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色氤氲下的学术酒吧里,我们微醺对坐

360影视 2025-01-01 13:24 3

摘要:从上海的“街垒酒吧”开始,学术酒吧的话题是从一线城市传播开来的,后来渐渐蔓延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在济南,藉书园书店的主人刘国胜是最早一批看到学术和酒香可以调和出一味新品的人。有过多年媒体从业经历的他,敏于言而迅于行,很快把自己的书店改也造成了一间学术酒

从上海的“街垒酒吧”开始,学术酒吧的话题是从一线城市传播开来的,后来渐渐蔓延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在济南,藉书园书店的主人刘国胜是最早一批看到学术和酒香可以调和出一味新品的人。有过多年媒体从业经历的他,敏于言而迅于行,很快把自己的书店改也造成了一间学术酒吧,开始了“日咖夜酒”的新经营模式。

诗酒风流,高朋雅聚,两层小楼的藉书园学术酒吧里保留着最自由的空气。你可能想象过“吃着火锅唱着歌”,但“听着讲座喝着酒”,在人们普遍的认知里,肯定是另类而出格的存在。“正经”的学术从来需要正襟危坐,酒吧空间如此轻松、肆意,人们微醺对坐,讨论着严肃的话题。两个相反特质的事物碰到一起,将会得到什么?

知识、互动与酒

初雪后的济南,傍晚六点天色就蒙上黑意,藉书园书店的暖黄灯光透过门窗照到外面。在高楼、冬日与静寂共同拼贴出的清冷感中,小小的书店让人感到无比安心。店里暖洋洋的,贴墙放置的书架,关于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教育的书籍填充得满满当当,“日咖夜酒,藉酒吧”“学术配酒,一喝就有”“诗歌是生命的回声”“除了酒,还有思想和文化的火花”等标语散落房间的各个角落。

店主刘国胜楼上楼下忙来忙去,摆好果盘摆好酒,等待着将要来参加第8期“学术酒吧”活动的人们。12月13日,是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赵林云教授的场次。这位教授不简单,写诗、写散文,还是知名文旅博主,他的微信视频号“齐鲁林之云”和抖音“赵林云教授”受到网友喜爱,全网粉丝超过150万。他在这次“学术酒吧”活动中以“手把手教你玩转自媒体”为主题,讲述有关他的自媒体故事,也给带着问题和痛点前来参与的人们以针对性的建议。

报名的人慢慢到齐了。迈着旋转楼梯从走到二楼,再围坐在一张长长的木桌旁,脱掉寒冬的外衣,拿出纸笔或笔记本电脑,选择一杯鸡尾酒或XO白兰地,就能解锁一份学术配酒的奇特经历。

像是“知乎”“豆瓣”等平台所依赖的“圆桌式”讨论模式一样,围绕着特定的选题,济南学术酒吧也以此吸引着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人们,同好们处在同一个空间内,聆听讲述者传达的知识,也有机会相互交流,彼此交友。“学术酒吧”的活动流程很简单,一半时间教授讲述,一半时间提问互动,大多数场次互动时间多于讲述的时间。

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人中,有想要在自媒体东风中寻找新门路的图书编辑,有喜欢写影评、书评但苦于起号困难的工程师,有想要把自己的美术作品转化成视频的大学老师,也有在小红书亲子赛道上成为万粉博主的银行工作者……各行业的人们,都想要从赵林云教授身上得到一些启发。在他们看来,把成功经验嫁接到自己身上,总归胜于筚路蓝缕地开荒。

讲座开始了。电子屏上播放着ppt,赵教授的助理在一旁架好了设备,在微信视频号上同步直播。赵林云教授天南海北地聊,这个在文化传媒业界站稳脚跟,又在抖音、视频号等社交平台上成功转型为文旅博主的人,游历过多少名山大川,又积累了多少文史知识,人们不问也能自知。

