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逸仙乳腺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年轻乳腺癌共识大会暨第三届逸仙乳腺护理论坛于2024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广州召开,本届大会亮点颇多,且在首届共识大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很多患者困惑、医生感兴趣而又没有标准答案的热点问题,为促进中国乳腺的临床进步和知识交流
2024逸仙乳腺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年轻乳腺癌共识大会暨第三届逸仙乳腺护理论坛于2024年12月27日至28日在广州召开,本届大会亮点颇多,且在首届共识大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很多患者困惑、医生感兴趣而又没有标准答案的热点问题,为促进中国乳腺的临床进步和知识交流而共同努力。
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张安秦教授与中山大学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杨雅平教授分享年轻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与筛查、诊断现状及进展。
00:20-
02:39
羊城再会,看年轻乳腺癌流行病学新变化!
中国筛查指南以往更多参考主要针对欧美人群的欧美筛查指南;
从流行病学数据上看,中国与欧美人群中位发病年龄相差约15岁;
遗传因素方面,欧美存在致病基因的热点突变,而中国几乎没有,
不同致病因素影响手术选择,如保乳手术、对侧乳房与卵巢预防性切除等。
02:39-
03:56
卵巢抑制与卵巢保护,更多标准亟待建立
年轻乳腺癌里70-80%为激素受体阳性(HR+);
需要探讨HR+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的意义、应用场景、应用方法,卵巢逃逸的处理措施,如何监测等问题,以建立适用于临床实际的管理标准;
年轻乳腺癌70%以上能够彻底治愈,需建立标准保障该部分患者全面康复以及生育的权利,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03:56-
04:25
国内首个年轻乳腺癌遗传突变数据库
助力科研进步
既往国外数据库加密,尚无公开的数据库可查;
国内数据库已有数百例患者信息可供查看。
04:25-
04:57
中国年轻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重磅推出
关注年轻患者需求
年轻患者的需求与年长患者有所不同;
新《量表》可供参考和使用,助力治疗方案调整,尽可能让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最高水平。
04:57-
06:11
《YBCC共识》科普版出炉
让病友看得懂的共识
年轻乳腺癌门诊,常有患者和家属打印纸质版专业共识寻医;
《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YBCC)专家共识》近2万次阅读,约3400次下载,影响力很大,但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太过专业;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答患者所面临的问题,加强医患沟通,促进治疗开展。
06:17-
08:39
从美国《乳腺癌2024统计学报告》
看中国乳腺癌趋势
美国数据显示,年轻乳腺癌的增长速度是年长乳腺癌的近两倍(增长率:1.4% vs 0.7%);
发病率的区域差别较大:非洲最低、发达国家最高(年轻乳腺癌中接近20倍的发病差距),而中等发达的国家年轻乳腺癌发病率增长尤其快;
由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体力劳动的减少、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等,势必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乳腺癌患者;
需唤起足够的防范意识,不要以为年轻就不会得癌症;尽早发现,积极参与筛查;保障患者彻底治愈的机会。
08:39-
10:18
新增“极年轻乳腺癌(≤35岁)”分类?
越年轻的乳腺癌风险是越高的;
35岁以下乳腺癌占到了年轻乳腺癌的40%-50%;
年轻乳腺基因突变特征跟年长的乳腺癌不一样:年轻乳腺癌GATA3的突变率比年长患者高四倍左右(40% vs 10%);PIK3CA的突变反而有所减少;遗传性的胚系突变发生率显著更高(≤35岁患者:20%-25%)。
10:18-
11:18
全球挑战,增强防范意识!
年轻乳腺癌发病率的增加,不仅在中国如此,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公共卫生挑战,需要我们加强防范意识!
越年轻的乳腺癌风险越高,且基因突变特征不同;
年轻乳腺癌也不都需担心,如HER2阳性的和三阴性年轻乳腺癌预后和经治后生存期的延长相当,而HR+/HER2-年轻乳腺癌则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00:20-
00:35
乳腺癌筛查的两大目的
早期乳腺癌的发现;
降低疾病死亡率;
05:22-
07:40
机会性筛查:自查异常主动就医或定期就医临床检查
加强科普宣教,发动人群积极性,提高筛查覆盖率;
妊娠期乳腺癌延迟诊断较严重,乳腺癌总体10生存率可达80%,但妊娠期乳腺癌5年的总生存只有35%左右,更推荐机会性筛查;
如有乳腺癌家族史、更晚的初次妊娠,更早(12岁之前)初潮等,以及既往接受过胸部放疗的患者,未来乳腺癌患病风险较高,对于该群体建议从20或25岁开始,定期进行机会性筛查;
本中心经验显示:备孕期或计划进行试管婴儿妊娠的女性会常规推荐进行乳腺癌筛查,有任何乳腺问题需联合乳腺科进行MDT讨论,以确定是否需要临床干预或进一步诊断,该措施有效降低妊娠期乳腺癌的发生。
00:35-
05:22
群体筛查(两癌筛查)
通过新兴技术检测,帮助发现更早期的亚临床病灶,以达到降低乳腺癌死亡率;
欧美人群发病高峰为50-79岁(平均68岁),乳腺癌筛查更多从40或45岁开始;中国人群发病高峰为40-60岁(平均48岁),因此40岁以下中国人群筛查可获益;
考虑到我国现状,更多年轻乳腺癌使用超声筛查;
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公布数据显示:我国I期乳腺癌只占31%,与十年前相差无几。而美国这一数据为65%。目前的筛查方式亟需改进;
“广州经验”指出,筛查需做区别:重视40岁以上人群,关注40岁以下人群。
00:20-
01:50
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预后不一致
通过系统文献综述、meta分析、中国人群数据回顾,可以看到是否携带致病突变基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不一致;
携BRCA2突变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可能会比非携带者稍差;携BRCA1突变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则无差异;
本中心关于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存预后数据显示:无论是在总生存或复发转移风险上,是否携带致病突变基因并非关键预测因素,但是因遗传易感致病基因的存在,携带者对侧乳腺癌发生的比例要高于非携带者。
01:50-
02:28
致病突变基因遗传阻断
PGT技术亮眼!
某些致病突变基因携带者具有生育需求,又不想将之遗传给下一代;
胚胎移植前遗传学检测技术(PGT技术),在胚胎移植前取出1-2个囊胚细胞进行基因检测,若未携带相关的致病突变基因再去植入到这个宫腔内进行后续妊娠。
专家简介
刘强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外科主任
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执行副院长、乳腺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
ESO-ESMO年轻乳腺癌国际共识专家组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副主编和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副总编辑
新加坡国立大学外科博士,回国前任哈佛大学 Dana Farber癌症中心讲师
张安秦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主任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乳腺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乳腺健康管理分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CBCS)委员
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乳腺病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癌症中心乳腺癌诊疗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预防医学会乳腺癌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支持基层AI乳腺癌筛查及乳房保健专科建设专家
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杨雅平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乳腺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肿瘤学博士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临床研究访问学者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研究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癌症早筛早诊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乳腺肿瘤内科管理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参与乳腺癌临床研究五十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课题五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两项,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MedCom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编辑:Ryland
审校:刘强教授/张安秦教授/杨雅平教授
排版:Ryland
执行:Ryland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书生夜暮