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的云计算野心,藏不住了 | 企服国际观察

360影视 2024-12-31 16:26 3

摘要:在过去两年里,英伟达悄然与其最大的客户——AWS和微软等云服务提供商展开了竞争,不仅直接向企业出租搭载其人工智能芯片的服务器,还提供软件来助力企业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图片系AI生成

在有心人眼里,英伟达做云计算并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事,甚至可能只差临门一脚。

在过去两年里,英伟达悄然与其最大的客户——AWS和微软等云服务提供商展开了竞争,不仅直接向企业出租搭载其人工智能芯片的服务器,还提供软件来助力企业开发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据外媒报道,英伟达表示,它已经跻身人工智能云服务的最大销售商之列,而且在一项鲜有人注意的披露信息中,它向投资者透露,从长远来看,其软件和云服务有望创造1500亿美元的营收,这一数字超过了英伟达或AWS目前的年营收额。

实际上,在ChatGPT成为足以影响未来的技术革命之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工智能云服务行业暗流涌动,潜藏着巨大的变革机会,对于此前明确分工的云+AI产业,英伟达或者AWS等云服务商都开始蠢蠢欲动。

大模型,革了云计算的命

在大模型时代之前,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有互相接近的趋势,但远未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早期,人工智能受限于计算资源,复杂模型的训练耗时极长,云计算的出现,凭借其强大的分布式计算能力,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充足的算力。

以深度学习为例,训练一个大规模神经网络模型,需要海量数据和超高算力支持,云计算能够让研发人员按需获取计算力,加速模型训练进程,让曾经因算力瓶颈而搁置的先进算法得以实现并快速迭代优化。

但是上一次AI浪潮的低谷,也让云计算和AI的融合发展受限,上层应用没有前景,底层基础设施也就没有演化的动力,彼时人工智能类应用只是云上的一个潜力客户,不足以影响云计算行业本身的发展。

图片来自pixabay

直到大模型的到来,革了云计算的命。大模型一开始就是长在云上的,OpenAI创造出ChatGPT标杆效应,所有跟随者的第一步都是用云服务模式训练大模型。量变带来质变,大模型的Scaling Law法则同样作用于基础设施层面,海量的算力、数据以及复杂的算法,在短期内云服务几乎是唯一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就谈到,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结合,带来云计算的第三次浪潮,它不会在一年、两年完成,它可能会给我们十年、几十年的时间,让足够多的创新,在云计算时代能够发明出来。

王坚还提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预判:关于生成式AI,即使像英伟达这样的这么跑在前面的企业,最后所有这些计算,都会以云的方式来提供。

不难猜测,人工智能云服务将成为未来产业进化的主线逻辑之一,就像X86通用算力的云服务,只要大模型、生成式AI或者AI产业有足够强的生命力,未来人工智能云服务的天花板只会更高,变革也更深远。

英伟达做云,是防守也是反击

“如果你退一步审视一下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与企业软件方面的支出情况,就会发现企业持续支出的大头在软件这边,”英伟达企业人工智能副总裁贾Justin Boitano说道,“我认为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伟达的云软件业务面临众多挑战,与英伟达的芯片部门相比相形见绌,该芯片部门近期按年营收有望达到1200亿美元。不过,最近英伟达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表示,到2024年年底,公司的软件、服务及支持业务的年化营收将超过20亿美元,英伟达没有透露这些数字是否包含其云服务器租赁业务。

这意味着英伟达已经悄然成为Top级人工智能云服务商。今年年中,微软向云客户销售的Azure OpenAI服务实现了年化营收10亿美元;谷歌云设定了在北美地区销售人工智能服务年创收10亿美元的目标;主要出租英伟达芯片的云服务提供商CoreWeave预计今年营收将达20亿美元。

英伟达进军云软件领域的举动私下里惹恼了云服务提供商。英伟达不仅与它们竞争,而且其产品可能会改变企业获取用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比如聊天机器人以及能自动进行研究、分析等任务的智能体)的专用硬件和软件的方式。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Jensen Huang)毫不避讳这一点,他公开表示,英伟达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公司自己的云服务及人工智能软件业务(DGX Cloud和NVIDIA AI Enterprise)来挤进云服务提供商的领地。

“随着时间推移,这很可能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黄仁勋在2月份的一次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说道,他还设想“世界上的每家企业”都会购买英伟达的软件,而不仅仅是芯片。

随着英伟达芯片销售增长放缓以及投资者对芯片竞争越发担忧,这一举措可能开始产生回报。

黄仁勋在云服务领域的雄心壮志也不难理解:亚马逊以及微软、谷歌等英伟达芯片的其他大客户,正在同时研发能与英伟达占主导地位的人工智能芯片相抗衡的竞品。所以,尽管这些云服务提供商已经购买了数百亿美元的英伟达芯片,然后将其出租给开发人工智能的公司,但它们也在试图吸引这些公司使用替代芯片,毕竟那些芯片比英伟达的芯片价格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英伟达潜在的竞争对手正在博通的帮助下研发它们的人工智能芯片。博通首席执行官陈福阳Hock Tan日前表示,英伟达替代品市场将蓬勃发展。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将极大程度改变云服务的模式,英伟达和云服务商都看到了这一点,英伟达做云服务既是防守,也是反击,至于是“谁先动的手”可能已不重要,行业潮水的涌向,将人工智能芯片和云服务送到了相交线。

现在谈英伟达的云,为时尚早

在有些人看来,英伟达可以躺着挣芯片的钱,实在没必要趟云服务的浑水,何况海外本就注重产业生态分工,譬如英特尔从来没有做云服务,而是安心做云厂商背后的芯片厂商,甚至还帮助云厂商开发适合云服务的芯片,推出优化云计算场景的软件。

不过,站在历史转折的关口,一切都有变数。如今英特尔风光不再,英伟达风头正劲,很难说哪些决策会产生何等影响,何况芯片行业的决策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看到效果,英伟达有资源提前做一些储备,未尝不可。

英伟达人工智能企业业务始于三年前,它为客户提供了一系列用于管理GPU的人工智能芯片集群,以及为开发人工智能模型准备数据以及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本身的软件。客户还可以使用英伟达开发的用于自动执行编码、生成文本或图像等任务的模型。

图片来自pixabay

云服务提供商也销售此类产品,但英伟达称,由于它也设计底层硬件,其用于管理人工智能的软件效率更高。

行业人士指出,英伟达尚未组建一个庞大的组来拓展其人工智能云服务及软件业务。据一位了解相关情况的人士透露,英伟达人工智能企业业务并没有一位单独的负责人。去年,英伟达从Meta挖来了请了Alexis Black Bjorlin来负责运营DGX云服务。

英伟达表示,其云软件的早期客户包括企业软件公司ServiceNow、SAP和埃森哲等,咨询公司埃森哲和德勤也在协助其销售软件,并且埃森哲还为此成立了一个“新业务部门”。

例如,埃森哲表示,它已经使用英伟达的软件来帮助其部分电信客户实现呼叫中心自动化,而ServiceNow则将英伟达的软件用于一款人工智能产品,该产品能帮助客户自动撰写电子邮件、创建演示文稿或编写计算机代码。

目前来看,英伟达与它的云服务竞争对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云服务和芯片行业的技术逻辑和商业模式都不相同,云服务直接面向企业客户较多,而英伟达的芯片在IT的底层,多是间接和客户业务发生联系,而且其云服务及软件产品在业内知名度不高。

在竞逐新的万亿市场之前,英伟达或许还需要耐心等待,补全自己的能力版图,让人工智能云服务的想象变成现实。(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张帅,编辑 | 盖虹达)

来源:钛媒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