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校教育宛如孕育文明种子的肥沃土壤,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关键所在。除了常规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应拓展多元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像传统手工艺制作课上,学生们可以亲手体验剪纸的奇妙,感受指尖下诞生的精美图案所蕴含的民俗韵味;戏曲欣赏课中,那婉转
一、学深悟透,教育传承植根基
学校教育宛如孕育文明种子的肥沃土壤,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关键所在。除了常规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应拓展多元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像传统手工艺制作课上,学生们可以亲手体验剪纸的奇妙,感受指尖下诞生的精美图案所蕴含的民俗韵味;戏曲欣赏课中,那婉转的唱腔、绚丽的戏服,能瞬间把学生带入古老的艺术世界。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就是很好的典范,他们巧妙地将经典诗词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合唱融入课堂,当悠扬的歌声在校园里飘荡,传统文化的魅力便如丝丝春雨,润泽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而且,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是将传承的热情推向高潮,诗词大会上,同学们你来我往,比拼诗词储备,展现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汉字听写大赛里,大家全神贯注,一笔一划书写着方块字的独特韵味,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热爱,让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他们心中深深扎根。
不仅如此,家庭和社会也应携手共进,家长们可以在传统节日带着孩子一起包粽子、做月饼,讲述节日背后的故事;社区也能组织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老老少少都参与其中,共同营造那浓厚又温暖的文化传承氛围。
二、守护瑰宝,非遗保护重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星辰,镶嵌在中华文明的浩瀚苍穹,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政府需筑牢法律根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非遗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像为非遗项目的普查、抢救、传承和保护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
渭南市在非遗保护方面成绩斐然,它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17 项,省级非遗项目 126 项,市级非遗项目 314 项,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人对非遗坚守的成果。借助现代科技这双“神奇的手”,用录音、录像、数字化等手段,为那些濒危的非遗项目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忆”,哪怕岁月流转,后人也能通过这些资料领略它们曾经的绚丽光彩。
而那些非遗传承人,更是非遗传承的“灵魂人物”,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支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能凭借传承技艺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且鼓励他们广收学徒,开展传习活动,让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代代相传,延续非遗的生命力。
三、创新传播,文化推广展魅力
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传播方式是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走向大众的“金钥匙”。网络平台恰似一座无边无际的文化舞台,我们要精心打造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矩阵,让传统文化在指尖上“活”起来。
渭南市的“跟着非遗读渭南”抖音账号就是一个亮眼的例子,每周三期的短视频如同一串串文化的“糖葫芦”,吸引着大量受众的目光,让渭南非遗从鲜为人知变得家喻户晓。
线下的文化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文物展览,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静静陈列在展柜中,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人们穿梭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地举办的文化节,民俗表演、传统美食琳琅满目,热闹非凡;还有大型的传统文化演出,舞台上的灯光与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值得一提的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巧妙融合,开发出一条条独具韵味的文化旅游线路,游客们漫步在古街古巷,品尝传统美食,参与民俗体验,在游玩中不知不觉就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怀抱,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生动的方式走进人们心间。
同时,制作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和纪录片,用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讲解,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化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更多人踏上探索传统文化的奇妙旅程。
四、交流互鉴,国际合作促传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重要的桥梁。积极与国外文化机构携手,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绽放。
渭南市的华阴老腔、华州皮影戏等非遗项目,就像文化使者,多次漂洋过海,登上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地的舞台,那豪迈激昂的老腔吼声、灵动有趣的皮影舞动,瞬间就能抓住外国观众的心,让他们为中华文化的神奇所折服,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别样风采。
国内的文化机构和个人也应积极投身国际文化交流的浪潮中,参加国际文化展览,将精美的中国传统书画、手工艺品等展示给世界;在国际演出中,用优美的民族舞蹈、动人的传统音乐传递中华文化的情感与内涵;在学术研讨会上,分享中国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与各国学者共同探讨文化发展的多元路径。
同时,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人才,让中外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擦出绚丽的火花,相互借鉴、共同成长,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五、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注活力
传承并非一味守旧,创新发展才能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永葆生机。在坚守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进行创新,使其更贴合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需求。
故宫博物院无疑是这方面的“创新先锋”,它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令人眼前一亮,从印有精美故宫建筑图案的笔记本,到以故宫文物为灵感设计的时尚首饰,再到可爱俏皮的故宫萌系玩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实用美观,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文化“小确幸”。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让传统节日也焕发出新活力。比如春节,除了传统的拜年、放鞭炮,如今增加了线上的云拜年、电子烟花秀等新形式,既保留了浓浓的年味儿,又融入了现代的便捷与环保理念;中秋节,线上的诗词接龙、制作电子月饼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让传统节日在新时代有了新玩法,更具吸引力。
鼓励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搭建广阔的平台,汇聚创意人才,挖掘文化潜力,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不断演绎出更多精彩的篇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汇聚每一份力量,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定能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熠熠生辉,在国际文化的浩瀚星河中留下璀璨的印记,奏响属于中华民族的时代华章。
来源:简单是福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