赵林云教授是那种没有架子的人,足够松弛,也足够自信,很轻易就hold住了全场或好奇或崇拜的目光。视频博主需要以年轻态的语气与用户对话,时间长了,赵林云教授也能够在线下轻易实现与年轻人的舒适交流。他思路活泛,言语间常让在场者忍俊不禁,多元的爱好让他成为实打实的“斜杠中年”,年轻时喜欢读诗,跨考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文学硕士,如愿成为诗人,但又苦于熬夜写现代诗劳心耗神,“本着想要活得久一点这样一个非常朴素的愿望”,他要去寻找一个令人愉悦的工作,“来抵消写诗的减寿”。他把目光投向了摄影。又把拍摄好的作品上传到“今日头条”的“手机摄影艺术”账号上,这里成为他“梦开始的地方”,他慢慢有了粉丝量,有了知名度。

2022年春天,赵林云教授开始在抖音做旅游号,从“随便说说”开始拍起,三个月后,他被平台评为“最佳城市讲说人”,直到那年冬天,赵林云一如往常地拍摄了一条关于黄河铁路大桥的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地在抖音上爆火起来,这条视频目前有超过800万的播放量。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关注到这位文旅讲说者,赵林云教授的抖音号变得风生水起,现在他的抖音粉丝超过了105万,隔一段时间就能够出一条爆款视频,还签约了MCN公司。

赵林云教授分享了他做自媒体得出的经验,有关如何做好现在的自媒体,有关传统媒体如何进行转型,言语间金句频出,“短视频需要不断地设置钩子,一步一个悬念,让观众舍不得划走”“做自媒体要先去考虑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你能带来轻松、喜悦、舒服的情绪价值?还是带来建设性的实用价值?”“要按照短视频的思路去拍摄内容,抛弃传统媒体的路子”“短视频的制作规律容易掌握,但入门以后,在传统媒体中形成的专业素养、对事物规律的思考与积累,仍然是内在的和底层的要求”……赵教授的讲述好像也布满了短视频里设置的“钩子”,在场者目不转睛地听着、记着、思考着。

在拍短视频的同时,赵林云教授接触着他所热爱的历史文化,又能在游览大好河山、名胜古迹中摩挲故纸堆里的故人往事,还能做他喜欢的摄影工作。前来参加讲座的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李瑾说,“赵林云教授很享受短视频创作本身,他在工作和热爱之间形成形成了正向的循环,这是给我做自己的账号启发最大的地方。”

互动环节,有人连着问好几个问题,有人向教授完整剖析自己的自媒体失败经历,还有人把自己的起号经验拿出来分享……这堂学术酒吧讲座上的干货让在场的人都投入到“赵林云讲自媒体”的语境当中,去思考自身,寻找自己痛点的解决办法。赵林云为他们进行解答,他的解答不浮皮潦草、不蜻蜓点水,参与者与讲述者形成一问一答、再一问再一答的模式,而参与者之间也可以形成有效的互动。

讲述者输出具有操作性的内容,互动间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正是刘国胜想要的效果。一直以来,刘国胜想要做的都是一种利他性传播,“藉书园”的名号由来已久,与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周永年的《儒藏说》很有渊源,周永年主张把个人私藏的书拿出来,“与天下万世共读之”,并在此理念下建成了藉书园,这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有着公益成分的地方,现在,刘国胜重新恢复藉书园的名号,他想做也是公益和半公益的活动。“我理想中的学术酒吧,需要有知识传播,有精神体验,更希望能够给参与者带来一些实际的价值,在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上有所帮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学术酒吧中突然意识到的某一句话,如果能给参与者带来观念的转变,让他们变得更好,无论是多么微小的改变,也都是学术酒吧的价值所在。

利他性与商业属性

济南学术酒吧遵循话题先行的原则,主办者刘国胜会到网上寻找讨论度高的话题,以此作为参考,考察年轻人的兴趣所在,确定下每一次活动的选题,再去进行联系讲师、宣传策划等事宜。之前,藉书园已经就人工智能、mbti、黑神话悟空、学术方法论、写作技能等话题开展过讨论。

目前刘国胜找到的讲师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多为山东省内高校的教授、讲师。遴选主讲人的过程中,刘国胜也形成一些原则,“好的主讲人要有权威性和控场力”,高校的教授们最好是广受学生欢迎、在传播领域有名气的学者,他们是每一次学术酒吧活动的灵魂人物,决定着讲述环节的质量和互动环节的氛围。

