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之声绽风华,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以热爱和才华“一路生花”

摘要:在流动与嬗变中,艺术与城市共融。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 “艺述东莞·青年力量”系列策划,展现青年文艺人才在城市扎根生长,以艺执笔,为城市的奔流不息书写未来的故事。

在流动与嬗变中,艺术与城市共融。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 “艺述东莞·青年力量”系列策划,展现青年文艺人才在城市扎根生长,以艺执笔,为城市的奔流不息书写未来的故事。

文艺是具有思想之光、风气之先、温润之美的事业,也是一座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文艺创作提供了良好环境,涌现出以《东江说》《东莞东》等为代表的一批文艺作品以及中国·东莞音乐剧节、“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等文艺活动,彰显出这座城市蓬勃的文化创造力。

如今的东莞,孕育文艺作品的沃土愈发良好,越来越多年轻的艺术力量脱颖而出。从小学习了30年声乐的王素娟正是其中一位。在东莞教书的17年期间,她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城市文化氛围的滋养,成长为东莞本土高校最年轻的行业副教授之一。今年,她入选了第二届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并得到了项目扶持的机会,将在玉兰大剧院举行自己梦寐以求的独唱音乐会。

热爱可抵万难。王素娟用美妙的歌声与严谨的教学,回馈给她爱的这座城市和本土学子,东莞蒸蒸日上的文艺建设则给予她在专业发展上无限的可能性。让莞邑之声绽风华,人与城互相成就“一路生花”的故事,正是王素娟在莞深耕声乐多年经历的最佳注脚。

在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

照亮东莞学子音乐之路

自幼酷爱音乐,从小学习了30年声乐的王素娟,2004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同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东莞已有17年,她在音乐领域勤恳耕耘,2018年被评为副教授,成为东莞高校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2020年担任东莞城市学院艺术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现在,她已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东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南城分会副会长。

她用自己抒情的音色,大气细腻的演唱,淡定从容的台风诠释着歌曲的丰富内涵,曾先后获得第七届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展演美声唱法银奖,第二届孔雀奖全国艺术高校声乐大赛教师美声组优秀演唱奖,“我和我的祖国”广东省第十三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总决赛银奖。

王素娟觉得,一个人30年如一日,一直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件特别幸福和满足的事。其实,她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演唱方面,更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除了创作与演出,教育也是她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认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她始终将教育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在多年的演出实践和声乐教学中,王素娟总结出一套融汇中西方歌剧演唱和教学的方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艺术初心。

声乐教学与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素娟深知有一个“引路人”的重要性。因此,她的声乐教学理念,不仅注重技术的提升,更强调艺术修养的培养,鼓励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更要将情感融入音乐作品,让歌声成为传递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王素娟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如同春雨般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们。声乐教育在她的带动下像涟漪一般逐层扩散,触及更年轻、更广泛的心灵,让艺术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她是我音乐道路上的光。”她是学生心目中实力与颜值并存、温暖而亲切的好老师。

同时,王素娟在教学中始终紧跟时代脉搏,了解和接纳学科前沿动态,自费参加巴比奇声乐大师班、卡雷拉斯声乐大师班等,多次现场观摩金钟奖比赛,掌握更多优秀声乐作品用于教学,使她的教学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视野。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声乐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在各类声乐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从东莞走出的文艺新生力量。她所教授的学生在省市级专业比赛中获奖50余项。学生们能在人生未来的旅程也拥有如同她一般坚定而光明的舞台,便是她的愿景所在。

在科研上,她先后完成省教育厅《广东话语境下践行美声唱法演绎中国作品应用研究》,东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东莞独立学院声乐专业课成品教学理念探索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东莞本土特征下音乐剧产业模式的探索研究》《东莞本土音乐“木鱼歌”挖掘与传承研究》等多个省市级课题,获得新型实用专利一项,在核心及省级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十七年与东莞共同成长

坚定地与时代同频共振

王素娟的成长之路,是众多文艺人才在东莞生根开花的一个生动缩影。王素娟觉得,在东莞工作与生活,让她有暇去思考专业,有暇去思考生活,有暇去思考工作。因此,从来到这里她就爱上了这座城市。东莞的一切对她来说,都刚刚好。就如春风拂面,温柔又鼓舞人心。

