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气象”:19.9的电影也没人看了、特斯拉全靠中国硬撑

360影视 2025-01-04 14:42 3

摘要:事件:2025年的第一个惊喜,是19.9的电影票又回来了。降价为的是自救,毕竟中国电影行业刚刚经历了“12年来最差的平安夜”——全国8.6万块大荧幕,只拿下了3837万元票房。难怪知名策划人大声呼号:守住春节档事关中国电影存亡!

本周重点关注:

1.“守住春节档”,救不了中国电影

事件: 2025年的第一个惊喜,是19.9的电影票又回来了。降价为的是自救,毕竟中国电影行业刚刚经历了“12年来最差的平安夜”——全国8.6万块大荧幕,只拿下了3837万元票房。难怪知名策划人大声呼号:守住春节档事关中国电影存亡!

点评:背负重担前行的中国电影,不是一个档期救得了的。 当前中国电影身上压着三座大山:

其一,是供给端流动性枯竭。 拓普数据的一项研究显示,今年1到8月上映的票房1000万以上的国产长片中,5成以上是2年前投拍的项 目,甚至3成以上投拍于3年前。背后的根源,是供给端的投融资太过薄弱。从2019年到2024年,单部影片的联合出品方数量呈现显著下降,而联合出品方,往往就是资方。

此外,险资、银行等金融资本介入太少,且呈现结构性失衡。所谓“名导”能获得更多资金垂青,年轻导演难有出头之日。比如这部流芳国际的中国导演佳作,在国内院线却从未上映过。

其二,是 “唯票房论”盛行。 2018年可被看成是中国电影的分水岭,彼时的电影院里,既有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也能看到《我不是药神》。如今,前者在电影院几乎销声匿迹,变现更多、更快的“电影”成了排片首选。但这并非好事。过多依靠“电影”会不断消解电影的艺术属性,且充满风险,比如聚焦外卖员的《逆行人生》,就因其不够接地气被痛骂,舆论上的反噬损坏的是电影本身的品牌价值。

其三,是信息过于封闭。 “2024是个全球电影小年,所以中国电影表现不佳也情有可原”这样的论调,在观众群中颇有市场。但实际上,2024年全球佳作云集,不管是大胆创新的肉体恐怖(body horror)片《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还是像《阿诺拉》(Anora)那样极富肖恩·贝克个人风格的作品,都共同揭示了一个电影发展的趋势:

人们越来越厌恶好莱坞式的流水线工业罐头,转向“小而美”的“作者电影”(auteur)。

但中国电影观众很少有机会接触国际佳作,常年吃不到好东西的结果,就是卖相稍好一点,就能收获好评。

其他新鲜事:

2.哪些公司在上4休3?

事件: 这周元旦只放1天,“上4休3”的相关词持续登上热搜,#上4休3的好处已经显现出来了#被热议。对此,张雪峰发文表示:上4休3的好处已经显现出来了,我们公司实行两年了啊。根据媒体公开报道,除了张雪峰的峰学蔚来,国内上4休3的公司还有携程、耐克大中华区、长沙弗趣设计、杭州天使湾投资管理公司、深圳市仟溢视讯科技等。

点评:“上4休3”看似非常科学、非常合理,但仔细想想,在国内要全面推行几乎可能性为零。 想想前段时间美团将在全国上线“防疲劳”机制这件事,让多少骑手破防了,他们想的可不是什么休息时间多了,而是跑单时间少了收入会下降。微博关于上4休3的那么多热搜,热度最高的是这“上四休三工资九折你愿意吗” “公司要上四休三降薪1千”。

可见口嗨容易,但真触及收入了,大家就该急了,可能“上4休3”就变成了“我一周4天在公司上班,3天在做外包兼职”。东亚人爱卷是共通的,日本已经小范围在推行“上4休3”了,但《日本经济新闻》一份民调显示:针对“上四休三”制度,57%的受访者认为“不应该推进”,高于认为“应该推进”的37%。

3.销量10年来首次下滑!特斯拉“全靠中国硬撑”

事件: 特斯拉2024年全年交付179万辆汽车,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年度销量同比下滑,美股市值一夜蒸发了7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752亿元)。销量不达预期,主要是发生在欧美市场。去年前11个月,特斯拉在欧洲共销售28.3万辆,同比下降14%,市场份额从2023年11月的16.3%下降至15%。美国市场,特斯拉份额已经跌破50%,最低点时下滑至43%。反而中国市场,靠着降价和以旧换新补贴,2024年销售65.7万辆,创历史新高。

点评: 欧美市场滑坡是因为老款车市场动力不足,市场期待的新款更低价车今年迟迟没有推出,这给了其他电动汽车品牌蚕食市场份额的契机。就算是新推出的Cybertruck,惊艳亮相后也带不动销量,分析师称其“正在二手车市场上堆积”。而中国市场虽然没拖后腿,但靠降价卖车终究会波及公司利润。 华尔街分析机构预测,特斯拉2024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或将是其2021年以来盈利最差的季度,并且2025年的销售预期依然不乐观。

4.新茶饮集体重启上市潮,找钱越来越难了

事件: 2024年初集中赴港IPO的新茶饮品牌,时隔近1年卷土重来:古茗2024年12月中旬更新了招股书,沪上阿姨于2024年12月27日更新招股书,2025年1月1日港交所披露蜜雪冰城更新上市申请材料。另一边,茶颜悦色和霸王茶姬也在传出赴美上市的消息。当破发成常态,新茶饮品牌们仍未放弃“上市梦”。

点评: 新茶饮上市,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融资最高光时刻停留在了2021年。现在新茶饮正在经历存量淘汰赛,从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有19.7万家奶茶店闭店倒下了(红餐大数据),新茶饮的市场规模增速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在存量时代,奶茶越做越同质化、商业模式越来越单一(靠加盟费和卖设备材料),亏钱是常态、盈利是奇迹,新茶饮的故事很难再言性感。更何况, 整个消费赛道投融资都在遇冷,留给新茶饮的钱和耐心只会越来越少。

5.马斯克与OpenAI反目成仇,OpenAI究竟该不该变“CloseAI”?

