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将银泰转售雅戈尔集团与银泰管理团队后,2025年新年第一天,阿里集团公告宣布,旗下子公司与相关单元已跟德弘资本签订协议,将出售所持全部高鑫股权,并有权获得最高约131.38亿港元,相当于1.75元/股。
王如晨/文
摘要◎“新零售”再辨析:被漠视的探索者◎资产出脱背后:正在深化的战略与价值想象
“新零售消亡论”又有渲染的资本了。
继将银泰转售雅戈尔集团与银泰管理团队后,2025年新年第一天,阿里集团公告宣布,旗下子公司与相关单元已跟德弘资本签订协议,将出售所持全部高鑫股权,并有权获得最高约131.38亿港元,相当于1.75元/股。
鉴于高鑫零售体量远大过银泰,如此出脱,渲染起来想必更有说服力。
而在夸克看来,“新零售消亡论”若非无知,便是有意借此矮化阿里形象与持续推进的整体战略。
因为,它完全不符合“新零售”演进。而两大动作,亦明明属于阿里集团2023年9月以来既定战略与经营策略的持续落地,并非什么突变。
“新零售”再辨析:被漠视的探索者
马云2016年云栖上倡言的“新零售”(“五新”战略之一),更多是从供给侧视角所做的粗放定义。
他当时强调,新零售是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结合一起创造的“新的零售业”,会对纯电商和纯线下带来冲击。未来10年、20年,甚至将取代“电商”概念。
9个月后2007年网商大会上,马云从供给侧角度谈“新制造”时亦涉及新零售:“互联网是中小企业的机遇,别想着互联网只有电商……把它看作e-business,它不只是销售,让法国人为你做前端设计、中国人负责制造、非洲人采购原料,过去20年只有跨国公司拥有这样跨境营商的生态系统,今天互联网就能做到……中小企业今天也能做到……未来制造业将是C2B,根据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定制……以前我们说中国制造、法国制造,今后将是‘Made In Internet’……全球卖、全球买、全球付、全球运。”
重新审视马云表达,看出过去几年一些人反复纠缠的误区了么?
那就是:
1、“新零售”会冲击传统零售,但并非与之对立的范畴。它真正取代的反而是电商维度。
2、“新零售”是一种最大限度广泛协同的零售业基础设施。
这里隐含着淘系一以贯之的基础立场:平台化定位。落在“新零售”上,也即,它并非来抢传统零售业生意,而是通过赋能,升级过往商业形态与生意模式。所谓“新零售”,严格来说应是“新电商”。只是马云8年前未清晰定义。当然也不可能清晰定义。这是无止境的探索过程。2017年双11上,关于“新零售”形态,阿里集团管理层说,这并非按图纸照着做的东西,而是不断摸索、试错、挑战自身的过程,最后是驴是马,只要用户需要就好。
一些人可能会问,既然赋能,为何阿里当年非要频频投资甚至收购多家线下细分零售业态。
当时阿里新零售落地两种模式:“旧房改造”与“平地起高楼”。前者通过资本、技术嫁接外部(苏宁们),后者从0到1独立打造样板工程(盒马)。
“旧房改造”核心挑战在于,若资本合作仅停留在一般战略投资合作,伙伴方很难开放后台数据。没有“新能源”支撑,供给侧变革视野中的新零售,落地成效大差。因此,盒马诞生成为必需。
但盒马太重。加上Know-How差异,只靠它很难有效率与规模。没有效率与规模的新零售,赋能很难跑通模式,必须与外部深度联姻,资本策略成优选。即便如此,波折亦甚多。几个案例中,阿里中期之所以增持到并表,就反映这点。
外界没看到阿里探索新零售的难处,非议甚多,某些言论甚至上纲上线。不过,阿里依然按照既定战略前行。
好事者可能又问,既然如此,为何此刻折价卖掉上述单元,实在看不出新零售伟力。
有多个维度的话题。这里先只就新零售赋能视角说一下:银泰、高鑫们,甚至包括日益壮大的盒马,放在偌大中国的行业探索中,覆盖与触达,仍只是非常有限的场景。
不完美反而才是新零售真实的写照。因为,线上与线下不可能彻底融为一体。除非一个平台线上线下能力大到无边,连整个供给端所有环节都能独立掌控,尤其自营。
这不可能。但凡线下业态有大房东/二房东、零售渠道与零供关系在,但凡有实体商品的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治理,平台数字化能力再牛,落地都不可能丝滑完美。
不过,不完美,相比当初折价出脱资产,并不等于阿里新零售消亡。
即便上述有限案例,所代表的融合协同的数字化理念与能力,亦早已流淌在行业深处,成为俗常与进一步探索的基础。
可以这么说,在阿里体系里,银泰、高鑫们,已经完成上一个周期的探索使命。
新的历史周期,阿里集团正在探索更为普适的零售业务赋能、重构路径。而AI为核心的数智化能力,当然会是它非常关键的竞争要素。这里我们还没有能力展开更多。
新零售这一话题上,我想说的是,无论零售前端业态、链路体系如何演进,零售业本质不可能会变。“新零售”始终都将围绕体验、成本、效率展开。
