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英才故事⑩丨从偶然到使命,罗文和他的“强核报国”路

360影视 2024-11-22 19:07 8

摘要:在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楼前后,有两尊铜像,一是张爱萍将军,一是王淦昌教授,他们都对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两弹一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全媒体记者张文凯

在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学楼前后,有两尊铜像,一是张爱萍将军,一是王淦昌教授,他们都对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两弹一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每次上下班从铜像旁经过,罗文都会行注目礼。“他们身上那种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前行!”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实现强核报国,罗文说,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使命!

今年39岁的罗文教授是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科技创新类)、湖南省121创新人才、“核科学与技术”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方向带头人。

强核报国,初心如磐的追梦之旅

邵阳人罗文考入南华大学其实是一种偶然,高考志愿是老师帮忙填报的。但自从进入核科学技术学院读书,在学校社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担任学生干部后,一颗梦想的种子悄悄地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强核报国!

包括张爱萍将军、王淦昌教授在内,一代又一代的核科技人员在开展研究实验时,不可避免地会处于高危高放的环境中,但他们无一退缩,将生命置之度外,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国情怀!这才有了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2006年,罗文考取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11年毕业后,他先后放弃广州和长沙的两所985高校任职机会,回到南华大学——这是他出发的地方,也是他梦想起飞的地方。他一边教书,一边搞科研,在毕业五年时间内主持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医用同位素全光产生和核废物高效嬗变方面的科研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这于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2015年1月,他受邀前往罗马尼亚国家物理和核工程研究院,以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的身份,参与欧盟的极端光学设施-核物理项目(ELI-NP)研发。2016年8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他再度出国,前往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物理系学习。

“在国外,认识了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开阔了科研视野,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国内的研究环境及人才待遇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改善。在科研条件方面,国外比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尤其在核研究领域,国内的设施条件,已经可以和国际一流水准相媲美。”罗文自豪地说,随着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核领域专家学者陆续回国效力,我国的核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在罗马尼亚工作期间,当地研究院主管主动找罗文谈话,希望他能够继续留下来并承诺给其researcher长期岗位。罗文表示感谢但婉言拒绝,因为强核报国才是他的初心和使命。

近些年,罗文主持获批国家级科研和学术交流项目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或主要合作者身份在《物理评论 C》《物理评论应用》《科学报告》《应用物理快报》等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SCI 收录论文8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件,主持完成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和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荣获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青年创新人物奖。

严谨治学,培育科研新星

在博士生李志才的眼里,导师罗文是一个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人,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境界。

今年10月28日,李志才拿着自己一篇已通过初审、准备在SCI一区发布的论文找到了罗文,想请导师提一点修改意见。

原本以为既然论文已经被刊物通知采用,稍微修改一下即可。哪知,罗文从论文的结构到语法、语句,提出了一系列的修改意见,反复与李志才商议哪些地方可以继续完善。不仅如此,他还对论文中的每一个实验数据都进行了反复核验,每一步实验过程都细致入微地推理一遍,以确保发表的文章必须是严谨无错的。作为核科学技术学院的院长,白天,他要忙着处理教学与院务工作,于是连续四个晚上,他每天在核院215办公室,修改论文到凌晨。

李志才告诉记者:“我开始很不理解,总觉得罗老师在吹毛求疵,而看到修改完成的论文后,我被罗老师这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折服。”“罗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不管是做实验还是撰写科研论文,都要像打磨艺术品一样,要不断地修改、不断地试错。”

严师出高徒。近些年他指导的硕博士生有20余名,其中直博生2名、国家奖学金7名、省优秀毕业生3名、省优博优硕各1名、校优硕1名。他经常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它横向课题,参与科研团队联合实验攻关,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扩展学术视野。他指导的研究生刘维媛、蓝浩洋、罗凯军等人多次获得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他指导的多名本科生考研(或保研)至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他们也终将成为“强核报国”中的一员。

立德树人,做有情怀的“人”

与罗文的访谈,宛如与一位久违老友的温馨叙旧。他彻底打破了记者对于博士形象的固有印象:原来那些学识渊博的学者,也能如此淳朴且幽默风趣。

“无论你投身哪个行业,首要的是做一个人,一个情感丰富、怀揣情怀与热爱的人,这才是最关键的。唯有如此,你未来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他强调,“要懂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面对核研究这一高危领域,他坦然表示:“其实只要你了解如何防护,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无论是做记者、搞科研,还是从事其他行业,都可能面临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他自我评价道:“我并非特别聪明,但我特别能吃苦,我深知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因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罗文都力求自己更加努力。他全身心投入教学与科研,尽管深知完美平衡工作与家庭之难。

从教十四载,罗文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他将“德行”视为人生的首要准则传授给学生。

他一直担任学校“两弹一星”研究会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中国梦、科研强国梦紧密结合,树立高远理想和坚定信念。“两弹一星”研究会荣获“湖南省大学生社团就业创业能力挑战赛”十强社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志愿服务团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社团学员刘佳宁同学成功入围国家奖学金“全国百名优秀代表”,李玉雯和刘奕路获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颁发的首届玛丽∙居里奖学金。

▲2021年团队合影

罗文以质朴的言行诠释着自己的“德”意人生,用“真诚、真情、真心”关爱着每一位学生。他坚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理念,在科研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则无微不至地关怀。在学生心中,他不仅是老师,更是可以信赖的挚友。学生愿意向他倾诉心声,寻求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他时常与学生深夜讨论科研难题,耐心疏导学生的情绪波动,主动资助遇到困难的学生。2015年夏天,他甚至腾出自家房间给新入课题组的刘同学住宿,让他能够安心学习。在老师的感召下,刘同学学习刻苦,屡获殊荣,最终顺利进入国内双一流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十四年的从教生涯中,他始终坚守强核报国的使命担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追求科技创新,默默奉献自己的敬业与热情。他以一颗仁爱之心培养了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核科技青年人才。

罗文与他的师生团队,携手共赴强核报国路。

来源:掌上衡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