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摘要:2024年9月,一部名为《珍爱之地》(Cherished Land)的纪录片在CGTN播出,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该片用电影美学的镜头语言呈现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展现出多元文化交汇、多民族和谐发展的真实新疆。
原文作者:邹礴
原文首发刊载于:“东方良友影视传媒”微信公众号(ID:dfliangyou)
※ 未经作者及原创首发平台同意授权,任何人无权转载使用!
2024年9月,一部名为《珍爱之地》(Cherished Land)的纪录片在CGTN播出,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该片用电影美学的镜头语言呈现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展现出多元文化交汇、多民族和谐发展的真实新疆。
作为一部回应某些外媒针对新疆不实报道、炒作新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纪实影像作品,该片播出后在海外互联网收获了超过8000万次的相关贴文阅读量、接近2000万次的视频观看量,以及40多家海内外媒体转载和报道。很多海外网友都表示,透过这部中国纪录片,他们看到了当下中国的包容和开放,也看到了生活在新疆的人们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更看到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如何在中国以一种相当和谐的方式生活的生动画卷。
2024年岁末之际,这部纪录片不但在其研讨会上被多方专家高度赞誉,更收获了第十四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CAADF)“评委会大奖”提名奖。
纪录片《珍爱之地》研讨会现场欧小兰领取光影纪年“评委会大奖”提名奖证书《珍爱之地》获第14届“光影纪年·评委会大奖”提名奖这样一部作品,究竟是如何打动了海内外无数观众的?又是怎样令各方专家赞不绝口的?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这部用直接电影手法拍摄的纪录片作品切实做到了“回归纪实”四个字。
用最适当的直接电影手法,让作品真正回归纪实,记录最真实的生活,传递最真实的情感。
说起“真实电影”这种创作方式,很多观众可能未必十分熟悉。但是作为纪录片从业者,这是一种早已熟知的创作手法。
20世纪60年代初,以罗伯特·德鲁(Robert L. Drew)和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 Leacock)为代表的美国纪录片创作者首先提出了“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的概念并付诸实践,主张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进行采访、拒绝重演再现,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罗伯特·德鲁(左)和理查德·利科克(右)这一理论在被引入中国后,曾影响了很多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已故著名纪录片人陈虻就曾说过,“好的纪录片拍摄者,会把自己和摄像机定位为停在墙壁上的一只苍蝇”。在直接电影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力作相继问世。
已故著名纪录片人陈虻但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伴随着电视在中国内地的普及,越来越多“专题化”的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使得社会大众对“纪录片”产生了“大段大段的解说”、“情景再现的搬演”、“文物文献的堆叠摆拍”、“照本宣科的采访问答”等并不美好的“刻板印象”。而同一时期,随着拍摄设备的轻量化、低成本化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独立影像”或“私影像”的创作者进入到纪录片的“百花园”中。这些创作者们更多地选择采用真实电影或接近于真实电影的拍摄方式,对他们选定的目标人物进行长期跟踪拍摄,出现了《算命》、《砻谷纪》、《危巢》、《秉爱》等作品。于是,中国纪录片领域呈现出直接电影在主流纪录片中相对势弱、在独立影像及私影像创作领域较为强盛的状态。
之后,伴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化的日益加深,直接电影也在很多主流纪实影像作品中被重新重视起来。《乡村里的中国》《柴米油盐之上》等作品相继问世。但是主流媒体亲自下场制作的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中,直接电影模式却仍旧是少数。而这一次,《珍爱之地》作为主流媒体创作的纪录片,则打破了这种“桎梏”,用最贴近的镜头直面最真实的生活。
真实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珍爱之地》就采用直接电影的手法拍摄,完整地保留了六星街居民生活的真实样态。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关玲就曾在12月的研讨会上指出,这种手法用在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上“是非常适合的,它用特别客观的、不干预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故事让我们特别的感动”。这种“感动”,其实就源于它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最真实的生活,传递出最真实的情感。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关玲定格真实生活,让影片“讲人话”、“有人味”、有“人间烟火气”。
中国是纪录片题材的“富矿”,可供纪录片创作者选择的题材内容极为广泛。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在创作中“用对手段”,是对纪录片工作者的一项挑战。
不同于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社会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其实往往并不需要用大量解说词对内容进行诠释,也并不需要对未能实际拍摄到的内容以“搬演”的方式进行“再现”。因为,尽管解说词和“搬演”的内容确实都源自真实,但因其编排过于“刻意”,于是便显现出远离生活的“虚构化”,使作品与观众产生疏离感。而《珍爱之地》则将镜头置于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用一种“监视器”般的长期跟踪拍摄,让所有观者都能身临其境地跟着片中人物一起真实地生活,从而令观众与片中人物极其容易地达成通感共情。