20多年前,当阿里电商业务诞生的一刻,就已经发出了“新零售”的雏形。那是初啼、初视、一个时代的洞察。而随着更多技术手段的升级与革新,阿里与整个行业“新零售”的探索,将呈现为日新、日日新的演化常态。它注定会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今天人们谈新零售,几十年后,一定还会谈。只是,未来或许不再称之为“新零售”而已。
而且,新零售上,阿里并非只做减法。国内出脱资产的同时,我们看到,它在韩国等海外市场,反而借助资本,强化着与传统零售伙伴的联姻合作。2016年以来的实践,面向全球,仍有很多变现、落地的空间。
顺便再补几段。
有人渲染阿里折价出脱资产背后的损失如何大。单看减值预期,确实有这印象。但正如上面所说,很多经验、能力(洞察与供给、数据智能以及衍生出来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的沉淀,不易直观觉察到,价值亦很难量化。
另外,某些代价也是必需。若阿里当年不主动探索,整个新零售模式的孵化、能力之沉淀,背后对应的成本,摊在其他平台、伙伴以及更小的组织身上,加总数值未必一定更小。阿里庞大的平台经济体特征,能比其他组织最大限度地摊薄探索的成本。
多年来,阿里集团承担了一个先行者的责任。这与其开放、普惠的平台定位与生态思维一脉相承。只是人们总喜欢以结果是否完美拷问平台先行者,而习惯漠视后者为整个行业付出的代价。
资产出脱背后:正在深化的战略与价值想象?
公告强调,出售事项属阿里集团非核心资产变现的良机。它将利用所得款项更加聚焦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并提升股东回报。
这确实是既定战略持续落地的节奏。
2023年9月,在新任CEO吴泳铭主导下,阿里集团确立了“用户为先、AI驱动”的整体战略,并对既有业务进行了战略优先级的梳理。
其中,电商、云计算+AI被定义为集团两大核心业务。针对它们,将保持长期专注和高强度投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确保产品始终紧跟用户需求迭代进化。而对非核心业务,将通过尽快盈利或其他多种资本化方式,实现资产价值,向股东返还价值。
一年多来,阿里集团诸多措施都围绕上述展开。
比如电商领域,除了加大在国内电商核心用户体验提升、保持海外电商市场强劲增长势头、完善AI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外,11月,阿里集团还落实了一项全面整合计划,即将淘天集团、国际数字商业、1688、闲鱼等电商集中交由蒋凡统筹,成立电商事业群,试图通过更大范畴的协同效应,更好地支持商家捕捉全球市场机遇,实现更大增长。
而针对部分非核心业务,一段时间以来,阿里持续强化有序退出,将资源更多聚焦于核心业务上。此前财报中,阿里集团管理层强调,资产负债表上还有一些传统实体零售业务,这些不是核心聚焦业务,退出也非常合理。2024财年前9个月,阿里已完成17亿美元非核心资产出售。银泰、高鑫股权出脱,仍在这一节奏。
一面出脱,一面聚焦,背后折射出阿里集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所谓机遇,概括来说,它更多体现在,一个全新的AI历史周期开启之际,作为本地唯一一家既拥有多元场景、庞大公共云平台、基础大模型(全球唯一既做大模型开发又做大量模型开源)的平台经济体公司,阿里比其他仅具单一或有限能力的同业有着更为丰裕的落地机会。
不过,这种机遇,同样也是挑战。因为,经过20多年的演化,阿里业务版图,组织架构已相当复杂,业务清晰度、内部协同效率已困扰它多时。
AI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必须有匹配的整体战略、组织架构、生态体系,业务模式等。
阿里集团“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以及聚焦核心业务、出脱非核心业务资产的策略,正是匹配的设计。
以组织架构来说。蒋凡集中统筹海内外电商单元,看去属业务整合,其实更是组织架构升级。而高鑫等资产出脱,实则也是组织架构从扁平走向集中,足可消除部分协同成本。
当然,具体挑战远不止此。
几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阿里集团所能想象到的压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同一个窗口期。竞争、技术创新、增长、资产负债表与市值管理、政经、地缘等等。每项应对都极为艰巨。
若拉长时间,过滤自身无法真正把控的外部不确定性,在夸克看来,上述挑战应更加侧重在增长、资产负债表、市值管理三方面。
高鑫等资产出脱与它们有何关联?
