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问题来了,在《雄狮少年2》的“眯眯眼”风波里,创作者们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可居住的地方”?
票房惨败仍不悔改?《雄狮少年2》“辱华”争议再起,主创回应引众怒!
有人说,“艺术家的使命是把世界变成一个可居住的地方。”
那么问题来了,在《雄狮少年2》的“眯眯眼”风波里,创作者们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可居住的地方”?
一个让国人感到舒适自在,还是充满争议和不安的地方?
最近,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又成了话题中心。
按理说,能入选豆瓣2024年评分最高华语电影前五,还拿下本年度豆瓣评分最高的国漫电影头衔,这该是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好事吧?
可偏偏,网友们这次不买账了。
为啥?
还不是因为那老生常谈的“眯眯眼”造型。
看看电影里的人物形象,那小眼睛,细长细长的,咋看咋别扭。
有人说,这是艺术创作,是多元审美。
可更多的声音是质疑,是愤怒。
“这哪是审美多元,这分明是迎合西方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这不是‘辱华’是啥?”
这样的质疑,不是空穴来风。
这“眯眯眼”的形象,在西方语境里,可不是啥好词。
早在一百多年前,“傅满洲”这个虚拟角色就带着这样的标签,成了西方对中国人负面形象的集中体现。
细眼、八字胡、阴险狡诈,这成了当时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东方人”模样。
后来呢,这种形象在西方影视作品、广告宣传中反复出现。
久而久之,不少人就真的以为,中国人就长这样。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偏见,一种刻板印象。
如今,《雄狮少年》系列电影又把这种形象搬上大银幕。
第一部上映的时候,就因为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票房呢,直接扑街,据说亏得底裤都不剩了。
教训惨痛吧?
可人家第二部还是“我行我素”。
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
难怪网友们要炸锅了。
面对汹涌的舆论,导演孙海鹏出来说话了。
他说,“一个作品没法满足所有人”。
还说自己只想表达“野草背后有雄狮”的主题。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
可仔细一琢磨,不对劲啊。
满足不了所有人,就能理直气壮地“夹带私货”?
表达主题,就非得用这种争议形象?
这逻辑,咋就这么牵强呢?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部动漫的画师。
他竟然反问:“难道我们不是长这个样子的吗?”
好家伙,这句话直接把火药桶给点燃了。
“我们长这样”?
“谁跟你‘我们’?”
“你代表得了谁?”
网友们纷纷表示被冒犯到了。
的确,这种以偏概全的说法,实在难以服众。
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长相各异,凭啥就说“我们”都长“眯眯眼”?
这不就是赤裸裸的“代表”吗?
这种“代表”,让人感到不适,甚至反感。
让人不得不怀疑,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到底有没有真正了解过中国人的审美?
有没有真正尊重过中国观众的感受?
还是说,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自娱自乐?
或者,更可怕的是,他们是不是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别有用心?
毕竟,在国外,某些人就喜欢把中国的精英阶层塑造成“眯眯眼”的形象。
这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图?
难道这只是想赚钱?
还是说想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让他们从小就接受这种“眯眯眼”的审美?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太可怕了。
毕竟,审美这东西,可是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
想想看,如果孩子们从小就看着这样的动画长大,会不会真的以为“眯眯眼”就是美的?
会不会真的认同了西方强加给我们的刻板印象?
如果是那样,那么我们的传统审美观,我们的文化自信,岂不是要被一点点侵蚀掉?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前几年,某知名品牌的一则广告,就因为用了“眯眯眼”的模特,引发了巨大争议。
当时,那个品牌还强硬得很,说什么“审美多元”。
结果呢,被骂得狗血淋头,最后不得不道歉下架。
再往前数,某高校的时装秀,也因为类似的问题被骂上热搜。
这些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眯眯眼”这个符号,在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审美问题。
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已经成了一个敏感点,一个痛点。
而《雄狮少年》系列电影,却偏偏要在这个痛点上反复横跳。
到底是无知者无畏,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亦或是背后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那就是,这样的创作,不仅不会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反而会引发更大的反感和抵制。
到头来,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电影雄狮少年2#
来源:丁妈妈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