事件: OpenAI决定从一家非营利性组织转变为营利性组织,惹得马斯克一纸诉讼把OpenAI告上了法庭。诺贝尔奖和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对此还表示了公开支持,认为“OpenAI 成立时明确定位为以安全为核心的非营利性组织,并在章程中做出了多项安全承诺。它也因此享受了大量税收优惠和其他政策红利。如果在当前情况下允许其背弃这些承诺,将向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传递非常负面的信号。”

点评: 营利还是非营利,争论的本质是: AI技术究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还是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首先,AI如果没有市场化力量,靠捐款是很难砸出通用人工智能的。OpenAI在最新公告中也坦言,“需要约100亿美元才能打造通用人工智能”,这一资金规模远远超出了早期预期。

但是,倘若AI以市场化手段运作,企业的目的就从“拥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变成了“增加全股东经济利益”,这显然违背了OpenAI的初衷。马斯克对此警告,这样的转变可能会让AI技术失控,带来难以预估的社会风险。私以为,纯营利或纯公益都说得过去。但OpenAI计划在“营利性组织的成功支持下,打造更强大的非营利组织”确实就有些又当又立的嫌疑了。毕竟没有人可以确保,“非营利初衷”在“营利组织”里可以得到保护。

6.中药再赚钱,李嘉诚也不干了

事实: 20年分红超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拥有中国治疗冠心病适应症领域第二大中成药处方(占比22%)麝香保心丸的上海和黄,惨遭李嘉诚“抛弃”。1月1日,和黄医药发布公告,以6.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亿元)向金浦健服投资管理和上海医药出售上海和黄药业35%、1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和黄药业仅持有5%的股权,持股60%的上海医药成为上海和黄实控人。

点评: 从被李嘉诚视为和记黄埔第六大支柱产业的中药业务,到如今惨遭抛弃,和黄医药的变动,或许意味着两大风向: 第一,创新药市场,有回暖意味,且更符合资本市场口味。 当前和黄医药已有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赛沃替尼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并且已经攻入美国、欧洲、日本市场,2023年和黄医药创新药收入已经超过总收入一半。 第二,中药在国内的“优待”开始消失 ,比如医保目录中药比例下降、集采开始对中药动刀、中药控费等举措,中药未来的增长空间可能受限,现在出售,既能够为创新药“烧钱”发力,又能规避未来的风险。

7.DeepSeek火出圈,美国对中国AI封锁更难了

事件: 2024年收官之时,AI界最大的突破来自中国。“深度求索”仅用顶级大模型1/10的资源和成本开发出来的DeepSeek-V3,不仅成本低,而且在MMLU、DROP、Codeforces、AIME等多个主流基准测试中,性能大幅度超过了GPT-4o、Claude-3.5-Sonnet、Qwen2.5-72B等著名开闭源模型,成为目前最强开源大模型之一。就连AI大神、OpenAI创始成员Andrej Karpathy也发文称赞这是在有限的算力预算上,一次深刻的变革。

点评: DeepSeek-V3 的火爆出圈,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证明了,即便美国通过英伟达等企业来卡中业脖子,中企依旧能够在有限的算力、较差的芯片性能下实现突破, 意味着美国当前对于中国全方面的AI封锁并没有成功。 此外,此次DeepSeek-V3完全开源,为后续跟进企业和开发者进入提供更多可能,将更快推动国内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落地。当然,此举也肯定会让OpenAI、Meta等AI巨头发起反击,不过有了这一次突破,以后的国内大模型应战,可以更有底气了。

8.中金:投行贵族,滑落不止

事实: 2024年券商投行成绩单出炉,“投行贵族”中金仍在跌落。IPO承销规模从2023年的第4降至第7,被民生证券、国泰君安反超。

点评:滑落的一大原因,是业务布局调整不及时。 中金的IPO重心常年放在科创板的“大项目”上,2022年,在中金保荐的25个A股项目中,科创板有14个,占比半数以上。问题是在IPO速度显著放缓的2024年,A股各版块上市企业共计100家,较2023年缩水近70%,科创板更是严重,上市企业同比锐减近8成。无数头部券商放低身段做起了中小项目,中金显然慢了半拍。

另一原因,则是风控始终跟不上。 去年下半年,券商领涨A股之际,绝大多数券商估值都向上修复了不少,中金的PB却从年初的2.1倍掉到了1.9倍。这也难怪,10月,思尔芯上市之际,被查出虚增2020年业绩表现,保荐商中金也因此被调查,成为2024年被立案调查的5家券商之一。再加上大大小小的14张罚单,中金的2024年难言平顺。这是中金的老毛病了,只是在券业合并加速的2025年,作为“投行贵族”的头部券商中金,又该如何调整?

来源:面包财经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