以增长为例。未出脱前,作为新零售业务单元,高鑫们另一重价值在于,能贡献相对稳定的营收数据。这甚至也是它们当初完成探索使命后没有更早出脱的逻辑之一。毕竟,实体零售尽管很难赚钱,甚至常亏,但只要外部环境尚可,营收、现金流指标大都能维持一定规模。我们在此前多个财季财报中注意到了这点。
但在外部情势剧变后,这重价值越来越难体现。因为,重资产模式,会持续弱化资产负债表关键指标。尤其毛利、自由现金流、负债、资产回报率等,比较难堪。
当整个集团增长模式面临转换,这种外延式的营收指标,效应就会走弱,甚至成为包袱。要看到,几个财季以来,阿里集团的负债也有显著增加。它有动力更快处置非核心业务的资产。
阿里正处于增长动能转换的临界。看看过去一年,在战略聚焦和坚定投入之下,阿里财报表现能持续走好:双11淘天GMV强劲增长,买家数量创历史新高,88VIP会员规模达4600万;阿里云收入增长持续加速,AI相关收入连续5季三位数增长;原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强增29%;本地生活与大文娱亏损大幅收窄等。
夸克判断,随着新电商事业群成立,这单元有望借助深度协同,捕捉全球商机,并产生更大的降本增效。而代表着AI的阿里云,未来一个周期,将有望呈现为千亿营收、百亿净利的高质量增长局面。
此刻出脱高鑫们,不仅可直接产生显著的现金流,增厚现金储备,挹注核心主业,后续还会有降本提效之功。要看到,仅高鑫就有8万多员工。显然,这将有利于优化阿里资产负债表,整个集团资产回报率显然属于乐见指标。
它也势必利好股东回报。一个周期以来,阿里持续回购。其中7-9月投入41亿美元,流通股较6月底净减2.1%。阿里已连续三季回购规模超40亿美元,领先中概股。尽管出脱高鑫们所获资金只能部分用于回购,额度不大,此刻仍能提升股东信心。
我们注意到,昨晚公告里,阿里集团用了“良机”一词,想必不是粉饰。若只单纯考量现金与等价物绝对值,阿里其实并不缺钱。但此刻,它必须考量自由现金流,以及内外资金的利用效率、成本。
结合阿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看,此刻出售高鑫们,反而是一个好的时机。
我想,资本市场尤其投资人应该也是乐见这一幕吧。它传递了阿里集团坚定执行既定战略,清晰取舍,聚焦电商、云+AI两大方向以驱动核心业务长期增长的信心。
非核心业务资产出脱完全匹配此刻的市值管理需求。高鑫们虽并非左右阿里市值表现的关键指标,但有一点,夸克必须指出,几年来,这类业务所属板块牵绊着外界对阿里集团的认知与价值判断。
有很多细节值得反思。
你去看看一些机构定义的板块中的阿里属性。比如早期的申万,将它归于“传媒”。今天的招商证券则将它归于“专业零售”。在港股,它与百盛、亨得利、周生生属同板块成分股。
阿里当然有“零售”属性,电商亦是两大关键业务方向之一。但这一标签,不仅混淆了阿里电商基础设施平台的差异,更是忽视了AI科技属性。后者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周期,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专业零售”标签人为抑制着阿里集团的估值。
此刻,高鑫话题倒是有利于提醒资本市场,阿里的价值重心在哪里。
因此,夸克想说,2025年年初的阿里集团,正处于一个增长转换、价值重估的关键窗口。轻装上阵的它,有望走出一波不同的行情。
来源:夸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