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无精神不立。科学成就的取得固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但更离不开探索的原动力。只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服务国家社会民生紧密相连,才能在不断创新笃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发现未知、探索未知、攻克未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无精神不立。科学成就的取得固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但更离不开探索的原动力。只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服务国家社会民生紧密相连,才能在不断创新笃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发现未知、探索未知、攻克未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大流行迅速席卷全世界。在这场疫情中,新型冠状病毒以其强大的传染力和应对温度变化的能力,在几年间不断侵袭着全世界人民的身体,全球每月新增病例数一路走高。在此情况下,人类把终结这一疫情大流行的希望寄托在疫苗的出世上。以中、美、德三国为领导者,在一年内他们用前所未有的速度研制出相应的新冠疫苗,让深陷疫情泥潭的世界看到了曙光。在这些优秀的疫苗中,一登上舞台便成为闪耀品种的就是mRNA疫苗。
国科温州研究院特聘教授吴敏
不得不说,mRNA疫苗作为领跑者,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关键药物方式,为生物制药行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巨大的“地球村”,呼吸道疾病可以迅速跨国界传播,mRNA疫苗可以通过在人群中创造免疫力来降低传播率,mRNA药物不仅可以应用到新冠疾病中,还可以应用到其他传染性疾病和癌症中,从而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然而可惜的是,在抗疫3年中,我国没有研发生产出高效的mRNA疫苗。
2022年4月,在中国新冠感染情况愈加严峻的时期,吴敏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曾任美国北达科他大学终身正教授、系研究生部主任和医学院人体标本库主任的他,放弃国外光鲜的职位,坚定决心回国的初衷就是立志为中国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疫苗,让中国在今后的传染病流行中拥有属于自己的“武器”。
在吴敏看来,后疫情时代并不意味着mRNA疫苗研发的结束。如今,传染类疾病仍然是危害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隐患,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不被传染类疾病影响而再次受到重大的经济与生命健康损失,他和团队一直在向着这一目标不断奋斗着。
脚踏实地科研逐梦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如何去珍视和奋斗。对于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吴敏来说,唯有读书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出生于教师家庭的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渴望。但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吴敏在高中毕业后不得不走上工作岗位。当时他在一所农业中学当老师,之后又到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任职,主要是前往农村教当地的农民如何使用化肥、农药,每天满满的工作、疲惫的身体,让吴敏只能在晚上抽时间挑灯夜读。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吴敏终于得到参加高考的机会,虽然当时他已经是企业的先进工作者,但对于知识的渴望,让他迫不及待通过高考步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如今追忆起自己的高考经历,吴敏仍旧有些许遗憾。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备考,吴敏的理科成绩考得并不好。高考结束后,他顺利被泸州医学院(现西南医科大学)录取,自此走上了医学研究之路。
为什么会选择医学领域?吴敏直言:“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医学这类救死扶伤的工作,并对传染病和微生物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就想着能不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在吴敏刚上大学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就已经基本消灭了鼠疫、霍乱、天花、回归热、黑热病等传染病,有效地控制了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伤寒、肺结核、血吸虫病等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也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5年的69岁,远超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吴敏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所学,为我国的传染病医学领域发展贡献更多的科研力量。
国科温州研究院吴敏团队合影
未历经风雨和没有信仰依托的梦想很可能会夭折,吴敏的梦想却始终深植在自己的心中,任凭生活经历多大的磨难,依然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本科毕业后,吴敏一路稳扎稳打,前往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攻读了免疫学相关的硕士学位,并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免疫学领域的知识储备。为了接触到更多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此后吴敏远渡重洋,前往日本、英国等地进行学习、研究,并成功获得博士学位。虽然在海外要花费大量精力适应其他国家的生活习惯并要克服语言关,但他从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后的吴敏,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与学术水平,成功应聘为美国北达科他大学正教授,并一步步成长为学校研究生部主任、人体标本库主任,在呼吸系统细菌感染免疫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在这一科研方向中,吴敏通过不断攻关,发现了一系列细菌致病因子及揭示了宿主免疫应答新机制。他和团队关于一组抗CRISPR蛋白辅助精准基因编辑减少脱靶效应的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并在国际上进行了率先报道。在新冠感染流行之初,他和团队设计了mRNA疫苗预防病毒变异,还利用Ⅲ型CRISPR创制基因药物控制新冠病毒;通过合作发现一批细菌致病因子及揭示了宿主免疫应答新机制(比如自噬有助于抵抗铜绿假单胞细菌)。由于在CRISPR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入研究,吴敏和领域里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珍妮弗·道德纳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都有一定交流。除此之外,吴敏还是英国华人生命科学学会的理事长,与国内的相关机构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都有联系,深知中国在mRNA疫苗研发领域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瓶颈,这一切都为其后续开展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发现和打造中国特色世界独创CRISPR以外的基因编辑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敏(右一)和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珍妮弗道德纳(Jennifer Doudna)合影
毅然决然回国致研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国外取得累累科研硕果的吴敏始终心系祖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在他看来,过去30年是mRNA技术积累的过程,未来的10年将是mRNA行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他深知:尽管mRNA药物潜力巨大,但是国内研究开发还有许多瓶颈。在这一背景下,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所学及所得,为中国这一领域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就这样,他放弃了在国外优厚的待遇,于2022年4月末回到了祖国。
