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劳春燕:婚后与丈夫分居17年,38岁仍高龄产子,她图什么

360影视 2025-01-02 13:31 3

摘要:在星光闪耀的央视舞台背后,藏着无数奋斗者的故事,劳春燕便是其中一位。她宛如一颗璀璨而坚毅的星辰,用自己的拼搏与执着,在主持界闯出一片天地,同时也书写着一段与家人聚少离多却情深意笃的感人篇章。

在星光闪耀的央视舞台背后,藏着无数奋斗者的故事,劳春燕便是其中一位。她宛如一颗璀璨而坚毅的星辰,用自己的拼搏与执着,在主持界闯出一片天地,同时也书写着一段与家人聚少离多却情深意笃的感人篇章。

一、梦想萌芽,学霸启航

1972 年,劳春燕降生在浙江绍兴这片温婉的水乡,打小就是个骨子里透着股倔强的江南姑娘。她的父亲身为新闻工作者,在她童年记忆里,总是背着相机,频繁离家数日,奔赴新闻一线。劳妈妈常跟小春燕念叨:“爸爸的工作了不起,能把那些鲜为人知的事儿挖出来,让全国老百姓都瞧得见。” 年幼的劳春燕听在耳里,心中悄悄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我能不能像爸爸一样,当个伟大的记者呢?” 劳妈妈微笑着鼓励:“只要你肯下功夫,肯定行!”

自那以后,小春燕学习格外刻苦,当别的孩子在外嬉笑玩闹,她却手捧书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父亲每次归家,她就像只欢快的小麻雀,围着父亲问个不停,打听那些新闻背后的故事。父亲看着好学的女儿,满心欣慰。

中学时光,劳春燕不仅知识储备丰富得像个小型图书馆,还积极投身校内各项活动,不放过任何锻炼口才与社交能力的机会。她就像一颗闪耀的校园之星,渐渐成为众人眼中 “别人家的孩子”。高考放榜,她头顶 “文科状元” 的光环,昂首迈进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大门。

大学里的劳春燕,更是丝毫不敢懈怠。课堂之余,她把自己 “泡” 在图书馆,仿佛那是一座藏满宝藏的神秘岛屿,恨不能将每一本书籍都研读透彻。她还踊跃参演话剧,在校刊发表稿件,得知学校有独立电台后,又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经过层层选拔,她成功跻身复旦电视台主持人行列,这段宝贵经历,为她积累了丰富的主持实战经验,也让她对未来的主持之路愈发憧憬。

按照学校规定,修满学分就能提前毕业。劳春燕目标明确,大三那年,她凭借优异成绩顺利拿到毕业证,刚踏出校门,各大平台的橄榄枝便纷纷向她伸来。最终,她毅然选择踏入上海电视台,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

初入电视台,现实给了她一记 “下马威”。虽说在校积累了不少经验,可职场如战场,远比校园复杂得多。一次主持节目,嘉宾突然 “脱缰”,抛开提词器自由发挥,话题瞬间跑偏。劳春燕一下子慌了神,好在后来紧急补录,才化解这场危机。经此一役,她深知主持人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得具备超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提前做足采访相关的知识储备更是重中之重。就像撒贝宁曾对何炅感慨:“一听是何老师主持,我心里就踏实。” 可见,要成为一名出色主持人,方方面面的素养缺一不可。

劳春燕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她开启 “疯狂充电” 模式,全方位提升自己。短短一年,她就完成华丽转身,从初出茅庐的实习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节目主持人,还拥有了自己的专属节目《今日报道》。她可不是只会坐在演播室照本宣科的主播,为了追踪一则深度报道,她不惜远赴异国他乡,凭借敏锐洞察力与犀利笔触,发表了极具影响力的报道,一举斩获中国新闻奖等诸多荣誉。在上海电视台的 8 年,她每日兢兢业业,像一颗不知疲倦的螺丝钉,牢牢扎根岗位。2001 年,事业蒸蒸日上的她,却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 暂停脚步,回母校读研深造。在校期间,她还主编了《人在上海》系列图书,两年后,带着满满的知识储备,她再度回归电视台,向着更高峰攀登。

二、缘分悄至,婚后抉择

31 岁的劳春燕,已然稳坐上海电视台 “台柱子” 宝座,事业风生水起。可父母看着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女儿,婚姻大事却毫无动静,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每次被父母念叨,劳春燕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全身心投入新闻事业。

直到 2004 年,爱情悄然来敲门。一次节目采访,她邂逅了裘正义。初见名字,劳春燕心里还犯嘀咕:“这名字挺有意思,人咋样呢?” 抬眼望去,只见一位戴着眼镜、浑身散发儒雅气息的男士稳步走来,礼貌地伸出手:“你好,我是裘正义。” 劳春燕起身,微笑着回握,瞬间职业范儿上线。那天的采访出奇顺利,两人就像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谈甚欢,还互留了联系方式,私下联系就此展开。

裘正义 1964 年出生,比劳春燕大 8 岁,同样来自浙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还是个学霸级高考状元,1991 年拿下法学博士学位,赴美进修后回国担任新闻系副教授。同乡、同校、同事,这般奇妙缘分,让两人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他们约会常去的不是灯红酒绿的商场影院,而是静谧的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偶尔抬头对视一眼,便又沉浸书本之中,旁人看来平淡如水,他们却甘之如饴。

随着感情升温,劳春燕的变化瞒不过父母的眼睛。在父母的追问下,她羞涩承认恋爱事实。双方家长见面后,婚事很快提上日程。婚前,劳春燕半开玩笑地对男友说:“婚后我可不会当全职太太,工作我绝不放下。” 裘正义宠溺一笑:“我懂你。” 就这样,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开启甜蜜新生活,夫妻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平静而温馨。

然而,这份宁静没能持续太久。2006 年,央视一档法制栏目公开招聘主持人,劳春燕敏锐嗅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未与丈夫商量,便悄悄报了名,还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选拔。

得知结果那一刻,她差点激动得跳起来,可一想到家中丈夫,心里又忐忑不安。回到家,正巧公婆和丈夫都在,一桌子丰盛菜肴,热气腾腾。婆婆拉着她的手,热情地盛了碗鸡汤:“燕子,快吃,你们结婚也有些时日了,啥时候给妈添个大孙子呀?”

