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之海:2025中国软件出海实践之年

360影视 2025-01-01 01:18 2

摘要:2024年夏日的海边,我在家乡大连聆听潮水轻柔地拍打沙滩,虽然那涛声感觉和儿时一样,但我好像第一次真切地领悟到“大海呼吸”的韵律——某种意义上,这样的韵律也像我们在软件“出海”话题上所面临的节奏:起落之间,总能触碰到时代的深层脉动,有时澎湃,有时平静,却从不停

2024年夏日的海边,我在家乡大连聆听潮水轻柔地拍打沙滩,虽然那涛声感觉和儿时一样,但我好像第一次真切地领悟到“大海呼吸”的韵律——某种意义上,这样的韵律也像我们在软件“出海”话题上所面临的节奏:起落之间,总能触碰到时代的深层脉动,有时澎湃,有时平静,却从不停止。在那个还不算遥远的夏天,我的脑子中还全部都是GPT。

回顾过去几年,其实“出海”在中国企业圈已是老话题,只是对我来说,对极海来说,更具有吸引力的是数据智能。但相比以往,此刻的环境似乎又给“软件出海”赋予了新含义。有人说,2025年将成为软件出海的“实践年”,从摸索到落地的速度都会加快,这是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涌动带来的机遇。而这股浪潮,为何会如此猛烈?在我看来,与其说“出海”为了简单地远离国内竞争,不如说我们想找一片新水域,建立一群新的朋友与客户的信任关系,“服务”而非“占领”。这是软件产品跨出国门之后真正的灵魂任务。

1、2025年是软件出海的实践元年:上下游资源的协同加快

过去两年里,我们看到各类中国互联网公司与传统软件企业相继在全球市场布局。例如,某些SaaS服务厂商将“客服体验中心”设在亚洲以外的地区,某些工具软件开发者开始考虑在中东、非洲等异国建立分支团队,以便就近提供技术支持。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实践高峰”做准备。

为什么说2025年会是关键?因为,全球产业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基于云计算、AI模型开发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借着新型跨国基础设施构建数字化能力已经是必然。再者,中国在供应链和产业链层面已有较成熟的协调能力,就像盖房子时有人送水泥、有人供沙石,各环节配合度明显提升。对于软件行业而言,协同的不仅是硬件基础,还有本地化UI设计、在线支付对接、数据托管服务、法律合规咨询……这些都需要成熟的上下游资源共同配合。等到2025年,相关生态将更加完备,相信大家能看到软件出海步伐加速。

2、出海的本质是赢得另一群人的信任,而不是寻求“降维打击”

很多企业在讨论出海时,往往有个潜在逻辑:“国外竞争没那么激烈,我去那边可以轻松拿到更高毛利。”但实际上,这种愿望常常在“陌生市场的文化与信任壁垒”面前碰壁。软件的边界虽然比实体经济更“轻”,但是人文、语言、法律与服务体系,可比想象的要“重”得多。一款财务报表软件,从中国卖到日本;一套SaaS客服系统,从北京复制到法国;要做的绝不只是把界面菜单改成英文或法语,而是要在后台逻辑、使用场景、隐私政策等层面都让对方用户安心,建立信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在日本售卖的iPhone手机,拍照时的“咔嚓声”是无法关闭的;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曾经跟我说,在德国,一些大型企业上班的时候,员工要主动将手机的摄像头遮挡住(贴纸贴上)。一些文化,对隐私的保护到了让人“发指的程度”。但要赢得信任,软件设计中的那些小细节不得不充分考虑不同的习惯。

正如有人说,中国企业出海,千万别带着“征服者”的眼神去,而应该像海边沙滩夜晚的潮水一样,平静且持久地“呼吸”在当地社会里。软件不怕出“bug”,害怕的是“水土不服”,真正决定生死的往往是能不能赢得当地人的好感与忠诚度。更不要说那种奔着定制化服务去的项目性质的信息系统。

3、文化母体决定软件背后的“灵魂编码”

很多人感慨跨国软件的利润高,毕竟海外市场对于工具型软件、游戏型软件等,常常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但要谨慎的想到,软件背后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价值密码。就像国人过年喜欢发红包、抢红包,我们就对社交App的“红包设计”有天然热情;同理,美国用户可能对“订阅制”更加习惯,日本用户更在意“严谨合规”挂钩政府部门,东南亚用户对“社群决策”有更强的喜好……借用华与华的创意核心——文化母体一词,这些都属于各国文化母体的投射。