回国之后,吴敏来到了国科温州研究院这一平台,担任特聘教授及核酸研究和新药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将研究方向聚焦在研发大流行病毒的mRNA疫苗(包括寻找原创性mRNA修饰位点及递送剂)上,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通过对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吴敏敏锐地觉察到我国在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是天然mRNA毒性大,非特异免疫激活力强,无法直接在人体应用,国内新冠流行早期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mRNA研究甚至没有考虑到修饰,而mRNA修饰方面的专利掌握在美国手里,我国无法越过此屏障;二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mRNA在人体内极不稳定,确保mRNA体内稳定性是保证其发挥效力的关键因素。
从事科学研究以来,吴敏一直热衷于原创性的科研工作。他所敬佩的研究mRNA的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20多岁迁居美国,几十年都没有固定职位,年收入从未超过6万美元。荣获诺贝尔奖之前,她曾3次被解雇,坐了40年冷板凳。在吴敏看来,真正的科研并非追求时髦,更多的是不为人知地在一个领域深耕。而他的毕生研究目标多年来从未改变,那就是研究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疫苗,以便在下次大流行病来临时临阵不乱,井然有序地快速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和药物。
“mRNA疫苗是以病原体抗原蛋白对应的mRNA结构为基础,通过不同的递送方式递送至人体细胞内,经翻译后能刺激细胞产生抗原蛋白、引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疫苗。与传统的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备五大优势,分别是安全性高、研发周期短、规模化生产效率高、免疫原性强与生产成本更低。”吴敏介绍。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吴敏及其科研团队应用大数据和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计算法,着重解决mRNA疫苗设计制造和体内传递的瓶颈技术,立志为中国研究出世界一流的mRNA疫苗药物,解决mRNA化学修饰和合理设计,还有载体的设计制造优化等过程。届时,mRNA疫苗不仅可以应用在新冠领域,也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如预防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寨卡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或者开发治疗性疫苗(主要为癌症疫苗)等,为攻克更多危害到国计民生的传染病贡献科研力量。用吴敏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们有“猎枪”,就不怕“敌人”来侵犯。
目前,吴敏团队基于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mRNA疫苗新药项目已经有3项国家专利获批,另外4项正在审批公示中。这些控制CRISPR的方式可以精准地进行基因编辑,使得更多的疾病特别是遗传性疾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此外,他和研究团队还将继续开发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如猴痘病毒等疫苗以及针对心血管、代谢和纤维化等疾病的疫苗,相关研究已经接近大动物实验阶段。
培养扎根祖国大地的种子
技术的发展,可以助推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强大。在海外从事科学研究期间,吴敏深刻意识到立足中国本土培养人才和创新研究的重要性。“目前我们在原始创新的人才培养方面和国外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各国的国情不一样,培养人才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与发达国家对标。”
吴敏时刻提醒自己,回国后一定要根植中国本土,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但是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教育学生从小要有创新思维。“科学研究是科技的一条腿,人才培养是科技的另一条腿,两条腿才能走稳,两者同等重要。”他说。吴敏的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哈佛大学本科,从小陪伴孩子成长的他,深知教育从小抓起的重要性。在海内外从事科研与人才培养多年,他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形成了配合培养各个层次人才的教育理论根基。回国后,他多次在上海、成都等地的中学进行演讲,为争取做一个扎根中国本土的教育学家而努力。
如何育人?在吴敏看来,近代大学学位体制建立后有两种“教书”模式。其中本科教育属于传授知识型,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属于独立研究型。前者的主要教育方式是讲课,后者则是指导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着力培养创新能力。吸收国内外的教学理念之后,吴敏也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他希望基于国科温州研究院这一平台,成功打造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希望我培养的科研人才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奋斗,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奋斗,而是真正热衷于原始创新,解决国家相关领域发展目前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也能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他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人才的吸纳,吴敏一直采取包容的态度。只要有志同道合的科研人员愿意和他共同开展mRNA疫苗的相关研究,他都敞开自己的胸怀表示热烈欢迎。回国几年来,他的研究团队不断壮大,如今已有包括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在内的科研人员约40名。如今,他的科研队伍仍在不断扩展中。对于祖国疫苗研究的未来,他充满期待,满怀希望。
吴敏指导学生做实验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在吴敏看来,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苦而又仔细的工作。除却对于科研人才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也十分注重对于科研人才品德的塑造。他希望自己培育的人才不光具有扎实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更要有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学会在科研兴趣与好奇心的驱使下,细化自己的目标,用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不断探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验室的座右铭是“科研人生八十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即从进入实验室起不再停止奋斗步伐,也不改变科研初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敏的育人视角一直具有前瞻性。近年来,他和团队成员立足温州市的教育改革,还将深入当地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课堂中,为其传授科研知识,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相关实验室平台正在搭建中。
无独有偶,黄大年教授曾经在利兹大学与吴敏同期留学,并且有一定交流。按黄大年的说法:“人的生命相对于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一现,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吴敏看来,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线性的,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而对于一名科学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从事科研多年来,在mRNA疫苗的研发中、在人才的培养上,吴敏的科研目标一如既往地清晰。“当在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时,那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动力就是我一直向前的底气。”吴敏坚定地说。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