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导演没有厚重履历,为什么突然能拍出这么好的影片?

360影视 2025-01-03 09:47 3

摘要:郭帆,这位法学出身却对电影充满热爱的人,自 15 岁观看《终结者 2》后,便与科幻结下不解之缘,《科幻世界》杂志更是陪伴他度过青春岁月。1999 年,他在高考中遇到科幻作文题,写下扣两分的科幻爱情故事;同年,刘慈欣也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行,虽两人相隔千里,但命运的

(一)科幻之种的播撒

1977 年,旅行者 1 号带着人类文明的金唱片飞向深空,而在地球这一端,科幻的梦想也在一些人心中悄然种下。

郭帆,这位法学出身却对电影充满热爱的人,自 15 岁观看《终结者 2》后,便与科幻结下不解之缘,《科幻世界》杂志更是陪伴他度过青春岁月。1999 年,他在高考中遇到科幻作文题,写下扣两分的科幻爱情故事;同年,刘慈欣也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行,虽两人相隔千里,但命运的齿轮已开始转动。

(二)艰难的筹备征程

2014 年,郭帆作为青年导演赴美访学,在那里他向美国同行抛出问题,也坚定了自己拍摄让世界瞩目的中国电影的决心。2015 年,他找到老友龚格尔,决定拍摄《流浪地球》。面对原作两万多字的小说,他们仅选取其中两个自然段,开始了漫长的剧本创作之路,前后写了至少 100 万字,从第零稿到第 10 稿,不断打磨。

同时,美术组也加入进来,用 200 页幻灯片和 3000 多张概念图、8400 多页故事版填补着这个科幻世界的空白。2017 年,万达、中影和北京文化三家投资方的加入让前期筹备工作看到曙光,但挑战才刚刚开始。

(一)土法炼钢的片场

流浪地球的片场可谓状况百出,被形容为 “土法炼钢”。不同部门的方案如雪片般飞向导演组,数千人的剧组协调难度极大。尽管开拍前有试拍,但实拍中仍有诸多意外,只能靠现场的笨办法、土办法解决,在不断的复盘中摸索电影工业化的门道。

(二)对质感的执着追求

郭帆始终强调质感,从飞扬雪花的打光到屏幕指纹灰痕的细节,从外骨骼的使用痕迹到道具服装的精心打造,剧组放弃大量后期数码特效,专注实拍物理特效,这也带来了巨大的中期工作量。演员们要穿着沉重的宇航服和外骨骼表演,拍摄太空戏更是挑战重重,每个屏幕的 UI 都采用实景拍摄,背后是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和多次排练。

(一)万达撤资的危机

2018 年,重要投资方万达撤资,犹如晴天霹雳。此时剧组已几近倾家荡产,摄影师刘寅自掏腰包买设备,制片人龚格尔卖房卖车补贴剧组,物理特效工作室破产,1 亿元的预算缺口让电影几乎胎死腹中。

(二)吴京的雪中送炭

郭帆不甘心失败,向吴京求助。吴京被郭帆的执着打动,从客串变成出品人,自掏腰包投资,为电影点燃了希望之火。郭帆决定恢复被砍部分,补拍与后期同时进行,电影进入了生死时速的冲刺阶段。

(一)视效攻坚的胜利

科幻电影的后期视效工作是重中之重,流浪地球的视效镜头高达 2200 个左右,其中 50% 是高难度镜头,资产量与好莱坞电影相当。剧组选择了四家视效公司,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磨合,一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冰封北京、行星发动机喷火、太空站等壮丽的科幻镜头,让中国观众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二)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开启

历经数年精心打磨,《流浪地球 2》重磅登场,再次震撼观众视野。影片延续前作恢宏世界观,将人类面对绝境时的挣扎、勇气与希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更为震撼的特效场景,到错综复杂却丝丝入扣的剧情脉络,无一不彰显着郭帆团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在特效制作上,团队攻克重重难关,打造出逼真的宇宙灾难画面,行星发动机启动时的磅礴烈焰、月球解体时的碎屑横飞,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沉浸于这场关乎人类存亡的星际冒险。剧情层面,它深挖角色内心,既有老一辈宇航员为使命的壮烈牺牲,又有年轻一代在困境中迅速成长的坚毅担当,多条故事线交织,升华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流浪地球 2》的成功,远不止于票房数字的攀升,它如同一座灯塔,吸引着更多人才投身科幻影视领域。为中国科幻电影培养起新一代特效师、编剧、导演,逐步完善中国科幻电影工业体系。郭帆也借此契机,频繁与国际顶尖科幻团队交流合作,将中国科幻理念推向世界,让东方智慧在宇宙叙事中绽放光芒。

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激发着全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观影过后,无数青少年对天文学、物理学燃起兴趣,科技馆、科普读物热度大增,在社会掀起一股崇尚科学之风,为国家科技发展注入精神动力。未来,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必将向着更高峰攀登,用光影讲述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传奇,持续为世界影坛贡献中国力量,开启科幻电影新纪元。

文章来源:大象放映室

来源:古书奇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