两项基础要求之外,刘国胜还希望主讲人自身的个性和腔调能成为吸引更多人到来的一种加成,进而变成对于世俗之气的抵抗。在这些主讲人身上,“最好能看到他们对于社会现状的清醒而通透的思考,并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理论成果,他们要有一些叛逆与反骨,不是躲在学术圈里的犬儒主义者,而是真的能够对社会有所了解、有所关怀,并有心思入世与做出改变的人”。

虽说在藉书园里,刘国胜想要贯彻周永年“与天下万士共读书”的利他理念,但要想让一个新兴事物存在下去,更重要的还是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商业运作模式。对于济南学术酒吧的利他性和商业属性这两点的平衡,刘国胜认为,他现在做的学术酒吧有一种半公益的性质,“我没有刻意期待或要求每一场学术酒吧都能带来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但报名费作为一种门槛的确能够有效筛掉一部分想要凑热闹的人”。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刘国胜要做的就是悉心培育“学术酒吧”这一新事物,让它落地生根,发扬壮大,等到它成为切切实实丰富和改善人们文化生活的方式,得到了大家广泛认可的时候,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自然会被建立起来。“利他性和商业模式是相辅相成的,我还是有信心把二者协调好的”,刘国胜不着急,他只是需要把一切交给时间,一步一步进行完善,兵来将挡,见招拆招。

领域里的专家学者们作为主讲人,他们负责提供PPT以及进行讲解,所有的策划宣传、招募组织、酒水和场地的提供、后续的媒体报道都是刘国胜进行安排。刘国胜运营着一个名为“济南学术酒吧”小红书账号,作为宣传的主阵地,目前该账号有接近2000个粉丝,500人的群已经有了4个,第5个群聊也接近有了170多个人。刘国胜认为,小红书是“学术酒吧”最合适的宣传平台,其用户大多是年轻人,粉丝的年龄画像在20到35岁之间,年轻人的活跃度高,对于新兴事物葆有尝试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平台根据地理、兴趣、年龄等多种标签进行的精准推送,都能够更好地实现线上粉丝向线下参与者的转化。

想要参与学术酒吧活动的人,可以在美团app上下单“单人学术酒吧”活动,团购价格69元,相当于买到一张门票,参与者不仅可以收获一堂高质量的互动式讲座,而且酒水、果盘不限。刘国胜还推出了“学术酒吧年卡”活动,一张年卡目前定价1980元,购买年卡的人可以直接参加2025年举办的所有学术酒吧活动,可以看出,刘国胜想要把学术酒吧做久做远。

现在,刘国胜已经排好了整个12月份和2025年1月份的讲座时间表,之后的将要探讨的话题依然丰富多彩,有经济、金融的,“2025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和投资逻辑”“血型人格你我他:从现代金融学与人格金融学对立谈起”,有文学、写作的,“从鲁迅到莫言,文学如何回答年轻一代人的困惑”“苏轼与山东,似被前缘定”“文心雕龙与公文、新媒体及创意写作”,有情绪、心理的,“年轻人必修的情绪与压力管理”“孔子的职场心法,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还有人工智能的,“艺术生如何AI赋能”等。

在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开幕后,济南学术酒吧还增加了一场“号外版”,12月19日,省美术馆学术部主任郭振宇讲解了当代艺术品的鉴赏课,藉书园的地理位置距离山东省美术馆只有一公里的距离,近水楼台,刘国胜又将眼光对准了人们对于双年展的兴趣,对济南学术酒吧进行进一步的宣传。学术酒吧还衍生出了“教授饭局”“一篇sci/ssci来换一杯酒”等活动,在讲座开始之前,报名的成员可以和教授一起吃饭,以此获得与教授们深度交流的机会,有发刊经历的人,可以拿着论文来到这里换福利,“亮出一点真东西”。

谁办?谁讲?谁听?