说到文化适应和赢得信任,我感觉软件行业的出海并不容易,说点丧气的话,个人电脑40年,全球化和互联网30年,云计算20年,放眼全球,成规模性扎根到各个世界各地的软件,你能想到的都有哪些?不仅仅是开发者的见识,软件的质量,这里面有软件自带的那种软性的文化母体连接。

所以,想软件出海,尤其是做有toC和to小B属性的,需要非常谨慎地研读当地文化密码。我们常说“随缘”,其实在商业语境下,并不是被动地顺应,而是要在对方文化里找准“能与软件功能挂钩”的要害点。互动逻辑、功能场景、售后方式都必须基于那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文化呼吸频率,才能真正“活”下去。

《文化解码:解读美中日思维差异》

书中所述日本人的价值观

4、大型软件出海必须配套本地化服务:终极需求是“个性化”

对于大中型的软件项目而言(如大型 ERP、工业自动化平台、云办公套件乃至GIS定制开发解决方案等),纯线上交付通常只能满足一部分客户需求。很多企业都发现,提供本地化服务才是真正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当年华为在全球很多地方都设有研究中心与技术支持团队,赢就赢在服务的好;同理,甲骨文、SAP等老牌公司在进入中国时,也投入了大量人力本土化适配。

有人工智能的加持,软件的终极形态常常是“服务化”和“个性化”。别以为国际客户就愿意用“复刻版”的产品,出去趟过海的软件开发者都知道,Ta们对本地语言、数据合规、售后响应都有着不低的要求,这些都要依赖真正的“在地”服务。要么自建团队,要么与当地合作伙伴深度结合;否则就会沦为“卖完软件就走人”的不负责任厂商,难以形成长期价值。

5、个人依托互联网跨越国界:技术与内容的“出海创业”

值得鼓舞的是,个人开发者或小团队也能在这波软件出海浪潮中找到机会。以前常见的案例是个人App开发者面向苹果、谷歌商店“上架”产品,坐等全球用户支付下载费。现在还能做得更多,比如海外市场对AI训练数据的注释需求巨大,小团队在网上承包“数据标注”项目,瞬间就能跨越国界。再如,原创游戏、教育软件、地图制作或者路径优化等插件工具类产品,只要团队具备稳定开发能力和一定推广策略,就可以和全球平台直接对接,时不时还能打出爆款。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确实是“无国界”的机遇。只是要明白,随着出海竞争加大,“爆款”往往需要先在设计思路和产品体验上找到创新点,然后借助海外社交媒体和社区运营,才能取得长效收益。

6、空间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协作:全球都有潜力

如果要举一个更具有前瞻性的领域,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绝对值得关注(我自己的痴念)。这里不单是当年跨国成功的Waze等地图导航,还有遥感数据解读、全球门店网络规划管理、卫星图像识别等,整个市场是全球化的。无论是农业、交通、物流、气象、水利、城市规划,都需要这种专业化的软件与平台。如果能做好相关底层技术,以及相应的客户服务对接,市场机会一点也不小。

近年来,中国在遥感卫星技术、无人机巡检、低空建模等领域颇有积累,用软件把这些“硬科技”与地理信息结合,就能创造出一整套“行业解决方案”。这能解决北美、欧洲、东南亚、非洲不同区域各自的空间信息痛点,潜力非常可观。

7、结论:从文化到服务,赢得信任才是出海根基

有人说,2024年到2025年,可能是中国软件企业再一次迎来“走出去”的大变局。但相比过去简单地“卖软件”或“低价竞争”,这一轮出海更要求用“信任”连接不同国度的用户。与其说这是商业策略,不如说是种“全局观”:只有尊重当地文化、提供真真切切的价值、给客户以安全认可,才能在国际市场长久立足。

回头想想,软件不只是模块代码的组合,而是一个社会文化与行业生态的载体。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点,并在2025年实践中展现出中国软件的柔性和韧性,就一定能在更辽阔的海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航线。毕竟,在今天这种全球化又“局部隔阂”的时代里,靠“信任”才可能“破冰”,靠“服务”才会扎根。也许走出去的过程会遇到风浪,但只要我们记得:“赢得另外一群人的信任”,我们就还能看见新大陆的晨曦。

愿所有不愿躺平的企业家、开发经理、产品经理们,能在这片新的出海潮水里,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祝2025好。


图文:极海CEO王昊

来源:GeoHey极海监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