劳春燕一时语塞,裘正义见状,赶忙替她解围:“妈,我们工作太忙,顾不上。” 婆婆不依不饶:“你们忙,我和你爸帮着带!” 劳春燕把丈夫拉到一旁,面露犹豫。

裘正义却抢先开口:“你是不是要去北京?” 劳春燕震惊之余,听到丈夫温柔又坚定的话:“你想去就去,我支持你。” 结婚才两年,就要为事业与丈夫分居两地,丈夫的理解与体贴,让劳春燕眼眶泛红,感动不已。

临行前,裘正义像变魔术似的从怀里掏出个纸袋,打开一看,全是炒过的小土粒,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是北方朋友给的偏方,炒家乡土能治水土不服,你带着。” 望着这位高学历丈夫一脸认真的模样,劳春燕心里既好笑又温暖,带着这份特殊的 “关怀”,她独自踏上奔赴梦想的列车。

三、逐梦京城,兼顾家庭

初到北京,劳春燕和众多怀揣梦想的 “北漂” 一样,人生地不熟,为了上班方便,只能租住在条件简陋的房子里。北方干燥多风沙,她的嘴唇时常干裂起皮、冒出火泡,这可直接影响上镜形象。每次因状态不佳被领导提醒,她都暗暗咬牙,发誓一定要尽快克服困难,在央视站稳脚跟,不辜负自己的梦想与家人的支持。

丈夫给的那包 “土方子”,她郑重地放在家门口,每次出门瞧见,就仿佛丈夫温暖的目光注视着自己,浑身充满力量。

从未接触过法律知识的她,为了胜任法制节目主持工作,专门买来一大摞专业书籍,日夜苦读,逐字逐句背诵,不敢有丝毫懈怠。

渐渐地,她适应了北方的气候,主持节目也愈发得心应手,严肃又不失活泼、干练且充满亲和力的主持风格,赢得同事与领导的一致认可。

裘正义放心不下独自在外打拼的妻子,每逢节假日,他都不辞辛劳奔赴北京。有时行程紧张,只能停留短短几个小时,又得匆忙返程,可他从未有过怨言,每次见面,总是给妻子加油打气:“你肯定能成为这里最优秀的主持人!” 劳春燕依偎在丈夫怀里,心中满是感动与甜蜜,在那狭小的出租屋里,短暂相聚的时光却无比温馨。

为找到最契合栏目的主持风格,劳春燕每日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精心雕琢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台词。终于,2009 年,她凭借出色表现成功调入新闻部门。

可就在这时,人生又一道难题摆在面前:她怀孕了。此时的她,刚刚在央视崭露头角,若是选择安心养胎,之前的努力很可能付诸东流,可让她放弃这个小生命,又于心不忍。一番痛苦挣扎后,她决定迎难而上,事业、家庭两手抓。

丈夫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当即表示要辞去工作,到北京照顾她。劳春燕却坚决拒绝:“你了解我对事业的执着,我也懂你对工作的热爱,咱们都别放弃,我能行。”

裘正义深知妻子的倔强,默默点头同意。同事和领导得知她的情况,也格外关照,专门准备孕妇可用的化妆品,还贴心安排了舒适的休息间,里面常备止吐的果子。

就这样,劳春燕挺着孕肚,坚守岗位,直到临盆前几天,才依依不舍放下工作,回家待产。

38 岁的她,不顾高龄产子风险,迎来了新生命。产房外,裘正义焦急踱步,直到听到母子平安,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可 “新闻不等人”,孩子刚满三个月,劳春燕便狠下心,重返工作岗位。照顾孩子的重担,落在丈夫和双方老人肩上。

孩子一天天长大,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劳春燕只能通过视频通话寄托思念。裘正义也时常带着孩子奔赴北京看望她,每次离别,孩子总会拉着她的手,奶声奶气地问:“妈妈,你为啥不回家?”

劳春燕眼眶湿润,轻声回答:“妈妈在做很重要的工作,要把那些大家不知道的事儿,告诉全国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 裘正义总会在一旁抱着孩子,温柔地说:“咱们一起支持妈妈,好不好?”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一家人相互依偎,给予劳春燕前行的力量。

劳春燕的努力没有白费,她逐渐成长为全能型主持人,新闻、军事、政治类节目都能驾驭自如,还多次被派往国外报道重要国际会议。2013 年,她登上《焦点访谈》的舞台,专业干练又亲民知性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主持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四、岁月沉淀,幸福坚守

如今,51 岁的劳春燕愈发成熟知性,岁月似乎格外眷顾她,并未在她脸上留下过多痕迹。繁忙工作之余,她始终坚持运动锻炼,以饱满热情拥抱生活。孩子上小学后,为弥补多年陪伴缺失,她把孩子接到身边悉心照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从未埋怨母亲,像父亲一样,默默支持她追逐梦想。

回首过往,劳春燕感慨万千:“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是啊,她与丈夫虽分居 17 年,可这份跨越千里的爱与理解,从未缺席。

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幸福的真谛,相信未来,劳春燕一家会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温暖故事,让这份爱与坚守,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来源:通山县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