从前刘国胜在藉书园做过很多场读书会,这些读书会大多是免费的,但这样的形式其实产生了诸多问题,比如来的年轻人少,参加读书会的人以退休干部居多,他们讨论的话题也比较陈旧,难以融入“活水”,况且老朋友聚在一起,读书会可能会变成把酒闲谈。

刘国胜介绍,学术酒吧为他解决了两大痛点。免费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报名读书会的人有很多,但是等到开展的时候他们就杳无音信了,常常出现到场人数远远小于报名人数的情况。举办学术酒吧,设置少许报名费,相当于提供一个门槛,筛选出真正感兴趣和认真对待的人,也更能保证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看到学术酒吧这个话题在网上火起来之后,我觉得正合我意,我可以从读书会、知识沙龙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和创新,做我们自己的学术酒吧,用微醺的状态消解掉读书、学习的枯燥、乏味,向学术索要获得感,向酒吧索要松弛感”。在刘国胜看来,学术和酒吧之间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有着深刻的化学反应。

在某个话题中,学者和参与者聊着聊着相互启发,就让话题变得深入一点,这很像弥尔顿提出的“观点的自由市场”中人们相互交流的情形,一家之言可能只停留在偏见的层面,但同一圈子的人根据某一话题进行交流,思想对碰,才有可能迈出偏颇的牢笼。

来做讲座的专家学者,也能在学术酒吧里有所收获,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来做了一场讲座这么简单,这其实是他们进行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既推广了知识,也丰富了自己,有时还能够看到长期关注他们、在同一个领域有很深的造诣的同好,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晓艺来讲《醒世姻缘传》时,就有一位对这部文学经典颇有研究的人和她一起交流,提出了很多专业的问题。

更进一层,学术酒吧还为专家学者们实现了研究成果的社会推广,学者做学问往往倾向于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关起门来做研究,但学术酒吧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把自己研究出的内容、学到的知识、形成的见解传达给社会的机会,在传达过程中又得到一些反馈和灵感,这样实现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正循环。

当下,时代为作家、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他们生活在书斋里,不必与读者进行互动,社会也喜欢赞扬作家们老实、本分、坐得冷板凳的品质,像鲁迅“躲进小楼成一统”,闻一多“何妨一下楼”,他们是专心写作、做学问的典范,却少了和社会、和读者的互动。但是现在,社会为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抛掉书本上街去”,要把思想的鱼线深深垂入街流中,要求他们多与他人打交道,多观察这个社会,多倾听年轻人真正的想法,所以,无论是电视台、高校、微课视频,还是类似学术酒吧的活动,都是他们面对社会的一个机会。文史学者、作家郑连根在进行第7期学术酒吧讲座时说,“我生活的长清区比较安静,平时除了写书,接触的人也比较少,来到学术酒吧和大家交流,也相当于呼吸了许多社会上的新鲜空气”。

对于来参加学术酒吧的年轻人而言,学术酒吧其实是一种体验经济,它通过少量的付费,让人们在学习到知识、品尝到美酒的同时,通过在学术酒吧里度过两小时,收获情绪价值和精神价值。为什么来参加学术酒吧?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为了“主我”,就是“让我自己知道我是这样的人,我没有在外界的琐碎当中丢失掉我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客我”,就是“希望我在别人眼中时独特的,在我对外界的交谈中看到自身的独异性”。

林家伟在银行上班,坐在长桌的最外侧喝着鸡尾酒,“本来学习知识是一件劳累的事,但我平时的工作内容琐碎、无趣,来到这里对我而言反而是一种喘息”,学术酒吧是他们在庸常而忙碌的生活当中,抽离出来,提醒自己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一种场所。在工作生活中,他们长时间扮演着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在学术酒吧里,人们或许能找到对主我的承认,那是一种弥漫着《死亡诗社》气质的,源自内心的追求知识、追求思考和充实自己的渴望,让人们从简单的生活中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看到内心所追求的东西。

另一方面,当下在独异性社会里,人们更希望寻求个性,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当学术酒吧探讨的是话题小众且有格调时、当主讲老师个性鲜明时,他们就更愿意用自己认同的事物来标榜自己的独特性,有时候,仅仅是参加学术酒吧这一行为,就意味着他们的品味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人喜欢把自己在学术酒吧里拍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或社交媒体账号上,济南大学的赵洺静就是其中一位,她总是把参与学术酒吧时拍摄的照片发成九宫格,配以即时的感受,“宽广、松弛、诚觉世界充满可能”“知识与酒的香气”。赵洺静很喜欢藉书园里的书籍品味,“这里有很多装帧很漂亮的书籍,如《雕刻时光》《文学体验三十讲》《存在主义咖啡馆》《达摩流浪者》《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是那种看着就感到喜悦的书,很适合站在书架前拍拍立得。”