《珍爱之地》剧照另一方面,解说词和“搬演”倘若是在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中出现,会使得观众可以被很容易地带入到特定的历史年代、文化氛围中,增强观众对作品的好感度。但是在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中,解说词和“搬演”往往还会由于创作者本身的主观介入而显现出过于书面化、文学化的表现状态,令观众感到作品“不说人话”、没有人间生活的“烟火气”,缺乏“人味儿”。而作为一部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珍爱之地》则利用直接电影的方式,避免了这种“尴尬”的出现。创作者刻意压制了自身的主观性表达欲望,客观地呈现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让片中人物在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用最日常的口语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情感,使得观众感受到片中的每一个人物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邻里街坊,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
此外,这部作品中还用大量的细节呈现出生活最本真的状态,在日常琐事中,呈现出诸多细节性的场景,并对细节把控做到细致入微。于是在影片中,观众们能看到马斌儿子希望改名的“喜剧”,也能看到马斌为他人主持葬礼的“悲剧”;能看到唐拿尔因为不练琴而被骂的“小郁闷”,也能看到赵悦和同伴为小店寻找“配饰”的“小确幸”;能看到努尔夏提一家招待亲朋好友的“家庭剧”,也能看到卖瓜大爷喊摄像师一起吃西瓜的“市井剧”;能看到六星街街道上的“喧嚣”,也能看到努尔夏提一家在经历亲人离世时的留白式的“沉默”……这些悲喜交加的生活场景,形成了精彩且充满张力的细节表达,为观众展现了六星街居民的平实生活。与此同时,创作者对细节的高度掌控,也将片中人物言谈话语中蕴含着的生活哲学和真谛如实地传递给观众。于是,一副立体鲜活的生活画卷便由此嘘嘘展开,一处处细节也一次次地回应了民族和谐、多元共生的主题。而另一方面,这些细节性的内容呈现,也正因为展现的就是我们最日常可见的“凡人琐事”,是涕泪横飞的现实本真,因此令观众看过之后“欲罢不能”,也成为本片拉近片中人物和镜头外观众的巧妙之处。
直面真实生活,具象化呈现“石榴籽”般的民族团结,用柔性方式回应外媒涉疆不实言论。
“石榴籽”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比喻民族团结的“形象大使”。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石榴籽”的具体呈现?在影视作品中,创作者又该如何实现“石榴籽”的具象化表达?《珍爱之地》无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活化展现和成功实践。
《珍爱之地》的镜头中呈现的人物来自居住在六星街上的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东乡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和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建构起了对“石榴籽”的一种日常化的显像表达。这些不同民族、不同生活和文化习俗的人们,能够在六星街这片仅有47公顷的土地上,以如此和谐、如此安宁的状态一起幸福生活,更是对“石榴籽”这一命题最生动、最鲜活的诠释,直接破除了外媒对新疆的刻意抹黑。
此外,片中还利用人物日常生活场景的转换,呈现出六星街建筑风格的多元化风格特色。这种“移步换景”的呈现,既是直接电影跟踪拍摄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成为彰显这片土地多元共融的文化底色的有力实证,在人物和建筑的“动静结合”中,对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行立体化呈现。
《珍爱之地》剧照与此同时,影片中处处展现的明快色调也成为展现和谐、团结主题的有力推手。《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许莹曾提到,本片“在视觉呈现上会压暗四角,使得中心区域的呈现更为明快,整体调色非常舒适”。不仅如此,影片中所拍摄的建筑以及诸如菜市场的蔬果等其他物品,也皆有明快的色彩。这源于当地建筑本身的特色和当地的丰富物产,同时也暗合相关人物幸福愉悦的心理状态,展现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民族、无论语言、无论男女,皆有和善之心、皆有和谐之感、皆有和美之道,却又“各美其美”,再次诠释了“怎样的日常才是像‘石榴籽’一样的生活”这一深刻内涵。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许莹另外,本片结尾处收录的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用各民族语言给亲朋好友发去的微信语音合集,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在视频之外建构出更为多元立体的生活图景,让人类共通的情感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的表达,也让“石榴籽”的形象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珍爱之地》以六星街为立足点,以这里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最平实的生活日常、最质朴的生活语言,用一种“太极”式的方式,柔中带刚地回应了外媒关于新疆的不实言论。
新疆的问题到底有哪些?新疆的生活好不好?新疆人民到底幸福不幸福?这些问题应该由谁来回答?谁最有发言权?答案肯定是新疆人民。作为生于此长于此的“土著”,肯定比那些甚至在发言之前都不曾踏上过新疆这片土地的外媒有更扎实、更充分的发言权。透过《珍爱之地》,我们就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真实生活的人们,用他们最质朴的话语表达着生活在这里的幸福感、获得感。尤其是赵悦所言“我们以后要更加注重去享受生活”,不但是以六星街居民为典型代表的新疆人民最质朴的追求,更是这片土地幸福宜居、和谐安宁的最好答案。
若是此地不安宁,赵悦们怎能于此投资开店?
若是此地不和谐,人们怎会在这里享受生活?
若是此地不幸福,谁还愿意久居此地不搬离?
何谓“珍爱之地”?此心安处是吾乡。纪录片《珍爱之地》正是用最真实的客观记录,透过片中人物最质朴的生活、最真实的心灵体验,向全世界展示了六星街以及新疆这片土地当下的安宁与和谐,生动鲜活地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感、获得感,有力地驳斥了外媒对新疆的不实言论。
版权声明原文作者:邹礴
原文首发刊载于:“东方良友影视传媒”微信公众号(ID:dfliangyou)
※ 未经作者及原创首发平台同意授权,任何人无权转载使用!
来源: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