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人演示视频在 YouTube取得1.5亿的播放量,而这还只是在 YouTube单一站点的单个视频数据,如果算上各类切片视频则有更多的人看到该机器人的演示。
2018年,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人演示视频在 YouTube取得1.5亿的播放量,而这还只是在 YouTube单一站点的单个视频数据,如果算上各类切片视频则有更多的人看到该机器人的演示。
当时对其的应用空间提出了很多想象,包括各类工厂巡检和维护工作,户外甚至野外施工工作等等,同时在视觉表演上似乎其也有空间包括舞蹈、跑酷等等。不过作为实验室展示产品,其还没有量产和实际进行产业应用,令人感叹的是六七年过去,波士顿动力似乎消耗完当年的流量后,当时的惊艳产品并没有迎来大规模工业化落地,其新品开发似乎也没有取得在量产应用领域较好的成果。由于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来维持技术先进能力,同时在盈利上遥遥无期,波士顿动力数次易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明星香饽饽。
波士顿动力的创始人在早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Leg Lab进行研究与开发工作。1980年,他通过开发出的单腿跳跃机器人吸引了25万美元的投资,这位投资者随后成为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负责人。这似乎预示了波士顿动力与DARPA之间不解的缘分。到了2005年,DARPA启动了一项计划,旨在挑选几家科技公司为军方研发尖端技术产品。波士顿动力的“大狗”(BigDog)在42个竞争项目中脱颖而出,这标志着波士顿动力真正意义上的首款机器人产品的诞生。
“大狗”机器人采用液压系统作为动力源,驱动其关节进行运动。然而,液压驱动带来的高噪音问题使得“大狗”难以胜任士兵驮载任务,因此军方对其失去了期望。2013年12月,“大狗”项目宣告终止。尽管如此,波士顿动力公司却借此机会开创了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project-to-VC”模式。通过展示具有突破性的原型产品,波士顿动力成功吸引了来自各方的投资,进而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自“大狗”项目以来,波士顿动力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陆续研发出多款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机器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16年研发的Spot机器人。其在2018年依托网络走红后,准备进入规模化生产准备期,并向特定客户推出租赁服务,单月租金最高2,000 美元。2020 年,波士顿动力开启 Spot 售卖服务,单机售价 74,500 美元。
波士顿动力的步伐虽然稳健,但过于稳反而成了问题。波士顿动力所采用的“Project-to-VC”模式,让波士顿动力得以专注于研发,而投资方却不得不面对持续的亏损。2013年,谷歌以3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却在2017年因无法承受亏损,将其转卖给日本软银。软银接手后,投入3,700万美元的资金,要求波士顿动力尝试量产Spot mini(后更名为Spot)。到了2020年,Spot如期进入市场,但销量不佳,仅售出不到400台,总销售额约为3,000万美元。
同年,疫情的冲击使得软银遭遇了巨大的财务亏损,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来实现自救。在这种背景下,无法实现盈利的波士顿动力再次被推向市场。2020年12月12日,现代集团宣布以9.2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波士顿动力,当时的估值为11亿美元,较之前下降了63%。到2021年6月,现代集团以8.8亿美元的价格正式接手了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
若要维持技术优势,持续的资本投入是不可或缺的。从波士顿动力三次易手及估值大幅下降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其自身并不具备稳健的盈利模式,而资本绝非慈善机构。波士顿动力也曾尝试改变其不利的局势。其产品Spot专注于工业市场,针对用户体验进行了多次改进,提供了可自由添加的自定义程序和一系列可集成的传感器,试图通过定制化方案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这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成本,导致尽管技术指标最为先进,产品却因成本问题而被市场淘汰。
相比之下,技术含量较低的单臂机器人和双足履带式机器人因其简单易用和价格低廉而受到青睐,无人机也凭借其灵活性和经济性在安防巡查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而 Spot 机器人的本体和租赁费用均昂贵,设备维护成本更是高昂,对部署环境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当高,这使得企业难以承受大规模应用的高昂成本。即便是财力雄厚的雪佛龙公司,也仅部署了 10 只。
波士顿动力公司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起初,它依赖与军方的合作进行研发,这决定了其研发方向的高端性和小众性,产品自然也难以亲民。然而,波士顿动力最初并未认识到,过度依赖外部资金支持是不可持续的。既然它不属于军方机构,最终还是需要走向大众市场,贴近消费者。随后,波士顿动力经历了多次收购和转手,这背后反映的正是其商业化道路上的连续挑战。
其最著名的机器人产品Spot和Atlas,用户要么负担不起,要么难以购买,即便购得,也常常缺乏合适的应用环境。市场的期待不断被激起,却又屡屡化为泡影。单纯依靠概念营销已不再流行,如今,市场更看重的是背后的故事。波士顿动力所面临的挑战与技术本身无关,关键在于它究竟希望成为一家怎样的企业,以及它打算讲述一个怎样的机器人故事。
来源:陆超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