学术PK酒吧

刘国胜的学术酒吧和前些日子在深圳流行起来的学术酒吧还不一样,后者例如深圳的“BUNKER街垒”,它的前身是一家小酒馆,在一个人们来喝酒的地方,一群有格调的青年知识分子来这里做讲座,是在“酒吧”基础上增加了“学术”。而对于藉书园而言,书店仍是它主要的功能,从前这里举办过一系列的付费的知识派对、沙龙,如“海归派对”“读书派对”“AI知识沙龙”等,现在是在“学术”的基础上增加了“酒吧”项目,因此,刘国胜的济南学术酒吧,底色里的“学术”占比更为浓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同的只是现在这个空间的外延被拓展,让它变得更年轻化、更有公共性和话题性。

在刘国胜这里,“学术”不是下酒菜,而是一道硬菜,“酒吧”成了次要的内容,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空间,用来提醒人们在这种地方也可以喝酒,可以以各种轻松的姿态去对待学术,不必一板一眼,不必如此小心翼翼。在刘国胜看来,在以往的刻板印象中,学术是严肃的,酒吧是喧嚣的,但是把两者结合,却能够使两种事物的刻板印象得到中和,使得学术更加自由、活跃、“通人气”,酒吧也不再是灯红酒绿,而是有了知识的对碰与熏陶。

在“藉书园”的招牌上,刘国胜加上了“济南学术酒吧”几个字,学术酒吧是书店的一部分,形成了“日咖夜酒”的运营模式,是一种“书店+咖啡馆”或“书店+酒吧”的商业模式,对于知识传播,是“读书+”模式,把读书放在咖啡或酒吧前,这时知识仍然是更为重要的。很多来参加学术酒吧活动的人,他们大多不是奔着酒来的,李瑾说,“我更愿意以茶代酒,活动结束后已经晚上九点、十点多了,我担心喝完酒之后一个人打车回学校,不是很安全。”

但这样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又和高校的很多学术讲座有所不同。高校里有些讲座,在选题上大都先考虑演讲者的专业方向,而不是以年轻人的口味作为出发点,一言堂的模式又容易让学生因没有互动、不能即时反馈而感到枯燥。刘国胜的学术酒吧里的选题是深刻结合现实、深刻击中年轻人的喜好的,不是陈旧的学术讲座,也没有孤芳自赏,在刘国胜看来,“学术酒吧是在场的所有人共同完成的,讲述者作为灵魂人物固然起到重要作用,但人们相互探讨、启发才是更为有意义的点”。

如果从内在传播逻辑上进行分析,刘国胜的学术酒吧的理念,很像是把互联网传播的模式搬到线下,一篇有效传播的新闻报道不是记者的一人言说,而是和用户的评论、转发一起构成传播的整体生态,学术酒吧的传播模式在底层上和当今大行其道的网络传播是相同的,它也注重互动、注重反馈,注重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连接和关系。正如互联网作为新事物能够发展壮大一样,它有着有和时代的肌理相互映照的地方,学术酒吧在这一点上也有着它自身的前途。

在后物欲时代,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追求的就是更进一步的精神的诉求。学术酒吧是社会上众多文化场所中的一种,发挥着和博物馆、电影院类似的作用,但它是新兴事物,它的互动功能又让它变得独特起来。

其他的文化场所仅仅让人们进行单一的观看,本质上仍然是一对多的传播形式,可以类比大众传播时代的报纸、广播、电视,同一份报纸分发给许多的受众,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传播。但对于学术酒吧而言,它的互动功能带来了网络化的传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他们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实现知识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实现知识的输出。

而输出,是获得感的重要源泉。

责编:张熠

审核:刘仲国

壹点号山师新传媒

来源:齐鲁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