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鳌山湾畔的“追鸥人”:摄影爱好者衣思森的海鸥专属记录之旅

360影视 2024-12-31 10:37 4

摘要:人物名片衣思森年龄:67岁身份:即墨区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是一门充满魅力和创意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故事的工具。未来,我将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用丰富的产品传播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物名片

衣思森

年龄:67岁

身份:即墨区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

摄影是一门充满魅力和创意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故事的工具。未来,我将持续学习和不断创新,用丰富的产品传播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衣思森

冬季,是鸟儿迁徙的季节,也是鸟类摄影师们最忙碌的时候。退休教师衣思森是即墨区鳌山湾畔最早一批“追鸥人”之一。日前,青岛早报记者听衣思森讲述了其40余年的摄影人生,特别是近10年来逐鸥而行的“追鸥”故事。从爱好到专业,拍下上千张海鸥照片的他,用一幅幅动人心魄的飞鸟影像,为自然科普和动物保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衣思森镜头下的鳌山湾畔“鸟浪”。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海水,蜿蜒的步道,深冬的青岛蓝谷人才公园景色迷人。早晨7点多,晨曦微露,衣思森已带着相机来到公园中寂静的海滩上,想要拍下海鸥在朝霞中飞翔的灵动身影。

上午9时,太阳高高升起,浩渺的大海披上金纱,橙黄的暖光与冷调的海蓝背景碰撞,勾勒出梦幻的轮廓。不多时,一群海鸥闯入这片天地,只见它们舒展双翼,在空中灵动飞舞。起初,海鸥三两成群地低空盘旋,尖喙不时轻掠海面,姿态轻盈,带起一圈圈涟漪。随后,海鸥越聚越多,大群海鸥在波涛之上振翅高飞,队形变幻莫测,时而排成“一”字形,仿若银矢齐发;时而聚成不规则的云团,恰似雪浪翻涌,嘹亮的鸣叫声划破天际,场面壮阔无比。见此情景,衣思森既紧张又激动,他迅速调好焦距,追随着海鸥的轨迹,连连按动快门。“拍照片时,我都能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他告诉记者。

运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抓拍特写,衣思森精准调控着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应对海边复杂光线,捕捉着海鸥高速飞行、灵动姿态的清晰画面。在他的镜头里,海鸥的每一根羽毛都分毫毕现。

衣思森的“追鸥”故事,要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

上世纪70年代末,初为人师的衣思森,被校园里朝气蓬勃的氛围所感染,看着学生们天真无邪的笑靥,他心底萌生了一个想法——用影像定格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然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架相机对于刚参加工作的衣思森而言,是一件奢侈品。两年后,他终于用辛苦攒下的积蓄买回一架简易单速快门相机。如今看来,这架相机过于简陋,甚至没有配套的暗箱,但它却帮衣思森打开了通往影像世界的大门。家中空置的小屋成为他的简易“摄影工作室”。

就这样,迈入摄影世界的衣思森,白天为学生授课,课余时间手持相机记录下校园生活的精彩瞬间;晚上回家,匆匆扒上两口饭,便一头扎进他的摄影小天地。拍照、洗印流程虽不复杂,但对于刚接触摄影的他来说却充满挑战。初次冲印时,望着那些成像模糊、画质粗糙的黑白照片,衣思森心中并未感到失落。在他看来,每一张照片,都是自己心血的结晶,承载着校园的欢声笑语。

此后,在黑白照片的天地里,衣思森开始不断探索。从简易相机起步,到折射相机,再到更为专业的单反相机,每一次设备更迭,都是技艺与热爱的双重沉淀。20世纪80年代,彩色胶卷开始普及,斑斓的色彩赋予了画面全新的生命力,衣思森迈进绚丽的光影新篇,捕捉着更为多元的校园风貌,记录着时代浪潮下校园的点滴变迁。

从壮丽的风景照到神态入微的人物照,衣思森宛如一位“情感捕手”,精准定格每一抹真情实感。这般用心创作,让他的声名不胫而走,在彼时的鳌山卫摄影圈崭露头角。1995年,身为教师的衣思森迎来一项重任——为鳌山卫镇政府“迎国庆鳌山卫改革开放成果展”进行拍摄。

他跨上摩托车,一个月里奔波在全镇的各个角落,村庄里的质朴生活、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镇村工厂的蓬勃朝气,都被他一一收入镜头。由此,衣思森的摄影风格悄然转变,以往侧重于人物刻画的他把镜头对准纪实大场景。新生事物如春笋拔节,家乡面貌日新月异,他用相机忠实记录着,以一帧帧画面见证鳌山卫的辉煌蜕变。

2011年,儿子送给衣思森一台佳能数码单反相机。数字化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为衣思森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17年,退休后的衣思森购入了一架更为专业的单反相机。他漫步于城市的幽深巷陌,探寻岁月沉淀下的烟火故事;投身自然风光的怀抱,捕捉四季更迭的绮丽诗画;融入民俗活动的热闹浪潮,定格传统民俗的鲜活风姿。一次偶然的机会,衣思森来到鳌山湾畔游玩,那天,朝阳给海面铺上金纱,一群海鸥欢鸣着从空中掠过,身姿舒展自由,他的心瞬间被俘获。自此,衣思森立志要做海鸥的“专属记录者”。

想要拍下身姿灵动的海鸥,难题接踵而至。不熟悉海鸥的习性,他就向老渔民请教;光线复杂,难以捕捉清晰的画面,他熬夜啃摄影教程,在沙滩上反复试验参数。有一回,衣思森为抓拍海鸥群的大迁徙,提前一天在海岛上扎营。半夜暴雨突袭,帐篷被大风吹得摇摇欲倒,他抱紧相机,满心都是期待。终于,晨光破晓,铺天盖地的海鸥来了,他迅速按下快门,眼中泪光闪烁。时光荏苒,他用上万张图片定格了海鸥在鳌山湾畔交配、育幼、捕食、争斗等的珍贵瞬间。

近10年来,衣思森每年都会坚守与海鸥的“约定”,到海边拍摄海鸥,并观察它们的一些活动规律。2022年,在即墨区老摄影家协会承办的“灵山街道迎二十大摄影展”上,衣思森斩获第二名,目前已有16幅作品获《新即墨》选用刊发。而在短视频与电视短片等新兴媒体传播领域,他如今也已初窥门径。回首往昔,衣思森这一路从困窘中起步的摄影之旅,是热爱冲破物质枷锁的奋斗史,更是用影像书写生活、见证时代的浪漫诗篇,那些或模糊或清晰的照片,串联起过往岁月,成为最珍贵的精神宝藏。

生活中向来勤俭的衣思森,为了摄影设备常常“一掷千金”。为精准记录城市的发展变迁,他入手了高级单反相机,搭配各种镜头,还买了航拍机与摄像机。衣思森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摄影经验,“摄影创作,第一次现场拍是侦查,第二次拍是初选,第三次才出片。”5年前,为捕捉“海上生明月”的画面,他购置了长焦镜头,然而这幅构想中的佳作至今仍未完成,季节更迭、天气变化等诸多因素,让每一次拍摄都充满变数,辛苦拍摄的众多照片中佳作寥寥无几。衣思森说,正因为好作品难得,愈发凸显出坚持的可贵。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