父母尤为重要。

有些父母在事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容易出现自以为是的偏执型人格异常,或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异常等等。

他们认为自己的方法和观念就是对的,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他们往往也不懂得尊重伴侣,夫妻间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下,很容易会出现恐婚、恐育心理,甚至有继发性的同性恋倾向。

第四,父母要懂得与时俱进,提升对人性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解,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又或者文理分科、选大学专业时,父母要能够在这些方面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一方面,父母了要了解“人性三原色”——、、,以及现实社会的运行规则。

父母看清这些规则之后,看待事情会更透彻,内心更淡定,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处理在人际关系社会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父母要积极了解前沿的新闻时事、科技信息等等,看清社会的发展趋势,帮助孩子在AI时代选对赛道,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03、心理老师如何深入而高效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如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非常严峻,很多心理老师也感到压力很大,而且有很强的无力感和职业倦怠感。

因为,很多心理老师所掌握的心理学技术与理论非常低效,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障碍。

心理老师在学校中也经常被“边缘化”,是学校中无关紧要的角色,难以得到学校领导、其他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可。

所以,很多心理老师容易陷入精神内耗中,缺乏职业成就感,很想换行。这又会导致本来就很薄弱的学校心理老师资源进一步被削弱。

其实,“危机”背后往往藏着“机遇”。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严峻,这正是心理老师实现较大的提升及突破,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大机会。

心理老师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

此图为AI生成

第一,心理老师要清楚地看到,国内外主流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是非常低效的,因此要学会跨学科,掌握精准心理学知识,甚至是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很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能给予来访者陪伴、情感支持,也会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束手无策。

这是国内外现行心理学的巨大局限,心理老师要看清这一点,学会“破框而出”!

在进修和学习时,心理老师应有意识地学习科学、高效的精准心理学知识,还要掌握部分“精神医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别及应对学生出现的精神心理症状。

心理老师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再结合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学生们愿意接受的课堂教学方法,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加强他们的自我觉察意识和能力。

这是一个跨学科学习、融合和应用的过程。

第二,学习障碍、人际矛盾是青少年群体的两大难题,心理老师要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

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低、成绩上不去,学得非常痛苦、吃力,这往往就是后天形成了学习障碍。

心理老师应该掌握学习障碍的知识,了解形成原因、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

我们曾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详细分析过学习障碍的原因。

如果心理老师能帮助学生从“学渣”逆袭为“学霸”,学校领导、其他老师、家长、学生都会对心理老师“刮目相看”。

心理老师的实力能被看到,被认可,从而脱颖而出。

有些学生未出现学习障碍,心理老师也可以引导他们塑造出高效学习的状态,甚至是良性的“学习上瘾”,帮助学生学得更愉快、更轻松。

至于很多学生都曾遭遇的“人际矛盾”问题,心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比如人际交往中的“三大法则”——黄金法则、反黄金法则、白金法则。

学生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切忌抱着不理性“反黄金法则”的心态,即“我这样待你,你也要这样待我”。

我们要对上文提及的“人性三原色”有深刻的认识,对别人善良是我们自身的选择,但我们不能要求、期待别人会同等地对待我们。

否则,我们很可能陷入深深的失望和心理失衡中。

青少年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更适合采取的是黄金法则,即“你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

心理老师可以引导青少年用礼貌和尊重的方式与别人相处,做好自己、无愧于心就行了,别人如何对待我们,这是TA们的权利,我们不必强求。

心理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

人际交往的最终目标不是成为“社牛”、得到每个人的认同;

相反,理想的人际交往目标是学会“向内求”,对于外界的评价及声音做到理性对待、“宠辱不惊”

第三,心理老师可以联合学校、家长以及当地的精神科,建立起“二级预防”体系,在学生刚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帮助他们系统化地解决。

“二级预防”指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疾病的形成初期及时干预,控制疾病的发展,避免孩子偏离成长轨道。

心理老师要懂得精神心理领域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本质都是同一回事;

它们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是病理性记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家庭及校园是学生待得最多的地方,如果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心理障碍,说明他们在原生家庭和校园中形成了很多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

所以,心理老师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后,要引导家长务必高度重视,甚至要教家长学会“自我家庭治疗”,解决家庭系统上的问题。

心理老师还要识别学生是否遭受过来自校园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校园欺凌、被老师不当惩罚等等。

如果有,心理老师要积极跟老师、校领导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必要时还可以让受害学生与施害者隔离开,避免再遭受心理创伤。

如果心理老师发现学生出现了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尤其是幻觉、妄想,那更要及时督促父母带孩子到精神科就诊,避免发生悲剧。

也就是说,心理老师不但是“哨兵”,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心理老师还是促进各方紧密合作的“统筹者”,让学校、老师、家长、甚至是当地的精神科医生都参与进来,一起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对于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焦虑、甚至因此精神内耗的学生,心理老师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长远的人生规划,更好地适应AI时代。

心理老师还要懂得引导学生具备越挫越勇的逆商,从困难及挫折中及时复盘,提升自身的不足,实现螺旋式上升。

要实现以上这几点,确实很不容易,对心理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可这是新时代对心理老师提出的要求,心理老师也必须迎难而上,具备积极努力的心态。

如果心理老师能做到以上几点,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肯定会明显下降,祖国下一代的心身更加健康、学习能力更强。

学校心理老师这个角色不但不会被“边缘化”,还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跟主科老师和班主任一样重要,收获巨大的职业成就感!

来源:晴日精准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