她也对东莞的文艺环境变迁有着切身感受。她观察到,东莞近年高品质文艺演出活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多措并举加强文艺人才建设,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推动众多像“太阳之子”组合这样的文艺人才诞生。

“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得好,首先是因为它的经济足够扎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东莞是一个制造业大市,文艺建设也很出色,不管是市民,还是我作为基层的文艺工作者,都能深切地感知到文化氛围非常好。”她看到,这些年东莞在文艺建设上可谓是“异军突起”,她的事业也随之在这片沃土上得到了充足的养分。

深深扎根东莞17年,秉承着这份热情,2024年王素娟入选第二届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2024—2026)。

该项目是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为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加快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于2021年制定出台了《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实施办法》,以文学、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影视、曲艺等领域为重点,每三年遴选出30名青年文艺人才。

文艺人才是文艺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为文艺人才立“支点”,是城市文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近年以来,东莞青年文艺人才项目通过培育和推广一批引领创新、具有潜力的青年文艺人才,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得到专业的精进和提升,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反映社会发展主题的精品,激发全市更多的艺术工作者积极投身文艺创作事业。

同时,东莞还提出要通过项目扶持,实施“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青年文艺人才成长,把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在今年入选的30名人才中,有6人获得青年文艺人才扶持项目,王素娟的项目正是其中之一——将于11月27日在玉兰大剧院大剧场举行的“挚爱素说”王素娟独唱音乐会。据了解,音乐会演唱的曲目包括外国艺术歌曲以及咏叹调,中国艺术歌曲以及歌剧咏叹调,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等。演出当晚还将邀请多位歌唱家作为音乐会的表演嘉宾。

“有这样的项目扶持机会,得益于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项目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王素娟表示,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东莞市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对象,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和期盼。

通过这个平台持续参与采风、培训、交流、培训等活动,使王素娟在艺术之路上不断获得成长。她深知,作为一名在莞艺术工作者,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东莞城市发展的洪流,用更好的作品讲述东莞的故事。“今后,我将更加致力于为东莞的音乐事业贡献光和热,为文化强市建设添砖加瓦。”

坚持艺术为民担当使命

用音乐能量温暖回馈东莞

文艺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强市,不仅是经济实力的体现,更是文化自信与精神风貌的彰显。

从面到点,回归到自己专业本身,她如何用声乐的力量赋能东莞这座城市?

王素娟在写人才计划申请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这一问题。作为青年文艺人才的代表,王素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她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内取得优异成绩,更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青年文艺人才投身到东莞文艺事业中来,让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盈,与城市文化互相成就。

因此,她写道:文化价值观的引领是我们这个城市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正在学习期、上升期的本地学子、本土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者的艺术审美起到正向引领作用。

“城市由什么组成?是由人来组成的。如果我把我自己的能量,通过我每次表演输入到每个人的血液当中去,这个能量也就体现在城市当中了。”王素娟认为,对于东莞城市精神的表达与传播,通过高声传唱为城市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是她责无旁贷的事业。

具有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尤为重要,能够鼓舞人心、引领精神风貌。东莞建设文化强市,需要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当下受众审美选择多样化、审美需求优质化,社会更加需要精品,而知识积累空前丰富,文艺创作极大便利,时代更能出现精品。通过这次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与推广的机会,王素娟希望在提升自我的同时能够做一些回馈城市文化建设的事情,创作文艺精品让音乐美育在东莞生根发芽。

对于东莞这样一个评选文艺人才的行动,王素娟的内心是很感动、很受鼓舞的。她相信,在东莞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与引导下,辅之以在莞无数文艺工作者们对艺术的热爱与不懈追求,东莞的文艺事业必将会稳步向前发展。

谈起愿景,她坚定地表示,自己将用心用情推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作品,讲好东莞故事,传播东莞城市形象。接下来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将继续对岭南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创作及演唱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作品,展示莞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如今,东莞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文艺生态,使文化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如此文艺生态的取得,离不开像王素娟这样的优秀文艺人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从本土文艺人才“走出去”到当代艺术人才“进莞来”,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崛起,年轻、有活力、有创意的他们成为推动东莞文艺建设、文化强市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作为东莞青年文艺人才的责任和担当——走出琴房、书房、教室,将美好的所见、所感、所闻融入文艺工作,用艺术的真善美,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温情记录时代的盛景。

统筹:梁锦弟 李晓艺

采写:南都记者 曾奕静 受访者供图

来源:南方都市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