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AI试点一年,成果验收!

360影视 2025-01-02 21:36 4

摘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各行各业。而影视行业绝对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如果2023年,这样的影响还未显现,那么在2024年,随

“从元宇宙到ChatGpt,从智能主播到好莱坞反AI罢工,由AI引发的变革浪潮对影视行业的影响已经无法忽视、势不可挡。”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达2.3亿人,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各行各业。而影视行业绝对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如果2023年,这样的影响还未显现,那么在2024年,随着几部AI深度参与的大制作电影的上映,AI已然成为电影不可忽视的未来因子。

无处不在的AI

说起AI电影人都在谈论什么

2023年,好莱坞发生了63年来的首次全行业罢工——人工智能(AI)可能取代演员和编剧的威胁成为主要原因,因此,这一次罢工也被认为是人类抵抗人工智能威胁的首次集体行动。身处大洋彼岸的中国影视行业面对好莱坞的这一系列行动,必然也不可忽视。2024年,随着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各大媒体利用AI生产的短视频,以及随即涌现的关于AI换脸的争论,AI成为中国影视行业不得不面对的话题,首当其冲的则是电影行业。

与好莱坞将AI看作威胁的态度不一样,中国的电影人面对这一话题,态度更为包容。2024年4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论坛上相关探讨就层出不穷,而全球首部完全由AI生成的长篇电影《Our T2 Remake》刚刚在3月完成首映。

5月,在广东深圳举办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中,中国当下头部的电影导演陈思诚、吴京也针对AI“入侵”电影行业参与了讨论;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上,多位业界嘉宾围绕“人工智能+电影,科幻新视野与新质生产力”展开了深入探讨……

“如果将AI技术的发展比作第四次工业革命,那它为世界带来的变化一定比蒸汽机要大。”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如是说。正如导演吴京所强调的,抓住AI到来前的机遇,是电影人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也表示,“AI发展水平其实目前还没有达到电影所能够要求的水准,特别是它的想象力、人物和场景一致性方面,所以它只能应用于一些基础的前期的环节。”

无疑,AI的出现不可避免,想象得到未来因为AI 的参与,在电影的制作上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越来越低,但与之伴随的则是独有的审美变得越来越稀缺,批量的相似产品或许能保证影片质量,却会让更富有情感与艺术的内容有所缺失——从这点考虑,AI仅仅只能成为人人创作的辅助工具,而并不能替代人类,更不能替代艺术家。

比如导演陆川就曾表示会运用AI来制作场景概念图,以更低的成本来呈现影片的想法,陈思诚也表示:“AI可以作为叙事服务手段,帮助创作者探究与时代共振的内容”。据了解,AI目前已经渗透到了电影行业各个环节,在创意设计阶段,AI可以辅助剧本创作、概念设计等;在前期拍摄阶段,智能拍摄、视效生成等技术可以提高拍摄效率;在后期制作阶段,AI技术可以用于演员增龄/减龄、换脸、降噪、配音等处理,甚至可以用于电影格式和档案影片的修复。

初入大银幕水土不服

2024年那些上映大片中的AI

AI制作的影像在电影画面出现远比观众想象得早,比如在2021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悬崖之上》中,就在大量雪花、雪景的素材基础上通过算法解算,生成制作了一部分雪景画面,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2023年郭帆执导的影片《流浪地球2》中,也通过AI辅助了吴京、刘德华的“返老还童”、复刻了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修复了李雪健老师因生病而沙哑的声音对白——这可能也是许多观众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知到AI对影片制作的影响。

如果说此前AI对电影制作还是以“辅助”为主,或只是运用在某几个片段,或者更多地体现在幕后工作,那么到了2024年,AI的运用则更为“显性”,在几部大制作影片上可谓贯穿影片,同时也成为电影很重要的宣传噱头。首当其冲的便是号称《神话》续集的成龙动作电影《传说》。

上映前,电影《传说》颇为神秘,导演唐季礼表示,影片将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这个惊喜后来被揭晓为:它将是全球第一部由“数字人”主演的院线电影,制作方运用了最新的AI技术,结合Deepfake(深度伪造),通过深度学习,还原了27岁的成龙。但是,影片上映之后这一操作却让观众大跌眼镜。“年轻成龙”犹如纸片人突兀,毫无感情地与众主演对戏,偶尔还露出诡异且不合时宜的表情,成为2024年的一大“银幕灾难”。

