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中考落榜生到全国榜样拍客网络大 V:大哥引领我人生蜕变

360影视 2025-01-05 10:19 3

摘要:在我的心里,大哥一直都是坚毅且吃苦耐劳的形象。大哥名叫王涛,比我大五岁,小小年纪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大哥在村里的“官荡七年制学校读完七年级,没考上高中。那时候乡叫公社村叫大队,高中是两年制,还没有“初三”年级。

在我的心里,大哥一直都是坚毅且吃苦耐劳的形象。大哥名叫王涛,比我大五岁,小小年纪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大哥在村里的“官荡七年制学校读完七年级,没考上高中。那时候乡叫公社村叫大队,高中是两年制,还没有“初三”年级。

15岁,不再读书的大哥跟着三舅去淮阴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那时我还小,不太清楚大哥在外面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 母亲常提起,大哥十岁时就特别懂事。他跟着父亲起早,天还没亮就抬着家里自制的粉条,走上十里地到“老张集--淮阴”农公交经过的洪淮公交站。父亲带着粉条花一角五分钱买票乘车进城售卖,大哥则赶紧步行回家再去学校。

三舅告诉母亲,大哥在冬天的工地和三舅一起住简易棚,从外面端回来的自来水经常冻成冰。母亲说这些话时,眼中满是心疼与无奈。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想要跳出农门只能靠读书。

过年时,大哥冒着飘雪的严寒骑着28大杠自行车回家,手很粗糙,脸上满是疲惫,可眼睛亮晶晶的。他带回来村里第一台快鹿牌木壳子收音机,认真地对我说:“弟弟啊,你可得好好学习,不然以后日子太苦啦。”我迷迷糊 地点点头。大哥跟我讲城里的生活,说有人在家写小说,出版一本书能挣很多钱。那时我没当回事,只爱听他买回来的收音机,尤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少年儿童广播”,还有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和小小说演播,这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有了收音机,家里热闹起来。一到傍晚,邻居们都来听刘兰芳演播的评书“岳飞传”、“杨家将”,每天只播30分钟。但这时大哥已经回淮阴城工地干活去了。

时间过得很快,我上了初中。先读六年级和七年级,然后升学到蒋西庄中学读初三。大哥回家时,还会给我带些学习用品或者城里人看过的文学旧书。

读初三时,在老师的辅导下,我的课堂作文在学生文学“春笋”报上刊登出来,这时我才渐渐明白大哥的良苦用心。受大哥的影响,受到这次作文被发表的激励,我对写作越来越有兴趣,有了“异想天开”的作家梦。

然而现实很残酷,我投稿一次又一次,就像把自制"钓鱼钩"扔到汪塘里一样总是空,收到的都是附有编辑只言片语的“来稿已阅,期待继续投稿”之类的回信和退稿。

因为我一心想着写作,其他科目的成绩受到严重影响。中考名落孙山,我去复读,结果连着两年都没考上高中。十七岁的我不好意思再复读,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助。大哥深知我在写作方面有一定天赋,便鼓励我学习修理家用电器的技术,以此先来维持生计,他不希望我离开校园,重走父辈的老路。于是我前往新沂县窑湾镇的 “苏北电视学校” 学习。

三个月后学成归来,在官荡村街的家中开了家用电器维修部。当时村街还未通电,只能依靠煤油罩灯来烧 “火烙铁”,对收音机、电唱机的电路板进行焊接修理。

我的老家在苏北农村,曾经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大约在1990年代之后,电力才逐渐普及到家家户户。随着通电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各家的生活,如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乃至后来的彩色电视机等。我个人喜欢看书热爱写作,这种习惯让我通过相关书籍自学迅速理解和掌握这些家用电器的些检修技术。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块和贴片元件的迭代更新,我总是能够自然而然地适应这些变化。在日常的家电维修工作中,我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心得,写成文章还投稿也有被《家电维修》杂志及《江苏电子报》发表。

说实话,在老家从事家电维修这一行,我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经济收益。由于乡里乡亲的情分,我常常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他们收取维修费用。有时候,我甚至还需要自己贴上零件的费用,并且还要留客人吃饭招待,以示热情好客。

在老家从事家电维修期间,生活比较艰辛,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写作。村街狭小,只有几百户人家,辐射周边三四里范围,且只有公历二五七九号才逢集,这让我有时间构思写小说。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多次在涟水报、淮阴广播电视报、农村青年、上海故事等报刊发表小小说不少于20万字,虽然勤奋但上稿率还是比较低。那时小小说投稿不让一稿多投,一般要等个把两个月才能收到退稿或者发表的样刊。

后来,我发现写新闻投稿更实惠,可以一稿多投,收获多家稿费,于是又开始写新闻。随着电视台的增多和网络的发达,文学逐渐不再像以前那样受群众欢迎。

大概是2006年我买了一台索尼牌DV摄像机,职业成为了全国第一批拍客。靠着以前的写作底子,在网络上混得不错,受签优酷网、酷6网、新浪网等多个网站的特约拍客。我四处奔走拍摄热点新闻,足迹遍布全省各地,甚至还前往安徽、浙江、山东等邻近省份。凭借努力与付出,我获得了最高荣誉,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在参与网站的诸多线下活动中,去过全国 20 多个省市。这期间我挣了不少钱,在城里购置了房产,过上了梦寐以求的 “安居乐业” 生活。

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我的自由职业受到严重打击,几乎没有经济收入,连续三年萎靡不振。

跑习惯了的我不愿意“坐以待毙”,图书馆新华店里我是常客,看书、浏览电脑……学习ai新知识,与时俱进。

最近两年,我又逐渐恢复了元气。在城区的家中成立了 “江苏华歌融媒传播工作室”。工作室专注摄影摄像航拍业务,积极向报刊电视台投稿,为单位团队制作宣传片。同时运营多个自媒体平台,全网粉丝突破 50 万。

虽然我没能像大哥希望的那样成为大作家,但也过上了他认可的来去自由的轻松“城里人”生活。 回头看看,这一路走得太不容易了,心里特别感激大哥对我的言传身教。要是没有大哥当年给我方向引领,我可能现在还在老家农村种地哩。(自媒体-多家官媒自由撰稿人 王华)

来源:生活小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