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文、谢道昕、刘耀光、吴孔明、张克勤、邓子新、柴继杰等多位专家点评这个《Cell》研究成果

360影视 2025-01-02 16:39 3

摘要:近日,国际顶级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杨青教授团队“破译昆虫保湿排毒机制”最新研究成果,成果一经发布,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科院基因组所杨青教授团队“破译昆虫保湿排毒机制”最新研究成果,成果一经发布,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院士专家点评

以下顺序不分先后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克勤:

目前我国农药研发主要依赖于对国外筛选出的母体结构进行结构修饰,待专利过期后再进行二次研发,这使得农药企业面临较低的利润空间。因此,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改变我国农药产业的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杨青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突破案例。她从昆虫生物学角度探索昆虫抗药性的机制,发现了一个特异性靶标——昆虫中的ABCH转运蛋白。这一蛋白在人类和植物等其他生物中并不存在,是设计绿色安全农药的理想靶标。杨青教授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阐明了该转运蛋白如何帮助昆虫将脂质排出体外,建立保护层,增强抗药性。杨教授团队进一步筛选出一种小分子抑制剂,它能像锁一样封住脂质排出的通道,从而阻止昆虫的正常发育和外排农药的功能,导致昆虫死亡率显著提高。这一研究不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为农药研发指明了新的方向。基于这一靶标,可以开发出新型农药,带来产业化的巨大机遇。杨教授的这一成果是理论上的“零的突破”,开辟了农药研发的新方向,为我国应对国外技术垄断提供了创新路径,为科研人员和企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

目前,药物研发和农药研发都面临许多瓶颈问题,尤其是新靶标的发现,一直是研发中的核心环节。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药物研发的空间正在不断拓展。杨青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农药研发方面,特别是在机制研究上,做得非常细致。新靶标的发现将是未来药物研发的重要支撑。过去,药物研发依赖自然筛选和被动筛选,面临诸多瓶颈。杨青团队明确、透彻地揭示了靶标的作用机制,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新农药的发展方向。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柴继杰:

这项研究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成功解释了一个关键事实:赤拟谷盗及其他昆虫中保守的ABCH转运蛋白为何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该蛋白能够转运一种重要的底物——神经酰胺。此外,研究还发现,ABCH转运蛋白不仅能转运神经酰胺,还能够转运农药杀虫剂苯氧威,进而导致农药的外排作用,从而揭示了该蛋白在昆虫抗药性中的核心作用。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研究团队筛选出了一种抑制剂分子LMNG。该发现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也具备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ABCH转运蛋白被证明是杀虫剂设计的理想靶点,为新型杀虫剂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LMNG抑制剂不仅能够抑制该转运蛋白的活性,还可以有效避免昆虫通过ABCH转运蛋白外排农药,从而提高杀虫剂的疗效。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

杨青团队在ABC转运蛋白转运脂质及外排杀虫剂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不仅是昆虫学和植物保护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突破,也是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重大进展。团队通过筛选,成功获得了一种小分子化学物质——LMNG,能够有效抑制ABC转运蛋白的活性,阻断其在转运和外排杀虫剂过程中的功能。这一发现为新机制的分子靶标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为解决农药抗药性问题开辟了全新的思路。该研究成果不仅为农药研发提供了创新路径,也有望为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道昕:

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从0到1的突破性成果。杨青团队在2022年首次发现了几丁质合成酶在农药中的应用基础,而此次研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全新的重大发现。这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

杨青团队取得的这一重要成果,标志着在昆虫学、生物学和农药靶标发现方面的又一次突破。这些年来,杨青教授在这一领域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农业底层创新和基础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尤其是前期的几丁质脱乙酰酶研究,已成功转化为5000万的经济价值。期待这一新成果也能实现更广泛的转化。

这项成果是基因组所与植保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共同攻关的结晶。希望两个研究所能够继续深化合作,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完整链条,为中国农业科研创造更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绿色健康农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

农业害虫抗药性问题始终是全球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该研究深入解析了昆虫的抗药性机制,揭示ABCH转运蛋白外排农药和运输脂质的过程,将极大推动并提升农药分子靶标导向的ABCH转运蛋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创制新机制分子靶标、治理抗药性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产业专家点评

深圳诺普信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广泽:

作为深圳市本土农药领域经营30年的企业代表,我们深知农药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但农药产业常面临严峻的困境,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乡村振兴等国之大事密切相关。如何开发安全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农药成为行业难题。杨老师的工作为我们农药创新开发发现了新的靶标——几丁质脱乙酰基酶,这是非常安全且人和动物都不具备的靶标,填补了我国农药原始分子靶标的空白。杨老师团队不仅发现了靶标,还完成了从药物创新开发到成果转化落地的全链条、跨学科闭环工作,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我们深感杨老师及中国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将助力中国农药创制进入国际领先水平。相信在这些科学家和成果的推动下,中国农业和农药终将跻身国际前列。

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应用研发中心主任张小军:

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农药产品的创新与安全性上。全球现有约750种农药品种,但中国原创或参与创制的不足50种,实际应用于农田的更少,显示中国虽为农药大国,但在原创性上仍有待加强。杨老师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靶标与分子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令人振奋。作为企业代表,我期待杨老师团队能继续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产品,丰富我国绿色农药种类,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农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从农药大国向强国迈进贡献力量。

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首席技术官张宗俭:

杨青团队发现了新的农药分子重要靶标,为农药研发和生物防治带来了新希望。过去二三十年间,农药创制虽取得成就,但难度巨大。中国农药创制相对落后,主因在于技术不足及原创突破匮乏。杨青教授等高产、前瞻性科学家的出现,将促进国内农药创制的发展。其新靶标的发现对全球农药创制有重大意义,或开启全新领域。未来五到十年,或能极大压缩和降低新农药创制周期、数量及成本。希望国内年轻中小企业尽快介入新靶标结构的设计和创制,实现重大新农药的产业化。

来源:科学学习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