“变年轻”曾是CG特效一张“金字招牌”,《加勒比海盗5》里青年版的杰克船长,《美国队长3》里年轻时的小罗伯特·唐尼等,都是由演员脸部捕捉技术基础完成的,就算像《流浪地球2》中即便有AI参与,也不会只依赖AI,至少目前的技术还未达到。不过导演唐季礼也透露,同样是让演员“返老还童”,《传说》所使用的AI技术,成本只有李安《双子杀手》的20%到30%。

《传说》之后,乌尔善在其改编自漫画的电影《异人之下》中也大量地使用了AI。而其使用的方式居然是靠AI将电影中回忆的部分处理为动漫手绘的影像风格,让原本真实拍摄的画面“不伦不类”:既不是电影,也不是漫画,消解将漫画拍成电影的初衷,也破坏了电影本身的真实沉浸感。显然,这与AI的技术高低关系不大,更多是创作者本身创作导向的失误,由于过于依赖与相信AI,使其丧失了对电影创作的基本判断。

无独有偶,AI在电视剧版的《异人之下》中,数字人“厘里”甚至还扮演了一个角色“二壮”,原著里,二壮这一角色是通过脑电波与外界互动,也算是另类的呈现。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剧情体量,传统特效技术至少要1个月才能完成,而数字人参演包含后期只用了一周。”相比电影的“槽点满满”,电视剧的技术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但至少“用对地方”了,也一再证实了:AI确实能降本增效,但它目前还缺少完美的效果,也仍旧只是一种表现“工具”,还不值得电影人完全依赖,而真正的电影艺术家也不应该将目光完全放在AI上。

AI的未来式

一个AI短片的集合指向哪里?

2024年12月6日,快手可灵AI联合李少红、贾樟柯、叶锦添、薛晓路、俞白眉、董润年、张吃鱼、王子川、王卯卯等9位导演发起了“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这是中国首个AIGC导演共创计划,9部涵盖奇幻、志怪、太空、动画、科幻、都市、宠物、家庭等类型的作品在快手平台上线,并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了首映礼和馆藏仪式——此时此刻,网友们发现,AI风暴之下,AI比想象中更快地与电影行业进行了深度融合!

AI拍摄短片并不是新鲜事,2023年文旅宣传片《王勃归来》中的王勃是通过AI方式生成的数字人且没有经过人为调整,创作团队表示整个过程是“真、实、快”。王勃这一人物是基于易烊千玺、王凯、金城武等不同年龄段人的“偶像”生成,拥有8K分辨率、高精度的毛孔、毛发;前期扫描、实景扫描、建模和重建众多“幕后工作”也运用了AI技术,以加速重建和渲染。

而在2023年12月,号称第一部AI动画电影的《愚公移山》正式开机,其将在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影视动画创作教育部工程中心的技术支持下进行,影片预计长达90分钟。同时表示影片将推出院线电影和元宇宙电影两个版本。

从第一部AI长片的开机,到集结9位电影行业内知名导演用AI完成的9部短片,AI似乎也从“实验性尝试”成为可感知其强大创造力的存在,不仅“登堂入室”,也正在被电影行业的主流导演与团队拥抱、接受,就连张艺谋也在电影《三体》的筹备中组建了“人工智能小组”。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和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这也是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后,中央层面再次提及开展“人工智能+”行动。

AI,势不可挡,也不可想象。电影频道曾就此与相关专家探讨,得出的结论是:除了在制作端实现高效精准的服务,AI或许还会在院线端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在元宇宙里,每个人都能成为电影的创作者,也可以拥有自己的院线,把讲故事的能力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给了中国十几亿的普通人!

作为此次九个短片导演,董润年号召电影从业者尽快学习、了解、使用AI,“这是一次稍纵即逝的机会,将彻底改变我们行业的生存状态。”而一贯与人文电影相伴的导演贾樟柯也认为,AI的出现标志着电影行业新一轮变革的起点,甚至会引发超越过往的重大演进。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电影人也将电影下一个增长点聚焦到了AI领域,未来值得期待,也拭目以待。

来源:深度文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